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研究
2018-01-02李杨
李杨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钢琴教育事业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不断向前迈进。为顺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各高校的钢琴教学均尝试有益的改革。通过对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高校钢琴教学进行分析,以期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的特色钢琴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准,使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更科学化、系统化。
关键词: 多元文化;钢琴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3 - 0111 - 04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17
钢琴,因其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和与任何乐器完美的融合度而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由于钢琴本身的关注度提高,钢琴音乐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融入各地的音乐特色后,其内涵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宽泛,钢琴教育逐步迈向多元化。因此,社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为顺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各高校的钢琴教学均尝试有益的改革。本文将围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高校钢琴教学进行阐述分析,探索在此背景下钢琴教学改革,以期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教育的特色钢琴教学途径。
一、 钢琴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
“文化”二字,自古多指“人文”,《易·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则将此二字定义为“由外层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 {1} 。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当今社会已步入全球一体化时代,国与国、区与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因为共同体间的交往空间相对集中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放大,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多个概念相继被提出。原是针对传统的单一文化概念而提出“多元文化”在今天有了更深层次的定义,为“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2} 。
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各国钢琴教育模式发生改变。1992年,英国国家音乐课程指出“学生应该能够表演和欣赏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各种风格和形式的音乐” {3} ;1994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发布了《促进全球音乐教育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两个文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旨进行了重点强调” {1} 。在迈入21世纪后,人们逐渐认可富有文化地域差异的不同音乐特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的主流教育模式。我国的钢琴教育也已经开始顺应这一国际化潮流,在“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都论及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2} 。从国内各类钢琴比赛的参赛曲目选择上以及各省钢琴考级曲目的设定上可窥见一斑,如印象派音乐、欧洲民族乐派音乐的加入,钢琴演奏的可选择性增加。我国正在积极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音乐道路,本土音乐的演奏教学已加入钢琴教育体系中,高校的钢琴教育应借鉴他国的教育举措,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深化钢琴教育的多元化改革。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毛诗序》有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是将情感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钢琴演奏是以音乐技能作为手段,通过教学的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美感融合,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形象。钢琴教学就是要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作曲家的情感世界,这就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应用多元文化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现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传统的钢琴教育重艺术而轻文化,注重对学生钢琴技艺的培训,却限制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恰恰平衡了钢琴教学中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应试的专项培养,更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技术性的知识渗透于多元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全面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其次,多元化的教育除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在应對社会实践时快速转换身份,让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快速适应新的角色类型(如教师、演奏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应用价值。
(二)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钢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不同的技巧训练,甚至是重复性的练习,因此很容易让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在钢琴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热情:其一,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单一的示范教学,教师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师通过增加教学大纲外的音乐知识和与作品相关的趣味背景故事,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钢琴作品内涵,并将所学所得贯穿于整个作品的演奏中;其三,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为乏味、枯燥的教学增添活力,能调动学生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
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演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学时对比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拓宽了以欧洲体系为主的钢琴演奏视野。通过教师从地域、文化、审美等方面为学生讲解造成民族音乐各具特色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音乐的特色差异,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阅资料,也会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世界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钢琴作品,反过来重新审视本国钢琴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将多元文化与钢琴教学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文化跨越能力,提升演奏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打开学生对钢琴演奏新见解的大门,对培养学生拥有开阔的眼界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的现实路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钢琴教育事业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不断向前迈进,旧有的教育理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全方位人才的需求。在办学上,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准,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更科学化、系统化,因此有必要树立多元文化理念、转变钢琴教学模式、完善钢琴教学评估,从多方面入手深入钢琴教学改革。
(一) 树立多元文化理念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让“多元文化”思潮席卷音乐教育界,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受此影响,世界民族音乐步入高校、走进课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逐渐认可文化差异以及从中形成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多样音乐。相比一般的音乐教育,高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作为众多音乐专业必修课的钢琴课程,更要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博采众长。
在钢琴音乐教育中树立多元文化理念,正体现了世界音乐教育的文化发展新潮流。这里的多元文化一方面旨在为不同民族背景、不同社会阶层背景、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提供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形成的对音乐认知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风格特征、不同民族背景的音乐特点的感知能力,领会其中的音乐要素,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把握,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
在我国钢琴教学的传统理念中,往往以欧洲钢琴教学体系为基础,虽经过几代人的教学改革仍未与多元的文化元素完全融合。因为钢琴教学在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下,无法实现不同文化的互通,课程内容的设置虽不乏经典却不够全面,使教学始终无法进行突破性的革新。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元文化的基础教育,以理论视角进行钢琴教学实践,培养钢琴专业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化层次的感悟能力,提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此外,增加钢琴赏析课之类的课程,在课堂上引入库普兰、拉莫等人钢琴作品或近代的布鲁斯等风格钢琴作品,还可适当分享以歌舞擅长的国家的代表性民族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纳入不同时期世界各民族的音乐作品,有助于让学生融入到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中,客观地感知音乐,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些曲目加以整理形成完整体系。
(二) 转变钢琴教学模式
不同学生钢琴基础的差距造成了演奏技术的参差不齐,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若忽视个体的迥异而采用单一教学方式,势必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传递教授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如以下几种模式。
1. 引导自学模式
此种模式需要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整个过程大致经历3个阶段,途中教师可对学生予以适当指导。第一阶段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阶段,通过教师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再加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对作品产生一种听觉审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第二阶段为自主思考、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在模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由教师指点,通过查找文献获取知识,再由教师讲授如何将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演奏中,最终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第三阶段为表现创造阶段,挖掘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冲破模仿教师的限定,增加学生的表现欲,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认知,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2. 合作互助模式
合作互助模式下的参与者既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也可以是同专业、不同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该模式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参与者不应受身份、专业的限制,而应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或与不同专业同学的协作中加强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安排两位学生同时弹奏乐曲的不同声部,让学生专注于声音的表现,探索合奏中的声音处理和独奏时的不同,这样做也可以锻炼学生间的合作能力。还可与作曲专业的同学共同上课,从作品结构、音乐素材、和声进行等方面理性分析作品,通过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 完善钢琴教学评估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考试评价方法要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 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賴于科学的考核与评价。钢琴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其将理论与实践综合为一体,而被很多高校艺术专业设为基础课(必修课)之一,因此与该学科相关的教学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高校关于钢琴学科的教学考核以演奏难度系数为主要衡量标准,大体分为技能考核和演奏能力考核。此种考核方式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钢琴表演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但也存在着弊端。第一,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钢琴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演奏技能,还要懂得如何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通过加强情感训练,为更好地表现音乐思想感情和内容打下良好基础,最终能够结合自己对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创造性地演绎钢琴作品。第二,由于考核形式单一,存在学生为了达到考核要求而“临阵磨枪”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考核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现代钢琴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而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和主体性采取多方面的综合考核。在此方面可借鉴欧美音乐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理论知识(钢琴艺术发展史、钢琴基础理论、钢琴教学法等)、视唱练耳与钢琴伴奏(即兴伴奏和伴奏编配)等综合考量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以小型音乐会或音乐沙龙等形式展示于众,让学生走出琴房、走出教室。在评分方式上,可在传统集体评分基础上改进,采用考教分离、交叉考评等多种方法。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钢琴教研室的作用,细化评估细则,统计考核后产生的各项数据并作进一步优化,从而形成一种客观的评估标准。
本篇责任编辑 张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