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理念下的古典诗歌教学
——肖培东《锦瑟》课例评析

2018-01-03刘秀银

名师在线 2017年2期
关键词:锦瑟古典诗歌

刘秀银

(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沧州 061199)

生本理念下的古典诗歌教学
——肖培东《锦瑟》课例评析

刘秀银

(河北省黄骅市教师发展中心,河北沧州 061199)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最终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广度和效果,古典诗歌教学也不例外。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不等于教师无所作为。生本理念下,教师的“领航”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不可低估。肖培东老师的《锦瑟》课例,为我们提供了生本理念下古典诗歌教学的范本。

生本理念;古诗教学;试航;顺航;逆航

引 言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其实质和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生本理念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为学生,“一堂课的好坏,是以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广度及效果加以判断的,而不是看教师是否讲得精彩,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只能是‘领航’”。由此,当“生本理念”和古典诗歌相遇,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们的鉴赏之旅呢?我们且看肖培东老师执教《锦瑟》一诗的做法。

一、试航:创设教学情境

在诗歌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辐射的气场氛围,不仅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任务、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之初,“情境”的创设尤显重要。

【教学片段一】此教学片段是《锦瑟》的课堂导入部分。我们在领略肖老师信手拈来、从容自然的教学导入时,不得不钦佩他在创设诗歌情境上的匠心独运。

课前几分钟,肖老师让学生们朗读了欧阳修的《秋声赋》。“知人论世”一下:写《秋声赋》时的欧阳修也已进入了生命的秋季,大半生的宦海沉浮皆成烟云往事。“自古逢秋悲寂寥”,面对萧瑟的秋天,欧阳修禁不住唏嘘慨叹。人生苦短,造化无常,草木尚于秋风中衰败凋零,更何况被愁闷烦忧侵袭的人呢。“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诵读《秋声赋》的后两段,学生仿佛也置身于惨淡、凄切、零落、肃杀、悲戚的秋天,好不伤感!是的,“伤感”,这和《锦瑟》的情感基调恰是一致的。“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没有鉴赏诗歌却引领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情绪氛围,肖老师就是这样一心为学生着想的。

读《秋声赋》仅是课前的“预备”,肖老师还要进一步地渲染:“刚刚从秋天走出,看看窗外是怎样的天?”“雨天。”不错的,“雨天”,自然界的风雨往往使人联想到人生的“风雨”。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传达出如下的信息:“雨是那个唤起我们许多记忆的一种东西”,它装载了太多感伤与怀念;“从表达情感的需要,雨天往往适合于回首,适合于追忆”。无独有偶,接下来要学习的《锦瑟》,正是晚年李商隐追忆往事的感怀之作!而就在秋季里的“这个雨天”,肖老师将和学生们一起走近李义山,去聆听一曲关乎心灵的天籁之音。

“教学古诗词,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味。”和着诗歌的韵律,或抑扬顿挫,或高低舒缓,或平仄起伏: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还是读最美。如果说读“秋”(《秋声赋》)论“雨”是在积极营造教学氛围的话,那么,肖老师对“又是雨天”一句的读法指导,确是为后面的《锦瑟》朗读教学做浓墨重彩的烘托和铺垫了,其实也是在创设“情境”。朗诵,是建立在对文字品味揣摩基础上的,古典诗歌更是如此。当学生说不喜欢雨天的时候,肖老师顺势引导,亲自范读,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倾向。他要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又是”,用不同的语调和节奏读出了对“雨天”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

试航,就让我们追随肖老师的脚步,带着几许感伤,几多追忆,在吟咏诵读中去赴一场华美之约吧。

二、顺航:默许个性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年版)中有这样的表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含蓄、工于比兴、巧于用典,其内容、主题总是朦胧迷离隐晦多义(这可能和诗人自身的性格、人生际遇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关联),代表作《锦瑟》也不例外。课堂上,肖老师根据《锦瑟》一诗多义性的特点,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尊重并默许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片段二】此片段中,肖老师的问题是:诗人追忆了怎样的情感?生1认为诗人的追忆包含了复杂的情感,比如“畅想”。“畅想”,意为无拘无束地尽情想象。这显然偏离了本诗只重“感伤”的调子。“畅想?很快乐的?为什么?”对于生1出人意表的解读,肖老师没有要“纠错”的意思,他更想听听“畅想”的原因。果然,生1有自己的理解:李商隐晚年前途晦暗,他“畅想”那已逝去的“受人欢迎的”美好年华。人的一生哪会一帆风顺?既然能“畅想”过去,多半也能勇敢面对现在和未来。作为一个倾听者,肖老师更能理解生1的“潜台词”:一种不输于命运的情感表达;只要心未死,生命斗志不屈。

