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上飞舞在凉都
2018-01-03邸凌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邸凌
雪上飞舞在凉都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邸凌
“凉都”六盘水将自然“冷资源”变为旅游“热资源”,打造南方滑雪体验,开启南方滑雪“热潮”,推进旅游与滑雪产业深度融合。
从贵阳到六盘水,沿着沪昆高速、都香高速一路向西,起初还能沐浴初冬的暖阳,当行至六盘水境内,空气中就已夹杂着寒意。12月初的梅花山,盘山路两侧的冰凌、树挂、雾凇成为第一道景观,达到滑雪场后,记者终于得见今年入冬后的第一场“雪”。
纬度最低的天然滑雪场
“滑雪何必念北国,雪上飞舞在凉都。”刚走进梅花山国际滑雪场,造雪主管吴建书向记者介绍起目前的筹备工作。连日来的低温,让梅花山已经具备了造雪条件,伴随着造雪机的轰鸣,雪花已经铺满了整个初级滑道。吴建书表示,目前只是在初级滑道测试造雪,等其他工作准备就绪,整个滑雪场的造雪工作将全面展开。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造雪机、拖牵设备等雪场装备认真检修、调试。工作人员介绍,梅花山国际滑雪场现有雪具5440套,比去年新增了200套儿童滑雪板,待一期、二期游客接待大厅启动运营后,可同时容纳1500人更换雪具。目前,一期游客接待大厅雪具已全部整理完毕,二期游客接待大厅正在进行二次装修的收尾工作。
在水城县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玉舍雪山滑雪场的造雪氛围更为热烈。经过48小时的连续造雪,站在埋过小腿的积雪中,视线内的景色已全部银装素裹。
作为全国纬度最低的,也是贵州首家高山滑雪场,玉舍雪山滑雪场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共有5条雪道,其中1条初级雪道、3条中级雪道、1条高级雪道。据工作人员曹清介绍,雪场共有滑雪区、戏雪区、雪地摩托区、停车场、餐饮购物区等“五大功能区”,主要有单板公园、雪地摩托、雪地悠波球、雪上飞碟、雪地冲锋舟、戏雪等滑雪项目。滑雪旺季日接待游客量达10000人次,能同时容纳近3500人滑雪。“今年,我们从加拿大新引进了20台造雪机,就是为了更好更快地造出优质雪。”曹清表示,只要气候条件允许,连续造雪72小时即可滑雪。
野玉海管委会工作人员李春香告诉记者,今年入冬以来,玉舍雪山滑雪场提早进行滑雪季工作部署,对滑雪场及周边附属的“吃住行娱游购”相关基础设施、服务进行全面升级,并与距离雪场7公里的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形成“良性互动,资源互补”。
记者从六盘水市旅发委了解到,目前六盘水境内的四个滑雪场均在进行最后的场地维护、设备调试、水电保障等准备工作,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待造雪工作完成即可开门营业。
“冷资源”的“热利用”
六盘水填补了中国南方滑雪运动的“空白”,一座中国南方冬季旅游的最佳目的地正慢慢崛起,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实践,更是一类城市的转型思考。
在许多土生土长的六盘水人眼中,“凉都”的称号不仅代表着夏季凉爽、舒适、滋润、清新和紫外线辐射适中的特点,也代表着过去每到冬天,六盘水就是全省凝冻最严重的地区,“保电、保煤、保畅”成为最易提起的新闻热词。
如何把“冰冷”变成资源?如何在“冰冷”上创新?如何将“冰冷”变为“热潮”?六盘水给出的答案是依托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和气候条件,推进旅游与滑雪产业深度融合。
2010年,贵州境内首个滑雪场在水城县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投入运营。一时间,“南方”“滑雪”两个词的碰撞赚足了外界的目光,当时规模尚小的滑雪场出现“爆棚”。2013年,改扩建后的玉舍雪场成为南方冬季旅游的新目的地,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游客超过20余万人次。
孩子们在玉舍练习滑雪。(王述慷 / 摄)
开心一刻。(王述慷 / 摄)
2015年,瞅准了冬季旅游这个巨大市场的六盘水,乘势而为建设了两个大型滑雪场:乌蒙滑雪场和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三个滑雪场共形成了日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的规模。
近年来,六盘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仅到广州、重庆、武汉、昆明等国内城市“卖雪”,更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宣传冬季旅游,把六盘水的“雪”卖到了东盟各国。
今年初,六盘水打造的滑雪系列活动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次在我国南方举办世界性冰雪产业发展论坛;第一次在我国南方举办高山滑雪竞技体育赛事;第一次在我国南方举办区域性滑雪节。三个全国“第一”的背后,既是工业城市的旅游“突破”,更是“新常态”另辟蹊径的“新转型”。
旅游扶贫的“双效益”
除了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态,实现“四季游”之外,六盘水更是将旅游与扶贫结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双效益”。
“妻子在滑雪场上班,我在小镇做保安。”水城县杨梅乡居民赵音喜2016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海坪彝族风情小镇,不仅夫妻俩都找到了工作,还将房屋入股到旅游公司。
野玉海管委会“三变”办主任李剑介绍,按照每人25平米的搬迁规划,赵音喜一家本应分到120平米的房子,但赵英喜选择了70平米的户型,根据“三变”模式,将余下约50平米房屋面积的建筑成本经过核算后入股风情小镇的民宿项目,每月保底分红249元,年底根据利润再次分红。“来滑雪的人都喜欢到这里住,年底肯定能分不少钱。”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赵音喜非常满意。
像赵音喜一样的搬迁贫困户,通过房屋面积入股的在海坪彝族风情小镇有60户,项目涵盖特色民族产品、农村淘宝、餐饮店等十余种。
记者还了解到,玉舍雪山滑雪场将收入的20%作为资金本,用于滑雪场项目的发展壮大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动周边的1261户农户用5000亩土地和荒地入股,其中2000亩由公司负责招商引资发展花海、中药材种植等项目,除每亩按500元给群众保底外,并将公司收益部分的20%分红给入股农户。同时,设定滑雪场工作岗位70个及周边村民经营点42个,解决了农户18户60人的就业问题。“2015至2016年度滑雪季,仅仅三个月扶贫经营点及雪场就业工作岗位收入总计620万元,共计带
动182人脱贫,人均收入每月达到2839元。”李剑说。
在六盘水,冬季旅游新业态已经成为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享受到冬季旅游的福利,吃上了“白雪饭”,走上了“小康路”。
(责任编辑 / 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