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理论下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研究

2018-01-03郭长寿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练员运动员

马 策,郭长寿

交往理论下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研究

马 策1,郭长寿2

(1.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 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110102)

为探讨新时期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概述交往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以其原理为理论基础,解析教练员与运动员对沟通的“目的行为”“交往行为”认知情况,进而分析影响沟通行为的因素,提出了教练员、运动员加强沟通交流的对策,力图为构建和谐、科学的训练环境和提高运动训练效率提供积极而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交往理论;教练员;运动员;沟通行为

交往理论是对人类沟通行为反思的理论成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科学进步的要求。在人类社会中,沟通既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和谐关系的基础,人的绝大多数活动都是通过沟通进行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交往理论成为社会各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都强调交往对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基础性,因此运用交往理论对竞技体育背景下教练员和运动员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

教练员与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两个主体,需要利用沟通行为的相互交流,传递各种训练及情感信息,以保证训练任务的实现。其沟通行为是否融洽、有效,不仅影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个人发展前途,而且还是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从交往理论视角探讨教练员与运动员对沟通行为的认识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构建和谐、科学的训练环境和提高运动训练效率提供积极而有益的参考。

1 交往理论主要观点概述

交往理论是对人与人之间交流和合作关系反思的理论成果,其继承与发展贯穿于哲学史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17世纪英国、18世纪法国、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们的交往理论进行提炼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交往理论体系。以生产劳动作为理论出发点,他们认为交往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个人或共同体。交往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进行。交往的形式和扩展的范围,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他们首次把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认为物质交往是一切交往形式的基本交往关系,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把物质生产当作一切活动的基础,将交往关系基于物质利益之上进行考察,把交往置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揭示出了人类历史活动的根本动力。

德国著名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卢卡奇、帕森斯等学者的理论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建构了“交往行动理论”。他认为劳动生产是目的性的、对象性的活动,是目的理性的产物,创造着人类生存的物质财富。主张通过语言沟通、交往理性来构建交往理论。他肯定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和改变,认为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相互不可替代,目的行为根据工具理性的标准进行,交往行为根据合理的规范开展。它们虽不是同时发展的关系,但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发展进化。他认为目的行为的有效性在于经验上被分析为正确的命题有效性,而交往行为是以相互理解意向的交互主体性为基础。目的性行为的实质是在实行目标时选择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有目的的干预,支配、统治自然,并利用可利用的条件达到目的,不管目的和手段是否公正合理;交往行为根据合理的规范开展,其实质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进行对话,以社会的共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达到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哈贝马斯提出了自己以语言符号为出发点的交往理论,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行为,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沟通和交流,交往主体在语言交往中相互理解和协商一致,达成共识。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发展进化。

2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建构及影响因子筛选

在文献研究及质性访谈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研究。依据交往理论,结合运动训练过程的特征,进行初测问卷的编制。在辽阳市体校范围内进行初测调查,然后加以进一步修改与删减,形成“辽宁省市级体校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及影响因素”问卷。问卷分为3部分:1)基本情况,包括3个题项。教练员为性别、年龄、职称;运动员为性别、年龄、运动等级。2)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认知情况,分为“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目的行为”包括竞技状态诊断、训练任务下达、恢复措施提示、训练过程监控4个题项,“交往行为”包括解释、倾听、表达、书面4个题项。3)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影响因素,共设8个维度,分别为教练员个体因素、教练员领导风格因素、教练员沟通能力因素、教练员执教能力因素、运动员个体因素、运动员沟通能力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每个维度分化成2~4个不等的题项。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计分,“1”表示“非常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3”表示“一般”,“4”表示“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表1)。结果表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具有相关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抽取的方法,经过四次最大正交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提取8个清晰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3.344%,各因子载荷均达到0.50以上,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表2)。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

表2 因素分析结果

采用内在一致性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进行检验问卷信度,得出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影响因素问卷各维度的信度均在0.701~0.853之间,整体信度达0.934(表3),均达良好接受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3 各因子信度分析情况

研究过程采用聚类抽样方法,依据地域特点,选择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丹东市、辽阳市、锦州市、朝阳市、铁岭市的教练员与运动员进行调查。沈阳市、大连市既是计划单列城市,又是全国高水平体育城市;丹东市代表辽东地区,辽阳市代表辽南地区,锦州市和朝阳市代表辽西地区,铁岭市代表辽北地区,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意义。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6.9%。共发放运动员问卷1 000份,收回985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968份,有效率98.2%。采用SPSS17.0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项目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F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处理。

