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环境,新挑战:发展理论的演变与转型

2018-01-02温庭海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2期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全球化

摘要:推动发展中国家摆脱发展困境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世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传统的发展课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本文对发展理论的演变以及需要应对的新形势和挑战展开描述,以供借鉴。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国际自由贸易体系构成了国际经济的主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出现对全球化质疑的声音。

一、2008年由美国的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冲击至今仍在,发达国家对保持开放性经济体系的态度日渐保守,全球投机性资金的流动规模过于庞大,新型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和复杂性不仅没有帮助人们规避风险,反而放大了金融风险,并将金融波动迅速传遍整个世界,针对资金跨国流动的国际监管体系至今仍遥遥无期;发展中国家既要坚持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又要防范由于资金频繁流动引发的金融风险。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趋利避害,实现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新的课题。

二、发展理论的主要特点

1.发展主体和发展内涵的扩展

早期的发展理论强调国家发展,而经济增长又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实践证明“人”的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联合国开发署在1990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认为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才是目的。人的发展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足够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由人的发展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经济增长。然而,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社会的整体进步,反而造成大部分人的绝对贫困和收入分配的悬殊差距,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社会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动荡之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没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而已。

2.发展路径的多样性

早期的发展理论认为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发展的途径就是实现现代化,即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效仿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的成功经验,通过资本积累、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轉型。但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的发展目标,在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成为人类发展目标的一部分,经济增长只是人类实现自身幸福的手段之一而已,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与人类友好和谐的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彼此友善,相互尊重,个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透明健全的司法体制和廉洁高效的政府等。这些与人的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是实现人类幸福的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3.发展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路径,而要实现工业化,关键是要实现劳动力与资本的结合,由于发展中国家基本的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不合理(通常情况下都是劳动力过剩,资本短缺),因此,解决资本供给不足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但现实却是发展中国家的宝贵资金不断外流,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模仿西方的通过生产要素累积实现发展的模式遭遇挫折,人们开始对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差异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拉里 萨默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严重的产权制度缺失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抑制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分配制度受到许多非经济的制度性因素的干扰,因此普通民众很难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和福利的改善,最终影响到长期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失”(著名经济学家乔治·A·阿克劳夫(1970)把制度安排的缺乏看作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思路,一种办法是采用“休克疗法”,彻底放弃传统的制度体系,建立西方式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系(采用这一思路主要是前苏联的一些盟友和加盟共和国,还有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另一种办法是承认存在制度缺失的实际,通过渐进的适合自身国情的方式进行逐步改革,最终形成得到社会认可的高效透明的经济政治制度体系(采用渐进模式主要是东亚的一些国家)。

文化及历史传统等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传统的发展理论强调物质因素(劳动力,资本,科研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制度经济学关注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制度设计和物质要素的使用都依赖于人,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不同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文化结构和认知模式,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制度选择,最终表现为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化的经济增长前景。

4.发展环境日渐复杂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世界经历了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作用,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某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用国家权力和组织力量形成一体化的机制,在国际经济的影响力大大提高。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活动的依赖性的提高,国际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现实情况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发展中国家是被动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从来不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远超出经济领域,涉及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认同,全方位地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国际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水平的局限性,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在增加;国际金融的自由化使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提高;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三、结束语

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发展难题,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因为“不发达国家的前途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深刻地影响全世界的前途。”(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面对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理论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研究发展问题,并提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情况的经济政策。

参考文献:

〔1〕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3页。

〔2〕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4]西蒙·库兹列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l989.

作者简介:温庭海,男,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发展中国家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净能源危机:特朗普的贸易战与全球化的终结
全球化陷阱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原因及形成机制
人口老龄化会提高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