APP下载

我国校园音乐节的发展现状及传播价值探究

2018-04-03孟越

视听 2018年1期
关键词:音乐节校园文化校园

□孟越

我国校园音乐节的发展现状及传播价值探究

□孟越

户外音乐节起源于国外,是现代城市文化与流行音乐发展的产物。近年来在中国作为音乐传播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户外音乐节逐渐受到关注与认可,许多高校也随之创办了各具特色的校园音乐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本文基于我国高校音乐节的发展现状,探讨高校音乐节的传播功能及传播策略,从而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展开思考。

校园音乐节;现状;价值

现代科技与大众传媒的发展为音乐传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使我们每天都能通过唱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得音乐信息。虽然录音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信息得以保存并传播,但当表演者与听众面对面进行交流时,才是音乐作品最原始最自然的表达。音乐节这种将音乐演出与音乐交流、音乐比赛等内容融合的大型音乐活动,逐渐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活动形式。

与以商业目的为主要出发点的国内著名音乐节如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不同,校园音乐节以大学生为主要受众,以大学校园为主办场地,以健康向上的风格为主要基调,以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主要目的。广泛而庞大的受众群体,灵活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使越来越多的音乐节将视角定位在高校,同时此类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乃至社会群体的关注。

一、国内户外音乐节概述

音乐节早已成为国内外青年人群追求平等自由、崇尚个性空间的新型方式,早在1995年末和1996年初的“穗港深独立音乐会”便开创了中国户外音乐节的先例,而也有人认为“1990”现代音乐会就算是中国首场音乐节。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大型户外音乐节,很多都已成为中国音乐圈内的年度盛事。以北京迷笛音乐节为例,自2000年创办以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摇滚音乐节的典范。这场起初旨在体现专业实践成果而在学校礼堂举办的音乐交流活动,到2003年每日观众人数已过万,音乐节也从礼堂搬到了露天广场,音乐类型也从摇滚拓展到电子、嘻哈、前卫音乐等领域。除此之外,迷笛音乐节还设立创意市集,并且提供食品和饮料。音乐节不仅是摇滚乐迷享受音乐的好去处,也成为年轻人的娱乐休闲场所,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国目前持续举办的大型音乐节有数十个,各省市地区性或民间自发举办的音乐节数目更是难以统计。音乐节涉及各种音乐类型,包括古典、现代、摇滚、爵士等,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节、民歌节、曲艺节等;活动内容上包含音乐表演、学术研讨等形式;举办规模上包含全国性、区域性、地区性及学校、企业、民间组织等。伴随着越来越多公众、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音乐节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其功能与价值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二、校园音乐节发展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创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成为流行文化的领军人群。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革新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目前国内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校园音乐节,是由中国音像协会、新华网、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和北大青鸟集团等组织和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生音乐节;各省市地区也有由相关部门组织的高校音乐节活动,如陕西省省委网信办主办的陕西大学生音乐节等;有纯商业运作的针对高校原创乐队的选拔赛事,如2017“燃乐计划”高校音乐节;也有各高校自行运作的音乐节,如武汉大学“2017武汉大学生音乐节”、南京工程学院“2017原音·校园音乐节”、山西传媒学院“2017追梦·校园音乐节”、天津未来广场“2017高校音乐节”、安徽师范大学“这个”音乐节、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2017无边·校园摇滚音乐节”、深圳大学城“2017深圳高校电声音乐节”等,部分院校已有持续四五年举办此项活动的经验,引发了相关院校及周边地区对音乐节文化的推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提升了高校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校园音乐节传播特性分析

(一)以文化品牌提升校园影响力

校园音乐节以巨大的号召力,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促进校际文化交流,提升高校的文化活力。通过校园音乐节活动,树立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度与荣誉感,传播精神文化,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音乐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品牌意识和社会影响力,刺激了校园内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拉动了高校及周围地区经济的增长,形成不断融合的多元化的衍生效果,通过音乐节展示校园文化、校园风采,突出特色,实现多赢。

(二)以特殊形式完善音乐产业链

在唱片销售逐渐低迷的音乐流通链条中,现场演出成为音乐产品的重要营销形式。校园音乐节为音乐产品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加强了音乐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建设。大学生群体是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校园音乐节相较于传统演唱会,门槛更低,性价比更高,能够吸引更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参与其中。音乐节中采用的表演方式以及呈现出的多元化的文化特性,彰显了音乐作品本身的独特魅力,加强了音乐作品与处于音乐产业链条末端的音乐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三)以身体力行规范行业行为