3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两种行为认知研究

3.1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目的行为”认知分析

在交往理论里,“目的行为”即工具行为,是借助于工具理性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工具性、策略性和手段目的性,专业性色彩强,便于直截了当地获取诊断信息。教练员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的需求,长期从事专项训练的目的行为活动,在与运动员沟通过程中,很容易根据自己的专项训练目标直接采取专业技术沟通的目的行为。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工具行为是以教练员占主导地位,以运动项目专门训练特点为标准,通过布置和实施训练计划为主要途径的行为。教练员是沟通过程的信息支配者,运动员则成为被动的服从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以教练员的权威为主导的单向沟通,运动员不能疑问、不能反对,只能被动接受,而是否真正理解教练员的训练意图则无从得知。工具行为是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有效手段,教练员的训练行为大多属于工具行为。训练过程中最常见的沟通工具行为有竞技状态诊断、训练任务下达、恢复措施提示、训练过程监控,对训练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竞技状态诊断是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工具行为的基本形式。通过问询和功能筛查的形式,了解运动员一般训练情况、运动伤病及身体感受情况的过程。使用开放式提问,获得从运动员角度所看到问题的总体概貌,然后逐渐明确诊断思路,最终用封闭式提问引出运动员可能忽略的其他细节,以实现训练经历、训练状况、身体能力等全方位诊断。竞技状态诊断行为一般在训练的初始阶段,应体现工具行为的效率性和准确性的价值。在竞技状态诊断的工具行为中适当增加教练员人文关怀的温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训练任务下达是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工具行为的必要形式,通过训练计划和训练动作安排的形式,往往满足了运动训练中的技术要求。以周训练计划为例,为了达到训练目的要求,周训练计划体现的工具行为的“水平”达到了高度标准化的“境界”,完全由专业化、技术化的语言垄断,运动员感受的是工具行为产生的压力感。但在实施专业性工具行为时,对其中的专业术语和负荷安排给予充分解释和说明,不但不会影响教练员的用心,反而能避免单一使用工具行为引起的误解和怨气,避免了运动员处于服从教练员及被动接受训练的状态。

恢复措施提示作为教练员根据训练任务和训练目标的需要对运动员在恢复方面的指示,具有指令性和专业性的特征。教练员在实施恢复措施的提示时要具有有效性和权威性,更重要的是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根据运动员生理、心理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恢复方法,以加速恢复过程,提高训练效果。训练过程监控行为通过训练过程生理、生化指标报告的形式来反映。体育科学领域中的运动训练监控主要从身体机能、运动技战术、心理状态诊断与监测来反映。身体机能诊断与监测主要从生理学角度解决运动训练中限制能量产生的问题(医学监督,健康检查,生理生化监测);心理学监测主要解决限制能量控制的问题(心理监测,训练);运动技战术诊断与监测从生物力学角度解决限制能量利用问题(技术分析与诊断)。

由表4可知不同特征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对4个目的行为沟通认知程度的差异。从教练员认知程度来看,教练员的性别、年龄、职称3个方面特征对4个目的行为认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辽宁体校教练员对训练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手段、基本环节都有较高认识。教练员最主要职责是指导和训练运动员,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如果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指导方面不能良好沟通,无法尽快达成共识,教练员整个训练计划的实施以及运动员的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与运动员保持顺畅的训练行为沟通是重中之重。双方通过相互的沟通、交流、协调,达成目标和观念上的统一,从而达到在训练中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运动员来看,则与教练员相反,运动员的性别、年龄、等级3个方面特征对4个目的行为认识呈显著性差别,说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等级的运动员对目的行为的认识都不一样,应归结于训练任务及要求的差异。多重比较分析表明,“≤12岁”的运动员认识程度较低,其次是“13~15岁”,而“≥16岁”的相对较高,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多重分析表明“二级以上”运动员认知程度较高,存在显著差异,其次是“三级”,“无等级”则较低。说明目的行为的认知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随运动年限、竞技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目的行为中对运动员适当增加同情、安慰等交往行为的元素,增加训练人文关怀的强度,不但不会影响目的行为的性征,反而会强化其正面效果。