肖老师对生1的理解、认可,激发了其他学生。当然,个性化解读再丰富多彩也不能离开文本的天空。生2由“蓝田日暖玉生烟”,得出“怀才不遇”的解读;生3由“一弦一柱思华年”,读出了诗人对“美好青春的留恋”。生4的“悼亡说”,看上去缺乏“历史记载”,所以肖老师由“瑟”字引出“琴瑟相合”,在猜想这“可能是一首表达对妻子思念的诗”的同时,用李商隐的生平简介来加以印证和拓展。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共有四位同学和肖老师进行了对话,他们的解读在肖老师那里似乎都没有“错”。诗歌,本来就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鉴赏者可以带着自己的认知到诗歌中去寻找一份审美关照,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经历的增多,还能够让人慢慢读出诗中其他的味道。深谙诗歌文体特点的肖老师,在他的博文《〈锦瑟〉上完的那一刻》中写道:“我不想真正解读,任何一种解读都是一种破坏。”是的,就李义山复杂微妙的心理世界而言,后人的任何一种解读都不能穷尽其意,窥尽其情。关注学生解读的个性化,顺风而航,肖老师的教学让《锦瑟》焕发出自身独特的魅力!

三、逆航:紧握前行之舵

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诗歌意义、美感的过程。“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一科的要求,也是古典诗歌教学当仁不让的责任。但由于受学生阅历不丰,文学积累不多的限制,再加上有些学生的审美感应的确不是很灵敏,教学可能就会处于逆水行舟的境况。不进则退,怎么办?只有紧握前行之舵,静心慢溯,方能渡过一段急流险水!而此时,最能考验一个教师的定力、自信力和教学功底。

《锦瑟》教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肖老师指导学生赏析诗歌“幻”“美”“雅”的片段。篇幅所限,我们仅赏析“诗中有幻”的部分(实录略)。

肖老师问学生:“前面读出伤感,是一种情感,你还能读出其他什么?”学生回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觉得可能还有点遗憾。”遗憾,还是属于情感方面,显然,该生没有领会“你还能读出除‘情感’之外的‘其他’什么”。但肖老师尊重学生的发言:“伤感之后,还有一些遗憾,人生不足的一些遗憾,对吧。”肖老师希望该生能明白他的意思,再问:“考虑一下,抛弃这些感情的因素,你还能读出些什么?”没想到该生还在自己的思路上滑行,而且是越滑越远了:“爱国。”因此,肖老师不得不告诉他:“我们现在不再解读文本。”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诗里面有伤,这首诗里面还有什么?或者说,这是一首很伤感的诗,这还是一首怎样的诗?”肖老师再次重申问题,希望有学生能读出对这首诗“伤感”之外的其他评价。有学生回答:“回忆的诗。”这无异于还在原地打转。怎么办?高明的教师不怕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的结论有多么南辕北辙,怕的是学生们失去言说自己观点的积极性。“回忆的诗,回忆就会带来情感,我想你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首充满真情的诗,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很真的诗,发自内心的诗,同学们说是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尽量肯定其发言的意义——肖老师对学生的关照与爱护可见一斑。

既然“每个字每一句都出于作者的心底”,所以肖老师请声音“柔”“细”的女同学们读出诗中的“真情”。然后肖老师继续问:“还有没有第二个词语,这是一首怎么样的诗。你来说?形容词就可以了。”学生的回答竟是“无奈”!看来,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太淡薄了。而作为舵手的肖老师也绝无改变航向的意思,学生的现实情况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一定要把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传送给学生,否则诗歌教学就失去了固有的意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论语·述而》),肖老师“义正词严”地启发道:“我们不谈情感,我们现在抛弃情感,走出情感。你读了这首诗觉得还有什么味道?”斩钉截铁的三个短语表明立场:不谈情感、抛弃情感、走出情感!肖老师语意异常明确:你品出了这首诗“感情”之外的其他“味道”了吗?终于,一女生在肖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很朦胧。那“朦胧”在哪里?女生认为杜鹃、蝴蝶等意象给人朦胧美的感觉。尽管该生对“朦胧”的体会还很笼统,但在肖老师的点拨下,她的鉴赏力正在提升……其实,无论是庄生晓梦、杜鹃啼血,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沧海月明、良玉生烟,各种意象的组合使《锦瑟》具有了雾花帘影般的迷离朦胧之美。当全体学生也心领神会之后,肖老师要求用一个字来总结:这是一首很……的诗。如梦一样的,当然是一首很“幻”的诗!

逆航,让肖老师的教学更显深沉厚重、底气十足。劈波斩浪,百回千转,只为了让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有一天,也能驾驭着自己的小船徜徉在古典诗歌的湖光山色间!

以肖培东老师的《锦瑟》教学为范,“生本理念”下的古典诗歌教学,一言以蔽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心中都要装着学生,为了学生的“诗意”成长付出真心!

[1] 顾青萍.生本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6(6B).

[2] 余志明.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6(6B).

刘秀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杂志发表教育文章几十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研员。

猜你喜欢

锦瑟古典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锦瑟别弹
锦瑟别弹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锦瑟别弹
锦瑟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