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下中国城市水污染治理研究

2018-01-03

城市观察 2017年6期
关键词:外部性门槛环境污染

◎ 聂 欣 陈 健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下中国城市水污染治理研究

◎ 聂 欣 陈 健

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产业集聚为视角,利用我国2003-2014年251个地级市的数据来研究产业集聚对我国的水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于水污染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关系。具体而言,发展初期集聚程度较低时,产业集聚将会恶化地区的水环境状况,当集聚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业集聚将表现出环境正外部性从而缓解环境污染现象。同时,产业集聚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典型的门槛效应。此外,环境管制强度的提升将会使产业集聚更好地发挥其环境正外部性,反之环境管制强度较低时,产业集聚可能造成周边的环境污染。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在产业集聚区内,严格环境准入,深化项目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用水效率;完善相关排污费政策,落实排污的主体责任。

产业集聚 地级市 水污染 门槛模型

一、引言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①。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水污染问题无疑是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由于水污染而受到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元,而居民因此受到的健康损失更是无法估计。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将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政府在“十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2005年我国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有最严“水十条”之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毫无疑问,“水十条”充分彰显了我国政府“铁腕”治理水污染的决心和信心,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全国水环境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形势严峻。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显示,我国黄河沿线各省份企业的工业废水大量排入黄河,且排放数量趋势逐年增多,但是黄河沿岸的污水处理能力却没有及时跟上,且同时也存在大量非法排放的现象,而上述种种问题导致了黄河水系污染程度的加剧。根据最新的2015年中国环境公报显示,我国全部927个水质观测点中,Ⅰ类水质断面占比仅为2.8%、II至Ⅳ类水质断面占比分别为31.4%、30.3%以及21.1%,而Ⅴ类以及劣Ⅴ水质断面占比为5.6%和8.8%。纵观我国近年来整体的水环境状况,水质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整体形势还是不容乐观。近几年我国代表最好水质的Ⅰ类断面水质仍然较低,而还有相当数量的Ⅴ类以及劣Ⅴ断面水质。

集聚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各类产业集聚区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产业集聚具有十分显著的正外部性。地区通过集聚化的发展,深化地区行业间专业化分工,达成基础设施平台共享并激发知识溢出等外部性效应,对优化地区的产业配置,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产业集聚化发展已然成为地方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从理论上看,王兵和聂欣归纳出产业集聚应该在三个方面对缓解环境污染起到积极作用[1]:第一,新地理经济学认为,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间技术溢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相关清洁技术的扩散能够促进区域内污染减排;第二,考虑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集聚区内企业能够实现治污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治污成本;第三,从循环经济角度,集聚内部可能产生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污染排放。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的同时,却也经常伴随着河流水污染诸多污染问题。因此,本文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我国的产业集聚的发展对于水环境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集聚程度的提高是缓解环境污染还是造成环境恶化?这对于实现环境保护和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集聚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几条脉络主线:集聚与环境污染两者直接的关系研究、对于“污染避难所”假说以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验证等。

现有文献对此产业集聚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过诸多讨论。从现有理论来看,学者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对于缓解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新地理经济学认为,协同创新环境下企业间技术溢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相关清洁技术的扩散能够促进区域内污染减排;考虑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集聚区企业也能通过治污的规模效应来降低单位治污成本;从循环经济角度来看,集聚内部可以产生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减少污染排放。但新经济地理学同样认为,随着集聚区集聚程度的提高,区域内部将会越来越“拥挤”从而产生拥挤成本,而环境污染现象则是拥挤成本增加所产生的典型后果。对于经验研究方面,对此集聚与环境污染两者直接相互的研究也未能得到统一的结论。

一种实证观点认为集聚加重了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Virkanen分析利用芬兰地区工业企业数据匹配污染排放数据后认为,工业企业的集聚活动是导致芬兰南部地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Frank研究了全球200多个城市空气数据与产业活动数据,文章认为城市密集发展的地区往往空气质量较差,他认为经济的集聚发展引起了环境污染[3]。Verhoef和Nijkamp同样研究了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研究发现工业集聚导致了环境污染,并认为环境管制的加强会缓解环境污染的同时将降低经济发展的集聚程度[4]。冯薇(2006)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同样造成了环境污染,并提出发展园区内循环经济等方式来提高集聚区的环境治理能力[5]。Moriki 等人分析表明,产业集聚所导致的企业规模增大会引起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的增加[6]。Duc通过研究越南河流周边工业排放数据同样发现,工业集聚是导致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7]。侯凤岐利用我国城市数据研究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与环境外部性,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会导致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8]。张健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发现,珠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区形成后的产业具有高污染的特点,集聚现象的形成会带来“三废”排放量的增加,从而造成环境污染[9]。Martin等人的研究同样发现产业集聚程度带来的规模增加会造成周边环境污染[10]。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集聚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陈建军和胡晨光通过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将推动集聚区内产业的技术进步,而技术的改进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度,因此产业集聚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11]。王崇锋和张吉鹏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活动发现,高程度的制造业集聚能够有利于协调城城市的发展关系[12]。闰逢柱等利用我国制造业数据,分析了2003-2008年我国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其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区成立的早期对于周边的环境具有正外部性,但长期后上述影响将会消失[13]。龚健健和沈可挺通过研究我国高耗能行业的产业集聚发现,上述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进而缓解环境污染现象[14]。陆铭和冯皓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同样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能够有效降低单位GDP工业排放[15]。

