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的“喻指”和“喻证”

2018-01-02沈中尧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喻体比喻本体

沈中尧

作文的题旨里蕴含比喻的意味,在命题作文中是很普遍的一种做法。对写作者而言,就多了一个认知命题手法,还原题意指向的要求。无论是给出词语或短语的标题作文,还是提供一段叙述性文字或论述型语段的材料作文,题意及含义中所具有的比喻的意味,都会给作文的审题立意形成一定的阻隔,产生相应的难度。

从命题的角度看,材料作文与标题作文的“喻指”,都特别强调表达的还原,即要有一个将题意之“喻意”明确落实到表述的“本意”之上的思考。只是标题作文这方面的蕴含较为直接,譬如:要求以“怀想天空”为题作文,其中的“天空”,既可以是大自然的天地之天空,也可以以比喻的方式,将其定位于与自然之天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人事、物态之上。只是这样的“喻指”,必须要有情同于自然之天空的或外在或内附的某些特征。简单地把理想或人物说成是天空,会显得生硬;凭空地将某事或某物说成是天空,则毫不相干。还有像“网”、“弯道超越”、“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等一类标题作文,其中的网、弯道、冬日、阳光等,都带有可以将其作为喻体来选材作文的属性。这一方面,材料作文的“喻指”又更多了一些动态和情态的要求,就像这样一则命题材料: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其中的“行囊”“所装之物”和“旅行”不仅具有各自隐喻的意味,而且三者之间的喻指又是对应联动的。从着眼于整个材料的比喻意,诸如社会发展、人生进取中的有备与无备、有用与无用、预知和不可知等等,到着墨于各个喻体的比喻义,包括目标与条件、认知与能力、行为与结果等等。写作过程中的还原及拓展,相似中更需讲求相关。只是作文篇幅的关系,不必面面俱到。

作文命题采用具有比喻含意的做法,为的是更好地显现写作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特别是在材料作文的命题材料中赋予“喻”的意义或意味,抽象与形象的互为映衬,也对写作者的分解、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清所言所指的本意,思考能说能指的喻意,也就成为写好材料作文必备的思辨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这样的命题材料及要求,既限定了必须围绕“读书”来评说,也提供了任由写作者假比喻之法来论说“三本大书”的空间。材料作文时常会将拟人化的情同寓言的小故事拿来作为命题材料,道理也就在此。

透析命题材料直接或间接的喻指意义及喻指导向,有益于作文的深切立意和明确定体,而在行文表达的过程中,也可尽力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让全文得以“三显”,即“显气势、显形象、显情趣”。比喻之法,则是诸多修辞手法中最为平实又最为得力的工具。无论是议论的气势,还是叙述的形象,以至散文的情趣,皆可以通过或明喻或暗喻或借喻或博喻而得以实现,而比喻手法在论说事理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效应,又是尤为值得关注、辨识、调用的大问题。

写材料作文,无论是叙是议,也不论是针对客观的材料还是出自主观的联系,都少不了“对象”,而这“对象”只要同它事物或它事况有了类似之处,就可以拿来作比。叙述、描写人事,用与之相似的事物或事况来打比方,喻体是形象的,所比的本体也是具体的,借助比喻使围绕对象的叙写更为具体、形象、深刻,这还是较为容易领会的。像“雨是抽不完的丝,织成一张大网,任我在网中挣扎”。若采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论说事理,即所谓的“喻证(比喻论证)”,就要相对麻烦一些。因为多数情况下,道理总是较为抽象的,而用来打比方的喻体又往往是一些较为形象性的事物。以形象化的事物、事况来喻指抽象的说法、事理,两者之间的联系显然不可能像描绘形象的比喻那么直接那么紧密。但这样的论说,其作用和效果又不是一般的例证(举例论证)和引证(引用论证)所能替代的。在未知与已知、抽象与具象、深奥与浅显、平淡与生动之间,喻证自有其左右逢源、相得益彰的高明之处。譬如这样一节论述“机遇把握”的文字:机遇像一块块粗糙的石头,往往随处可见,但只有在雕刻家的手中它才能获得新生。你我遇到这样的石头的概率与雕刻家完全相同,不同的,恰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都具有常人缺少的那份执著。论说中,抽象的机遇被喻化为形象的石头,抓住机遇则是雕刻石头,明显要比一般例举某人某时如何抓住机遇得以成功的表述多了几分令人咀嚼的味道。

效度与难度同步,决定了论证必须迎难而上。而要想更好地运用比喻论证,就必须十分清楚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

首先要明确,比喻论证中的本体和喻体,虽然与一般叙述及描写性的比喻一样,讲求两者类属有别、本质不同,但“喻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证”。与通常记人叙事过程中以物喻物的做法相比,喻证的“本体”必定是需要加以论说的事理,即论断或结论,“喻体”则是拿来作比的人事物况。如:面对精致的瓷器,没有那个不是轻拿轻放唯恐打破。对待个体的生命,每一个人不都应当小心呵护杜绝伤害吗!前一句的“喻体”很形象,后一句的“本体”就偏重于讲道理了。

再就是要清楚采用比喻之法来加以论证,“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可能像描述性比喻那样,通过相应的比喻辞,实现外显特征的明喻,即通常所说的“××像××”,或者内含功能的暗喻,即通常所说的“××是××”。比喻论证中的本体与喻体,其相似性更多的是一种符合逻辑的道理关联。既不同于显明事与事不同而道理相通的类比手法,更有别于强调同中有异的对比手法。因此,采用比喻手法来论说,推理是必须的且要经得住推敲。如:井底之蛙不从井中跳出来,不可能知道天有多大;苗木不能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入泥土,难以成为刮不倒压不垮的参天大树。一个人不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就不可能全面地认识世界;每个人都应当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了解社会懂得生活服务大众的栋梁之才。前两个句子是喻体,后两个句子是本体。喻体和本体又都具有假言判断的意味,也就是说,不管是本体的论说还是喻体的述说,都带着假使、假如的语气,而推断却是可信的。这样的比喻论证,喻体的真实经过推理证明了本体的可信,使论说更为形象化也更有感染力。

具有可以关照印证的推断性,是喻证的核心問题。尤为强调喻体必须合乎情态,再经推理,从而形象地论证本体的合乎情理。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写道:“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这是一个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打比方论说,想有花木一定要有土和没有土就不会有花木,一正一反的比喻,凸显了土与花木之间必要且充分的相互关系,进而深刻地揭示出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对于天才的产生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喻巧而理至。”强调说明的是“比喻精巧可使道理至诚”的积极意义。材料作文尤为注重思辨能力考查,又决定了从命题到作文,自始至终都会有一个关于具象与抽象、事实与事理的转换分析及逻辑推断的过程。喻指与喻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既可以是客观的命题材料的呈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更需要主观的行文表达的有心,彰显个性化的情感色彩。总之,喻指要由物象中悟出道理,喻证则需把事理阐发得生动而形象。endprint

猜你喜欢

喻体比喻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比喻最爱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什么是比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