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养途径探讨
2018-01-03杜一菲
文 /杜一菲
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养途径探讨
文 /杜一菲
本文调查了河南省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学生,设计了针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卷,根据调查数据揭示出的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教育部、卫生部也强调“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国家层面提出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生的医德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责任心是道德的重要内核”。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考成绩的不理想,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高职高专,部分学生甚至觉得自己是“没办法才选择这个学校或这个专业”,入学以后淡漠学校纪律、意志消沉、社会责任感淡化。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是面向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而目前我国的乡村卫生院大多经济条件较差,医疗卫生人员数量不足,作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后备军,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为推动社会前行而自觉承担并主动完成职责和义务的精神品质,在价值上认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比自身利益更有价值。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医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对病人的责任感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一)问卷设计和调查
本次调查,以随机抽样为原则,选取河南省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1000名大一大二年级的医学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1份,回收率为92.1%,其中有效问卷873份,有效率为94.8%(样本构成情况见下表)。同时也对该校10名该专业方面的教师和15名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调查访谈。
年级 性别 总计大一 大二 男 女 873 462 411 349 524
样本构成情况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1.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高职高专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有30.5%的学生选择的原因是认为医生的社会地位较高,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觉得选择作医生是一个不错的生计而报考该专业,还有约13.3%的学生是被父母的意愿左右。当然有约一半的学生是因为理想和兴趣而报考医学专业。虽然相比赵守政(2008)、何海容(2013) 的研究这一比例有所降低,但相对本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来讲,在高职高专选择医学专业也说明了不少学生是真正的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的。62.3%的高职高专医学生热爱医学专业,他们愿意把医疗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88.4%的学生肯定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这个数据与本科院校相比,明显较低,说明高职高专院校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方面还有不足。
2.对病人的责任感。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关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在遇到急需抢救又身无分文的病人时,86.7%选择要立即接诊,有86.3%的学生表示对病人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对待病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使病人感到亲切。绝大多数学生能处处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尊重病人。在回答疗效基本相同的两种药品,一种昂贵有回扣,另一种便宜无回扣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尽量开便宜的药品。62.3%的学生认同要保护病人的隐私,不得随意泄露。
3.对自我的责任。86.4%的学生认同自身的健康对医疗工作也很重要,却只有60.3%的学生能坚持锻炼身体,这说明,在锻炼身体方面,高职高专医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62.2%的学生认为医学生的专业较难,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比其他专业更多,但是有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现在的努力将来不一定能有回报,对此感到很困惑。大多数学生愿意加入学生会,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但仅有4.5%的学生愿意到医院当义工。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约半数的学生认为并不是必须要学习的,比如,心理学、伦理学和管理学,学生们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人文社科,这与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疗人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一)学医动机多元化,且呈现出功利的趋势
医生的职责就是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并为之奋斗终身,但从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医生社会地位高、报酬丰厚而选择医学专业;还有学生是因为父母的意愿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和理想;部分学生喜欢医学专业,但是对未来认识不清。功利化的另一个明显表现在于,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更多的学生选择县、市级医院,村卫生所几乎不在学生的选择范围之内,但是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面向基层输送人才,但是学生无论在选择专业还是就业时更多考虑的是给自己带来利益。
(二)过度关注自我利益,以自我价值为中心
医学生的专业课相比其他专业,需要学生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也有25.4%的学生“不确定”,不能肯定现在的努力将来是否有回报,为此感到困惑。笔者在授课期间,有部分学生干部在上课期间旷课,问其原因时,“因为辅导员让我去做事”“因为辅导员可以让我得到一些奖励”,反映出学生在做事时,以“自我”为中心,在上课和既得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我”的利益最大化。虽然学生们表示医学生很有必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但在参加活动时,更多考虑的依然是个人得失。
(三)认知与行为不一致,学习较务实
大多数学生认同医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技能,但只有40%的学生肯努力学习知识,刻苦钻研。从认知来说,学生们都知道要刻苦学习,但在行为上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身心健康很重要,但由于“早上起床太早起不来”“锻炼身体太累”等原因,只有60.3%的学生经常锻炼身体。这种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可能导致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认同医生的职业道德,但在行为上却有可能会做出损害职业道德的行为。
学生们更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会、团委、班委等工作,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仅有4.5%的学生愿意去医院当义工,尽早接触病人。学生们更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加分”。学习越来越务实,45.3%的学生认为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并不是必须的。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
(一)重视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作为医疗工作的预备人员,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临床医学技能的人才,而要做到这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前提。除了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之外,高职高专院校还应重视思想政治修养、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只有学校层面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不仅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授的教师,专业课教师也应在日常授课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丰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
责任感作为人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一种内心信念和约束力,反映了社会对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们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失了这些,责任感就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让高职高专医学生意识到其所选择的医学专业是神圣的,责任是重大的。其次,我们要对进行社会实践的人做一定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医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情绪调控,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大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再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着医生的思维,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转变为重在预防和身心保健服务上。高职高专院校要尽快转变教育内容,强调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结合,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符合现代医学模式需要的医学观。
(三)拓展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大学阶段的学生独立性比较强,逆反心理较严重,采用传统的理念灌输和说服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要多采用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第一,在讲授课程时,要重视学生的感悟,将学生的现实经历和生活引入课堂,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以此获得真实感受。情境体验教育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第二,角色扮演会使学生形成对角色的责任认识,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内化为自我的责任。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病人角色审视、反思自己的行为,理解将来肩上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第三,在调查中学生们表示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各高职高专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类似“三下乡”义诊扶贫等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4,6.
[2]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2.20.
[3]刘飞,刘义.责任感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155~157.
[4]赵守政.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本文系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4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研及培养途径探讨”(QSNYJ2014152)的阶段性成果】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