另外,也有非常多的经验研究发现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非线性或者不确定关系。李勇刚和张鹏利用我国省际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三大地区(东、中、西)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东部的环境正外部性大于中西部地区[16]。总体而言,他们认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U”型关系,且目前我国处于曲线前半段,因此未来我国集聚程度提高将有助于缓解环境污染[16]。李筱乐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并且认为市场化是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17]。张可和汪东芳利用中国地级市数据研究了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其认为二者呈现交互影响且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18]。由此可以看出,现有经验研究并未在集聚与环境治理效果的问题上得到一致结论。

现有文献对“污染避难所”假说也进行过诸多经验研究。He等利用我国省际SO2排放数据也证明了外资存在上述“污染避难所”效应[19]。对此也有持有不同意见,认为“污染避难所”现象并不存在。李小平和卢现祥利用我国数据发现,中国并不存在“污染天堂”现象[20]。对于现有数据验证“污染天堂”假说得到不同的结论,Ederington认为其中主要问题在于样本的选择,具体而言,选择发达国家样本的研究上述现象都不会太明显,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内部环境管制程度差异并不大,因为企业在选址上并没有过多考虑环境管制的因素[21]。而如果选择发展中国家,那么环境规制执行力度并不大,这就可能导致企业的排污成本并不大,因此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的约束并不高[21]。

目前对于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研究也有部分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验证,很显然在增长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集聚现象是环境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学者的经验研究中,对于该曲线的形状有着不同的结论,Panayotou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22],而Fried和Getzner则发现为“N”型关系[23]。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上述曲线其实并不存在。Kearsley和Riddel分析发现国别间的经济收入与环境污染状况并不明显因果关系,且对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中的“拐点”理论提出了质疑[24]。

通过上文研究脉络梳理可以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的相关问题是一个被众多学者研究分析的热点问题,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第一,研究层次不够深入。现有研究绝大多数将研究角度放在省份、产业等宏观层面,上述视角虽然能够全局考虑集聚与污染的关系,但估计结果往往不够精确,可能忽视区域内局部污染加剧的情况。第二,研究指标的选择单一。现有研究要么大部分是研究工业污染或者是生活污水污染。第三,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现有研究大多利用面板数据进行OLS或者固定效应分析,忽略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利用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作为基准模型来研究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同时,更进一步地利用门槛效应模型进行补充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稳健。

三、研究模型与数据说明

考虑到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我们使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Panel Threshold Model)进行分析。与传统的非线性方法(多次项、广义模型)相比,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方程形式非常灵活,不需要给定其特点的非线性表达方式,且具体门槛值及数量非外生;第二,采用自抽样(bootstrap)的方法来估计参数的显著性以及相关置信区间,估计结果更为合理准确。门槛效应模型相对于线性模型更为精确地探究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这对于学者研究事物之间关系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的基准估计方程设定如下:

其中,Pollutionit是水污染指标。上一节省级层面样本度量水污染是使用水污染排放强度以及工业废水排放强度两类指标来度量。由于本文旨在城市层面进行研究,因此基于城市层面可得的水污染相关数据,我们选取城市层面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城市污水排放量来度量。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等污染物,其统计方式主要为工业企业自身上报;城市污水则是排入城镇污水系统污水的统称,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排污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业废水,另外还包括降雨径流等,其统计方式主要是计算城镇排水管网系统流量。上述两类水污染指标都能很好地反映地区间的水污染排放情况。城市污水数据最早完整记录年份为2006年,工业废水数据最早记录年份为2003年,因此本文城市污水排放数据选取时间为2006-201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放数据选取时间为2003-2014年,剔除数据缺失较多的城市后,主要包括了251个地级市的数据。城市污水排放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同样,lnGit为核心解释变量,即城市产业集聚程度。现有文献中,分析城市层面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选择城市的就业人口来进行度量,且主要度量维度有两类,一类是度量其就业人数的区位熵指标,另一类是度量就业人数的面积密度。基于稳健性考虑,本文我们同时选取上述两类指标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区位熵指标计算公示为:

其中,qij为城市j制造业的就业人数;qi为制造业全国范围内的就业人数;qj为城市j就业整体人数;而q为全国总体就业人数。具体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而就业人数的面积密度指标我们采用就业人数与城市行政面积之比来衡量,这一衡量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层面的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中[25]。对于就业人数的对象选择,《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包括非农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制造业从业人员等分类,并且同时区分了全市以及市辖区。考虑到区位熵指标已经选取了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情况,因此为了更多元化的度量城市的产业集聚情况,此处我们选择非农就业人员作为人口数量指标。而对于城市面积的选择,有些学者使用全市总面积,也有学者考虑到西部地区会出现地少人稀的情况而使用市辖区面积。但使用市辖区数据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因为中、东部由于城镇化的兴起,在非市辖区行政区域内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工业集聚现象。因此,综合考虑本文还是将范围选择为全市,但剔除一些人口密度非常低的异常值样本。

四、实证结果

根据上述设定的研究模型,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和表2。从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工业废水相关回归而言,区位熵估计一次项以及二次项的系数都显著,而就业密度指标的显著性较低。对于生活污水相关回归而言,区位熵估计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都显著随机效应估计则不显著,而就业密度指标的同样显著性较低。整体来说,从城市层面的估计结果,本文可以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时,集聚程度的提高将会恶化地区的水环境状况,表现出环境负外部性。随着集聚区的逐渐发展,当集聚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业集聚将表现出环境正外部性。就其余控制变量的结果来看,人均GDP的估计显著为正,代表地区的经济越发达,该地区污水排放则越大,而职工工资水平则与地区间水污染指标不相关。第二产业GDP占比越大、地区的工业用电量越多、FDI越大,则该地区间废水排放也越多。

从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工业废水相关回归而言,区位熵估计一次项以及二次项的系数都显著,而就业密度指标的显著性较低。对于生活污水相关回归而言,区位熵估计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都显著随机效应估计则不显著,而就业密度指标的同样显著性较低。整体来说,可以发现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时,集聚程度的提高将会恶化地区的水环境状况,表现出环境负外部性。随着集聚区的逐渐发展,当集聚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业集聚将表现出环境正外部性。就其余控制变量的结果来看,人均GDP的估计显著为正,代表地区的经济越发达,该地区污水排放则越大,而职工工资水平则与地区间水污染指标不相关。第二产业GDP占比越大、地区的工业用电量越多、FDI越大,则该地区间废水排放也越多。

下面,我们在利用门槛模型进行分析。在回归之前,门槛模型需要先确定门槛值的个数,按照经典文献的通常做法。我们将区位熵指标、就业密度指标分别作为门槛变量,依次假定存在三个门槛值,具体得出计算出的F统计值、P值以及门槛值,具体结果见下表(表3和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在工业废水回归中,区位熵指标具有门槛效应,且单一门槛F值为13.218,P值为0.017,门槛值为1.254。而在表4的生活污水回归中,区位熵指标以及就业密度指标均不显著,表示该回归中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下文的研究中,将主要利用工业废水指标进行分析。

表1 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Ⅰ)

在上述分析中,产业集聚对于水污染的门槛值为1.254。即平均来说,当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低于1.254时,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负,产业集聚将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问题,从时间来看,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时,该地区产业集聚活动发展时间较短,导致短期内大量企业在该地区聚集,将产生“拥挤效应”,使得区域内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污染物排放增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排放增多等等,而同一时间,产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而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将逐渐发挥外部性优势,产业集聚程度大于1.254时,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正,产业集聚将发挥规模经济、先进技术外部性、成本降低等自身优势,使得企业的治污效率提升,从而集聚区内的环境污染现象得以缓解。

表2 基准回归模型估计结果(II)

为方便对比分析,本文将对样本按照门槛值分类、固定效应以及系统GMM的方法依次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5。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对于水环境的影响的确不同。具体而言,产业集聚程度低于门槛值时,区位熵的估计结果为1.408且显著,即表明集聚程度与水污染程度成正相关。但产业集聚程度高于门槛值时,样本所得估计结果为-1.026并且显著为负,即产业集聚表现出了环境的正外部性,将降低水污染的排放。因此,可能正是产业集聚的相关门槛效应,使得一些线性估计结果并不准确,也使得现有文献对于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再看第(2)(3)列的估计结果,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系统GMM分析,估计结果均与前文的基准回归一致。

表3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工业废水

表4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生活污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我国经济将面临深化结构改革和坚持绿色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集聚化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赢已经成为决策者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4年251个地级市数据研究了产业集聚对水污染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利用门槛效应模型分析进行补充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具体而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时,集聚程度的提高将会恶化地区的水环境状况,表现出环境负外部性。而理论上治污的规模效应、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先进排污技术的溢出等产业集聚的环境治理优势,短期内可能并未充分发挥利用。随着集聚区的逐渐发展,当集聚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业集聚将表现出环境正外部性,此时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将缓解水污染问题。

