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野下鄂西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呈现审思

2018-01-02任娟

音乐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

任娟

摘 要: 鄂西地区拥有着文化底蕴深厚且风格独特的民歌资源,千百年来,大量优秀的原生民歌作品在本地区保持着较好的传承机制及呈现方式,并逐渐成为武陵山区地域文化与民众集体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当下现实中来看,受到时代及大众审美变化、商品经济及业缘介入等因素影响的鄂西原生民歌在活态生存和流变发展的过程中,其传承机制与呈现方式却面临一些问题,二者之间如何权衡好彼此关系、未来应当如何发展,还需要对此进行审视与反思。

关键词: 鄂西原生民歌;非遗保护;传承机制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3 - 0071 - 04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3.011

一、传承机制与呈现方式

鄂西地区主要指围绕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中心的武陵山区,汇集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时中原文化、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汇,形成了风格独特、内容繁多、文化价值较高的原生民歌,并深刻地影响着地域文化与民众集体精神。

鄂西原生民歌拥有着极为漫长的发展历史,如《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言,“巴師勇锐,歌舞以凌殷。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1} ,可见在商周时期本地的巴人(鄂西土家族的祖先)已经开始盛行歌舞活动。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板楯蛮”(巴人的一支)的记载亦有言,“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俗喜歌舞”,从中可见在汉朝时这种歌舞文化已经在本地中延续了下来,又可由此窥见本地原生民歌的历史传承以及丰富的呈现方式。当然,这样的传承与呈现不只是为了实现其审美娱乐的基本价值,在诸多现实应用中,鄂西原生民歌还实现着许多社会功能,如《湖北通志·风俗篇》中也提到:“蛮俗好巫,喜淫祀,每淫祀必歌俚词……板楯俗喜歌舞。夜幕澄寂,啸歌群族,伦音俚态,幽怨委曲。” {2} 从中可见当地原生民歌在民俗祭祀等活动中仍多有活态应用与丰富呈现。清朝鄂西土家诗人彭施铎有感于本地民众日常的歌舞盛景,写下《竹枝词》“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亦歌亦舞、以歌引情;在恩施各地还流传着“一天不唱歌,心里闹豁豁” “幺哥一天唱不响,幺妹儿一年不开腔”等传统民歌的乐句。这些都是对本地原生民歌在本时期盛行、活态传承、多元呈现的最好表述。

鄂西地区原生民歌传统的传承机制和呈现方式虽来源繁杂、流变性较强,但相较之下,仍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除了应用于宗教祭祀、历史叙事等功能的部分原生民歌之外(如《摆手歌》 《卡切巴劳尺嘎》 《祈雨歌》 《坐丧子》等),大部分原生民歌并不完全囿于封闭的家传、族传式传承机制,主要还是以“大众参与式”的口传心授、民间传播为主。相对来讲其传承机制较为灵活多变,比如鄂西民间以传承生产生活知识的谚语歌、以沟通亲缘为目的的男女对歌、以承载重要历史文化事件为主的叙事歌谣等等,相对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曲调和歌词,也较好体现出地域审美的基本特征,其传承机制相对来说维持较好。另一方面来说,鄂西地区原生民歌的艺术呈现方式也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无论是来凤县和巴东县集体狂欢、互动性强的“车车灯”,还是建始县所流传的、具有即兴创作特征的“狮子赞词”,从中均体现出了“表演中的创作”的活态传承及多元呈现的基本特征 {1} 。相较之下,没有承载过多社会功能限制的这些原生民歌反而基于活态的传承与呈现,大量作品基本没有脱离原生文化环境,且在当地民众生活中得以活态应用。

质言之,鄂西原生民歌在活态与流变的态势中,其传承机制与呈现方式在传统的文化环境里能够保留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难能可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传统的现实文化环境被改变的时候,传承机制和呈现方式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本身传承机制就多元、脆弱的它们是否在将其活态性维持下去的同时能够保持其原真性,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二、传承困阻与呈现异变

事实上,从传统社会结构到当下社会结构的改变中,鄂西地区的原生民歌的传承机制与呈现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原生民歌逐渐开始脱离了其原有的文化环境,外来因素的介入所带来的冲击使得它们很难以传统的方式维持其活态性和原真性的传承、呈现,甚至对原生民歌造成了一些破坏,使之呈现出现了异变。

当下鄂西原生民歌所面临的传承困阻主要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因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如伴随社会变迁出现)会引起音乐口味、音乐类型的划分以及音乐本身的改变” {2} ,这主要通过几个现实方面体现:原生民歌所涵有的应用功能被弱化,逐渐上升为用于“娱人”的单纯艺术作品,在宗教祭祀、民间信仰、生产劳作等日趋减少的相关活动中失去了用武之地;原有传承机制本来就缺少亲缘、地缘等相关的约束,源流繁杂的传承实则使其显得过于开放、脆弱,在整个传承和呈显中很容易产生过度流变的情况;传承人很难将原生民歌作为谋生的方式,但如果一味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又很容易破坏到其原有品质,如此悖论最终只能使传承行为后继无人;传统审美与时代审美之间产生了脱节,包括当地民众在内的大众可以通过新媒体接触到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等更多的鉴赏选择,传统质朴的原生民歌并非他们首要选择;研究、推广和普及不够,除了《龙船调》 《六口茶》 《黄四姐》等几首较早挖掘并推广的民歌之外,更多数优秀的原生民歌却因为知名度不够、传承无序、无人问津等原因正面临着消失散佚的危险;业缘的介入和冲击使得鄂西民歌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商品”,其中经济价值侵蚀了原有的文化价值,使得很难维持这些民歌的活态传承机制;缺少有效的资金用于扶持与保护,注重的是开发和“创新”;传承人自身对于非遗保护知识及意识的缺乏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当下鄂西地区原生民歌传承机制的诸多困阻。