表4 教练员及运动员对目的行为的认知情况统计

交往理论认为,目的行为体现的是“主体—客体”的结构关系,是以专业技术规范为标准,以训练专业语言和训练专业手段为媒介的行为。运动训练活动运用知识、技术对运动员机体实施刺激,引起系统性结构和功能的生物适应性变化,具有适应的长期性与阶段性、渐进性与连续性、获得性与消退性。因此,实施“目的行为”沟通时要循序渐进,“循”运动员身体和心理自然成长时间之“序”;“循”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过程的不同年龄阶段之“序”;“循”运动员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发展与提高的水平之“序”。在沟通过程中,教练员首先陷入预设的工具行为的模式中,根据自己的训练目标来高效准确地执行预置的目标行为。

3.2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交往行为”分析

交往理论认为人与人交往的目标,不是使目的行为合理化、技术控制力扩大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所以交往行为是基于语言行为建立起的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活动。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交往行为”是双方之间相互理解,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的互动,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为专业技术沟通奠定基础。交往行为进行相互理解为核心的沟通,蕴含人文关怀,以及理性的交流,会使彼此间信任度增加,合作性增强。教练员与运动员通过有效的交往行为,来解决思想上出现的矛盾,消除不良情绪,产生积极情绪,以形成默契、理解、相互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新型的软性动力补充到训练全过程中。解释是沟通交往行为的重要形式,是通过有声的交流,达成相互理解、消解不信任、增强认同度的基本途径。规范化的专业语言与通俗性语言的合理交叉使用,有助于沟通的畅通。倾听是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特征的交往行为,耐心的倾听可了解运动员需求,理解对方,从而获得更多有利于训练的信息。表情是身体语言最重要的外部表现模式,通过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表情来表达情绪的主观体验,也是最丰富、最有表现力的沟通交往行为。教练员生动可感的神态直接影响运动员对训练过程的认识和评估。和善的微笑、眼神的交流、冷漠的神态、不屑的一瞥等都是教练员经常无意表现出来而运动员却很敏感的神态。书面沟通必须借助文字,是通过书信、微信、短信等形式进行的信息沟通,它弥补了面谈沟通协调的空间限制,使双方的交流有据可查。书面表述增加了理性的内容,逻辑性和条理比较清晰。解释、倾听、表情、书面是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交往行为载体(表5)。

表5 教练员及运动员对交往行为的认知情况统计

表5表明不同特征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对4种交往行为认知程度的差异。从教练员来看,不同性别、年龄、职称的教练员对交往行为认知程度均呈显著性差异,男性仅有“表情”行为高于女性,说明女性教练员对思想情感交流尤为重视。多重比较分析表明,“31~49岁”之间的教练员高于“≤30岁”“≥50”的教练员,存在着显著差异,而这个年龄段教练员正是体校训练的中坚力量。说明教练员能很好地认识到只有通过良好的人文关怀达成共识,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实施和运动员训练目标实施才能完成。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中级职称的教练员对4种交往行为认知程度较高,存在着显著差异,其次是高级教练员,初级教练员较低。说明中级教练员具有较强责任心,对其行为必要性有很强的认知,面对青春期的运动员实施交往行为有很强的渴望感,但在训练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有效的沟通模式。从运动员来看,“性别”和“运动等级”2个特征对4种交往行为认知程度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年龄”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多重比较分析表明,“13~15岁”运动员认知相对较高,存在着显著差异,其次是“≥16岁”,而“≤12岁”运动员认知较低,说明体校运动员对交往行为认知程度也大不相同。“13~15岁”正好处于青春期发展高潮阶段,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渴望在交往中得到鼓励和认可。运动员思想情绪受年龄因素影响较大,沟通的交往行为很容易影响到运动员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因此,只有把握年龄特点,适时选择沟通方式、时间和场所实施交往行为,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交往理论认为对话构建是平等互动的基础,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以言语的有效性为前提,平等互动在于对话主体间的相互接纳和共享。交往行为体现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主体—主体”的关系,使其能在同一个情境、同一个价值标准和话语体系中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和交流。交往行为沟通重视运动员感受,以人为中心,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理解,但单纯的交往行为沟通不能有效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还需要教练员严格、严肃、严谨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让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参与训练活动,共同分享训练成果。

