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的优化
2018-01-02孟慧慧
孟慧慧
摘 要:对于审美教育,教师做得很不够。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存在着诸多诟病。那么,高中美术欣赏课该怎样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呢?就这一话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优化策略
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上好美术欣赏课。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甚至是从我们外出观摩的一些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其中有的甚至认为美术欣赏课可开可不开,把美术欣赏课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确实令我们无语。因此,在平时的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常态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将名家名品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欣赏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引领。作为时代的人自然会带有各自时代的痕迹。作为个人创作的作品自然地也就带有时代性的印记。作为名家名品则更能起到一个时代的回音壁作用。换言之,不管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它都不可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是说,它的产生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文化境况。这主要是因为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会或多说少地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环境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所施加的作用或影响。为此,我们在设计或者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要注意将美术作品置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来开展学习。
选取杰出的画家及其代表作是关键。之所以要选择杰出的画家,是因为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经历和对社会深层次的思考。在上欣赏课的时候,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对画家的个人情况有十足的了解。比如说这位画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与社会各个层面接触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精神等。做到了这一点,在我们引导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时,就能让学生感到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单单是一幅画,进而他们会认识到原来这幅作品中融渗着画家非凡的思想和个性的为人!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领略作品美的同时,不知不觉间也让他们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
在具体欣赏时,要融入作品背后的社会印记。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在东西,也就是作品的内涵。我们知道,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但无论这种感觉怎样抽象,它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换言之,内涵不是表面的浅显,而是深植于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深处的东西,它是内在的。而这种内在的东西,如不经过深层次的探索和耐心细致的挖掘,是很难看得到的。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特征及其产生的幕后花絮等等。
二、将抽象的理论置于一定的活动中进行欣赏
就属性而言,美术欣赏是一种活动。作为一种活动,美术欣赏自然也就涉及欣赏之目的、欣赏之动机和欣赏之动作构成等诸要素。就目的和动机而言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活动,其主要是陶冶人们的情操,帮助人们修养品格的。与此同时,它还能给人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之享受。但无论怎么样,我们要让学生接受这种美的教育熏染,都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这也就是学生的这种接受说,学生应该是完全发自于他们自己内心的自愿。根据有关理论,比如教育学设计方面的有关要求,高中美术欣赏这一教学活动,比较倾向于采用活动课程这一模式。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注重开展一定的活动。
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向日葵》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1)这幅作品反映了画家怎样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请说出你的分析;(2)从这幅作品中你能否端倪出画家的人生观或者画家的人生姿态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他们从静默的画面、色调和特定的構成中,从画家笔触的运作特点和对油彩技法的打点上,读懂了画家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品量到画家热情而又悲情,骚动但又孤苦的内心矛盾。
这样的设计把有关欣赏要关乎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以及有关基本法则等理论方面知识的讲授,通过一定的实例分析置于一定的活动中进行。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在有限的课堂时空的条件下,怎样去解决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一矛盾问题。
三、要化难为易借助多媒体手段活化课堂进行欣赏
我们很多教师认为美术欣赏课不易教,学生对其也说不上有什么感觉。这其实还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知道,美术欣赏的内容浩如恒河沙数,况且其跨越的时间和国度也比较远、比较宽,这要靠以前那种单靠挂图和查阅资料来完成,确实难度不小。而现在则不同了,如果我们在美术欣赏时能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比如,当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传世名作时,只要我们轻点一下鼠标,该画家的有关情况就出现在屏幕中;同时,我们可以灵活处理画面,比如可以欣赏全部,也可进行局部观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以足不出户地让自己移步于中外,让自己的想象飞跃古今。而这样也就实现了将审美教学寓于不知不觉间。再如,我们引导学生欣赏有关建筑方面的艺术,既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了解其内部构造,还可以帮助他们动态欣赏特殊切面。更大的好处是,我们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条具体的欣赏路径,让他们产生一种此时此刻他们就在现场的感受。
以上所述是我作为一个高中美术教师对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如何开展方面的一些做法。能不能受到各位同仁的认可,这时说来也许还只是个未知数。但这毕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我想,只要我们有眼光,不拘泥,就一定能沉淀我们的教学思想,凸显我们的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1]李长吉.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师资建设,2017(4):17.
[2]杨迎春.打造和谐高效美术课堂的方法研究[J].吉林教育,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