在这个过程中,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原生民歌传承机制的完整性,尤其是艺术呈现的异变直接影响到了传承机制本身,对其造成较大困阻。传统的呈现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宗教祭祀和白事中所唱的灵歌(“撒尔嗬”系列歌曲等)、田间劳作中所唱的劳动歌(薅草歌等)、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六口茶》等),可以说在鄂西地区的很多地方原生民歌可谓是“随处可闻”“无歌不欢”,但目前来看,除了在深山和部分乡村里还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民歌外,可能也只有在电视和网络上偶尔能够对其有所了解了。另一方面来看,传统原生民歌的呈现更多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功能、发挥实际作用,但目前这些民歌所发挥的作用更多是从“内向型娱己”转为“外向型娱他”,逐渐呈现出舞台化的倾向——为了适应舞台需求,表演者会对传统的演唱方式、歌词、曲调、伴奏等进行一定改变,亦或是成为旅游市场里较为固化的程式化表演,原生性和活态性都得不到任何保证。《文化创意和非遗保护》书中提出了相应的忧思:“以原生态民歌为例,原生态艺术被艺术家们从大山从乡村里发掘并搬上舞台对原生态艺术有重要作用……当乡民把自己的艺术传播出去的同时,他们的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势力。” {1} 从现实情况可以窥见,有很多当地原生民歌的传承者“他们更多的是会在传媒中生活,寻找明星的感觉,同时在商业利润的追逐下,他们也很难保证原生态不商业化,不因此受到其他利益的诱惑而改变过去的形式” {2} ,没有对传统技艺进行很好的传承与钻研,艺术呈现也失去了原有价值,令人扼腕。此外,院校派的演唱技法过多介入原生民歌的情况也多有出现,一方面这是对其研究与呈现的突破及探索,但若以此为标榜、过多介入,必然会影响到其原真性。

需要注意的是,鄂西地区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呈现并非只是保护某个人或者某类歌曲,更重要的是保留与之相配的乐器、乐队、舞蹈、歌俗等,尽管所涵面过广、其难度非常,但面对着当前的困境,对于鄂西原生民歌日后的传承与保护采取怎样的措施去解决当下的困难才是当务之急。

三、活态传承与呈现适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经常提及的两个词:“原汁原味”和“活态”。这两个词在鄂西原生民歌在日后传承保护与呈现过程中可以作为其重要指引,亦是其重要的参考及审思准则。其中,要尤为注重权衡好“活态传承”与“适度呈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以传承和保护为主,但也要及時发现、利用、发挥其中的潜在价值,在对其进行合理经营或艺术提炼等行为时要尽量运用较为适宜的方式,大致可参考“异人、异地、异品”三原则 {3} ,即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开发需要由不同的人、群体来承担,分而治之、齐头并进、互不干涉,在保证这些原生民歌的原生性之同时,还可为其作更多研究、创作、推广、开发,共同在当地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活态、整体文化环境,使非遗的传承与呈现之间的关系得以平衡、减少矛盾、共同发展。

具体而言,关于鄂西地区原生民歌活态传承和适度呈现应当主要关注其中的传承人、政策及资金、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而非只是关注到其中一个部分。在这其中,鄂西地区当地政府部门需要为这些原生民歌提供较好的扶持和资助,同时保护好其原生文化环境,协助那些传承人健全自身的传承机制,同时避免他们受到来自外界的冲击,以保证其“原生”的重要,当前湖北省与恩施州各级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于此事,致力于梳理出一个因地制宜的非遗传承思路;作为传承人本身,应当尽量不参与商业经营或艺术创新行为,以保存和保留自身手艺(演唱、创作、表演等)和作品的原生性等;此外,学界和艺术界可在不干涉、不影响原生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大量田野工作,搜集整理出一批民歌作品,一部分可交由传承人研习,自己也可由此进行理论探究、艺术创作、舞台呈现,使其发挥更大现实价值(“原型的置换变形不是简单的故事的变化、累加、改造,而是赋予了不同时代人的精神意识、情感变化和审美趋势” {1} ,对传统原生民歌的艺术加工及提炼亦是如此),目前已经有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始对此开展了相关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活动,取得了较多成果;文旅部门和商业企业的介入要更为慎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鄂西原生民歌的传承“造血”,为其提供活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艺术呈现上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使其传播获得更多渠道,目前在恩施市土司城、女儿城已经成立了民歌表演队,在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建始野三峡(野三河)等重要景区也有大量原生民歌的表演,尽管会因为适应市场和大众审美而对其进行了一定改编,但相对而言并未完全影响到传承人本身,总体上为整个传承行为与艺术呈现提供了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市场保证;还可以借助当前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使用影像影音系统、VR交互及文化体验、移动端宣传及艺术品鉴等对鄂西原生民歌进行记录、传播,真正让这些民歌(尤其是处于濒危状态的民歌)得以保存、推广,也让更多人从中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结 语

鄂西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呈现未来将会走向何方,又当如何面对多项机遇与挑战,需要对此进行更多关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同时要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深度,提高参与者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的,外界环境必然带来保护对象的变化,但抓住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魂魄,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不在保护中流失。” {2} 由此需要提出的是,鄂西地区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呈现要想获得更为长远、可持续的传承、保护与运营,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人建立其对鄂西地区原生民歌的非遗意识,通过唤醒全民情感来实现文化自觉,最终以文化自信完成整体非遗文化保护的逻辑旨归。

本篇责任编辑 李姝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路径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
浅析“非遗”保护与创新
“非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后非遗时代民族医药跨界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