4 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6可知,在教练员自身因素中,教练员个体的性别和文化水平因素、沟通能力的技巧因素、执教能力的训练水平因素4个方面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者对影响因素的认识不一致,有分歧。从得分来看,教练员对沟通技巧的认识低于运动员,而对性别、文化水平、执教能力的认识高于运动员。表明教练员应积极学习沟通方法与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及倾听能力,保证与运动员有效沟通的实现。运动员对教练员的性别及文化水平要求不高,这与运动员年龄偏小、文化程度不高有关系。其他各因素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识一致。由此可见辽宁市级体校教练员的年龄、性格、品德、威信、民主、公平、沟通意识对两者之间的沟通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知识学习,增进彼此了解,避免因年龄差距而产生沟通代沟。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注意营造平等公平的沟通氛围,适宜地实施教练权威和约束,重视业务能力的自我提升,用精干而娴熟的技能水平强化威信,增强凝聚力。

表6 教练员与运动员对影响因素评分的差异性分析

在运动员自身因素中,仅有运动员沟通能力的技巧因素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运动员应高度重视自身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主动与教练员沟通,在沟通中及时地反馈,保证与教练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为运动训练全过程服务。运动员的性别、年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都对两者之间的沟通有影响,教练员认为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对沟通的影响更大。市体校的运动员基本上是“95后00后”的青少年,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因此,教练员应掌握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及时了解运动员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意识信息,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劝告,保障训练动机与兴趣的稳定性。运动员应逐步调节和保持良好心态,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运动训练中去,保障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

人际因素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双方人际关系构建方面的因素。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信任与尊重上的利用交流形成的职业性人际关系,沟通中“使用的语言”“双方地位差异”和“双方信任度”反映该因素。教练员和运动员对沟通中“双方地位差异”和“双方信任度”的认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识一致;而对沟通中“使用的语言”的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员认为其影响更大些。因为市体校运动员大多数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年龄小阅历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同时正值青春期,呈现矛盾性心理特征,渴望得到成人式的对待与支持,愿意向可信赖的教练员谈吐心声。因此,教练员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要注意与运动员沟通时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沟通的有效和畅通,让语言沟通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教练员与运动员还应该加强对彼此的了解,营造宽松的交流环境,加强彼此的信任,提高相互的可接近程度,进而提升训练计划的效益。

组织因素即潜在影响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的运动队组织管理方面因素。教练员与运动员对“组织的规模”“组织的支持和保障”认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一致认同 “组织的沟通氛围”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各市体校应严格控制每名教练员所带运动员的人数。运动员过多,教练员沟通精力有限,进而导致其沟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必然影响运动训练效果。教练员的有效沟通行为能排忧解难,消除双方隔阂,有助于运动员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投入到完成训练任务目标上来。各市体校应通过座谈会、交流比赛、文艺活动等形式,构成一种积极氛围,提供交往、交流机会,增进相互了解,改善运动队内部的社交关系,增强可接近程度,进而提高训练效率。

5 结束语

交往理论运用于竞技体育实践,有利于教练员、运动员之间正常的交往、沟通,从而解决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教练员、运动员人际关系,使得双方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发挥竞技水平。通过交往理论的实践,可以检验目前辽宁省市级体校教练员与运动员沟通行为与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为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

[2]陈志刚.现代性批判及其对话——马克思与韦伯、福柯、哈贝马斯等思想的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9.

[3]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6.

[4]王斌,马红宇.体育组织行为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

[5]陈志刚.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逻辑演变[J].哲学研究,2011(7):25.

[6]马丽,陈玉林.解读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J].理论界,2009(2):114-115.

[7]刘兵.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沟通方式与技巧[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2):14-15.

[8]韩志庭,刘娇雪.教练员——运动员沟通类别的划分及其与一般人际沟通的区别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4):123-125.

[9]孙永泰,李亚非.从儒家文化看我国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双重性[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17-20.

[10]张忠秋.新时期我国教练员如何把握与优秀运动员的关系[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4(2):7-9.

[11]闫燕,张宏杰.教练员的执教艺术[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2):48-49.

[12]郭修金,胡守钧.我国教练员与运动员社会共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6):531-534.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of Coaches and Athletes Based on Communication Theory

MA Ce,GUO Changshou
(1.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problems of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 in the new period,we us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ummarize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communication theory,analyze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cognition of objective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tak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as the basis,and then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We point out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so as to provide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scientific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raining efficiency.

communication theory;coaches;athletes;communication behavior

G804.86

A

1004-0560(2017)06-0062-07

2017-08-15;

2017-09-23

2015年辽宁省体育局体育科研课题(2015lntyyb-29)。

马策(1972—),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郭长寿

猜你喜欢

教练员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我校举办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
运动员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