表5 门槛模型与其他模型估计结果对比:工业废水

第二,产业集聚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典型的门槛效应。产业集聚程度低于门槛值时,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将恶化我国的水环境,而产业集聚程度大于门槛值的时候,产业集聚又可以缓解环境污染现象。

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我国产业集聚和水污染治理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严格环境准入,深化项目管理。各产业集聚区应综合评估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排放总量、能源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交通物流运输等因素,制定本区域新进入企业的环境准入评价体系。园区管理机构应侧重在支持有利于构建企业间生态工业链的企业进入集聚区。各园区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园区管理机构应以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为抓手,落实园区内企业的清洁化、循环化、生态化改造,促进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减排。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用水效率。对于集聚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各个园区管理机构可以按照周密规划、统筹兼顾、积极建设、财政补贴、市场运营的准则,开展园区内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具体而言,我国集聚区内,特别是工业集聚区内,应该加强废水处理厂、综合给排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园区都要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

第三,完善相关排污费政策,落实排污的主体责任。合理的排污征费政策可以作为政府管理企业污水排放问题的主要抓手,提高企业的排污成本并对相关政策进行严格执行,可以从源头“倒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企业生产率。政府同时可以给予企业在排污技术引进相关减税的扶持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技术升级的费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并且,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排污的主体责任,将污染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后果落实到位,使得企业真正意识到既“不能偷排”也“不敢偷排”的现实。

注释:

①来源于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n/2015/0416/c1010-26854928.html。

[1]王兵,聂欣.产业集聚与环境治理:助力还是阻力——来自开发区设立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75-89.

[2]Virkanen,J.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Metal Deposition in the Bay of Southern Finland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98,12(9):39-49.

[3]Frank,A.Urban Air Quality in Larger Conurbations in the European Union [J].Environment Modeling and Software,2001,16(4):399-414.

[4]Verhoef,E.T.,Nijkamp,P.Externalities in Urban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Localization-type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in a General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of a Single-sector Monocentric Industrial Cit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0(2):157-179.

[5]冯薇.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4):166-172.

[6]Moriki,H.,Tohru,N.,Trans-Boundary Pollution Transmission and Regional Agglomeration Effect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6(1):99-120.

[7]Duc,T.A.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Modeling Approach of the Impact of Urban Wastewater on a Tropical River:A Case Study of the Nhue River,Hanoi,Vietnam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7,122(3):43-61.

[8]侯凤岐.我国区域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20-25.

[9]张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06):148-153.

[10]Martin A.,Hans,L.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1,46(3):601-620.

[11]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3):68-83.

[12]王崇锋,张吉鹏.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生态城市建设影响的定量研究——基于CR4指数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140-144.

[13]闫逢柱,苏李,乔娟.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考察——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1,(1):79-85.

[14]龚健健,沈可挺.中国高能耗产业及其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基于升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20-36.

[15]陆铭,冯皓.集聚与减排:城市规模差距影响工业污染强度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4,(7):86-114.

[16]李勇刚,张鹏.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7-106.

[17]李筱乐.市场化、工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4,31(8):39-45.

[18]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中国工业经济,2014,(6):70-82.

[19]He,Jie.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investment:The case of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emission of sulfur dioxide in Chinese province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60(1):228-245.

[20]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1):77-92.

[21]Ederington,J.,Levinson,A.,Minier,J.Footloose and pollution-fre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1):92-99.

[22]Panayotou,T.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465-484.

[23]Friedl,B.,Getzner,M.Determinants of CO2emiss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5(1):133-148.

[24]Kearsley,A.,Riddel,M.A further inquiry into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69(4):905-919.

[25]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6):39-52.

Study on Urba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ie Xin,Chen Ji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of academic intere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by using the data of 251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over the period of 2003-2014.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water pollution is not simple linear relation,but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To be specific,when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s low at the early developmen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ill worsen the situ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area.To a certain extent,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ill show the externalities of the environment to ease the phenomen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Meanwhile,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sents a typical threshold effect.In addition,the increas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will mak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etter play its positive external environment.On the contrar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ay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en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is low.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I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environmental access and deepen project management,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enterpris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sewage charges policy,and implemen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pollution discharg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refecture level city; water pollution; threshold model

F205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7.06.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城市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和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714731052);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项目(攀登计划)“基于产业集聚视角下中国水污染治理研究”(pdjh2017b007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公共治理视角下广州污水治理体系的建构研究”(批准号:14Y2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中国水务产业市场化模式、绩效与路径选择研究”(批准号:GD14XYJ1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中国城市水务行业效率评价研究:基于跨国比较的视角”(批准号:GD15XYJ13)。

聂欣,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陈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讲师。

陈丁力)

猜你喜欢

外部性门槛环境污染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停留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