高校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传播内容及方式必然更加规范,包括演出内容、演出团体以及活动的整体策划都应将行业的规范行为放在首位。音乐节的音乐表现形式一般以乐队表演原创作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校园原创作品的创作,鼓励“真唱”“现场演奏”的方式,带动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由于校园音乐节通常在户外举行,其高分贝的音量也往往对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周围居民造成影响,多数校园音乐节都因为考虑到校园环境的影响而采取压缩演出时间的策略,使观众与学生的利益得到平衡,既要考虑观众需求又要保证演出质量,同时还要考虑安全、环保等一系列问题,举办户外校园音乐节对于主办方来说是不小的考验。尽管如此,由于相关高校的推动及社会的推崇,校园音乐节仍然在不断壮大,用实际行动提升对音乐演出市场的行业规范。

(四)以积极健康的理念产生导向作用

户外音乐节大多以摇滚、民谣等元素为主,校园音乐节坚持纯净的校园文化导向,演出内容在经过层层把关后,那些不符合主流审美观念的作品无法获得演出的机会。校园音乐节应坚持积极健康的理念,把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切不可本末倒置,丧失校园文化的根本立足点。

四、校园音乐节传播策略分析

基于高校校园文化背景,校园音乐节活动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比如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举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就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音乐节,包含现场演出、学术交流等内容;山西传媒学院连续举办三届的“追梦”校园音乐节,则是由录音系扩声方向的师生共同完成,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从系统搭建到现场演出扩声的整个流程,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高校音乐节应真正将校园舞台建设建立在实践教学基础之上,避免商业化、低俗化的文化冲击,要明确校园音乐节的定位,真正为高校建设服务。

基于高校音乐节的传播范围,要适应地域文化特色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与不同风格、背景的音乐团队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参与感,提高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来说,音乐节的核心内容还是音乐,高校音乐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音乐产业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节的组织机构应该注重选择符合时代发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进行展示,尽可能地脱离音乐节的功利性因素,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和青年学生的需求寻找定位,促进校园音乐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高校基础设施及资源的缺口,加强学校与社会音乐资源的融合。高校在场地、参与人员、演出现场保证等方面能够提供相应保障,但校外专业机构在活动宣传、组织方面经验更为丰富,资源更为充分。现场音乐节由于演出风格和现场效果的需要,在搭建舞台、设备租赁、人工成本、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需要相当大的经费投入,高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并不完善,因此加强与社会音乐资源的互融就显得十分重要,成为确保高校音乐节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高校与社会音乐资源的融合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校园音乐的种类与内涵,目前多数校园音乐节都或多或少地邀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参与其中,一方面需要“名人效应”拉动眼球,另一方面成熟的艺人团队在舞台演出经验上远高于校园乐队,因此也能够加强乐队之间的学习了解,同时丰富了舞台表演内容,提升了校园音乐节的整体水平。

基于高校在类似大型音乐活动中经验不足的现实,加强校园艺术活动的规范管理。高校音乐节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协作混乱、组织管理不善等问题,主要是由于组织方缺乏对大型演出的整体规划意识以及经验不足,导致对突发状况的解决能力欠佳。因此,需要加强校园艺术活动的规范管理,建立整体规划意识与分工合作机制。明确校园音乐节的定位,从校园文化发展的全局出发对音乐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特别要注重打造高水准的品牌意识。其次,应明确各相关执行人员的权责,各司其职,从策划、组织到现场演出、后期推广等环节进行明确分工。高校音乐节的组成团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建议开设相关专业,如音乐表演、录音艺术、市场营销、编导等的高校,鼓励学生加入此项活动,真正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五、结语

校园音乐节活动在我国尚处发展的初期,活动的完善程度及影响力都有极大的上升空间。高校的音乐文化生活体现着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训机会,扩大校园影响力,拓展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有序开展。对于高校音乐节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希望未来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让更多的音乐节走入大众生活,并成为文化实力的鲜明标志。

1.马亦辰.国内户外音乐节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01):17-22.

2.佘岫音,隋欣,陈军.由中国大学生音乐节看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17(4):67-68.

3.殷玉环.中国大陆户外流行音乐节发展现状分析[J].音乐传播,2015(03):55-66.

4.周洪雷.音乐市场营销及案例分析(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录音系讲师)

猜你喜欢

音乐节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音乐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巴西 音乐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