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自主课堂中开展统计教学新探究
2018-01-02李雁
李雁
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有效践行终身学习。在统计教学时,要避免将统计教学看成是统计图表、统计数量计算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主动地从统计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感受统计活动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1
教师说:“学校准备将食堂边上的空地进行改造,校长设想了几个方案:①修建成一个小花园,让校园变得更美丽;②开辟一块种植园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③改造成排球场,增加学生活动场所。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校长在对这件事情上做出合理的决策吗? ”
学生说:“我们可以调查一下,看哪个方案支持的人多,就用哪种方案。”
教师说:“这个主意不错,我们就从现在做起。可怎么做能很快得到这些数据呢?”
学生说:“可以举手表决。”
教师说:“大家同意吗?”(当场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收集数据)
教师说:“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说:“方案二更受欢迎。”
教师说:“喜欢的理由呢?”
学生1说:“方案二能让我们动手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学生2说:“方案二让我们看到劳动的果实,体验成功。”
案例反思:
统计是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
学习统计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并体验到用统计图表形式将问题明朗化的好处。而做到这一点的首要条件是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案例中,向学生提供了给校长作为参谋的一个现实情境。“我们该拿什么说服校长?”给校长合理建议,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运用统计策略寻求证明。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统计的现实意义。也让学生感知了学习中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案例2
教师说:“选择方案二,这只是我们班的想法,并不能完全说明情况,我们应该结合全校其他老师和同学的看法,才能完全反映六个年级的师生,对学校种植园开辟的喜好情况。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制作一张调查问卷,发给全校的师生,再将收集的数据整理成一张复式统计表。”
教师说:“同学们的建议非常棒,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师生活动:
1.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负责统计一个年级。
2.组长对组内成员再分工。
3.分头进行统计活动。
4.全班制表汇总,比较分析。
教师说:“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有了充足的数据证明全校的师生喜爱种植园的最多。下课后,请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将你们的统计分析转交给我们的校长。”
学生们兴奋、喜悦、一片欢呼……
案例反思:
统计是一种过程: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
在案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体验收集原始数据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体验统计带来的乐趣,这种过程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3
教师说:“学校‘亲美苑种植园建成了!学校给我们每个班级划分了一块‘种植园地。现在有桃树、梅花、青菜和丝瓜四种植物可选。如果从这四种植物中选择一种,你想种什么?”
学生们各抒己见。
教师说:“男、女生对这些植物的喜好有什么区别?你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做什么?”
学生说:“我们要调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
教师说:“小组活动前第1、3组男生和2、4组女生对调。”
小组活动:组长主持,记录员记录并在组内通报统计结果。
全班汇总,由老师主持,邀请输入员,各组记录员汇报数据,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计算。
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数据统计。(输入员在电脑上完成)算好后集体核对。
教师说:“由于时间和经费有限,每个班只能种植一种植物,你觉得种哪种好?如果可以让男生和女生各种植一种植物,你觉得该怎么种?为什么?”
案例反思:
统计是一种眼光: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想让学生学会主动从统计的角度观察生活,就要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历设计活动,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吸引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觀察,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统计观念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统计能力在生活中逐步增长。
(作者单位:浦口新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