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木、戒尺及其他(1)
2018-01-02邓楷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11期
邓楷
有种气场叫作威严,有种显摆叫作威风,似乎离了一个“威”字,人们就不会“顺从”。
威不够时,权威们又在器物上打主意,于是便有了惊堂木、戒尺以及其他。
也不知是哪位想出了惊堂木这玩意儿。古代官员升堂一拍惊堂木,只听得“砰”的一声,全堂肃然,紧接着威武声、杵棍声似雨连绵。这样做本是想吓吓犯人,以图震慑。怎奈,犯事的胆子都不小,往往倒是普通百姓先被吓了个半死。试想,能罔顾律令的,又怎么会觉得法律有权威?一直遵纪守法的,又怎么会不敬畏法律的权威?据传言,东晋末年有位叫王振的县令升堂,他一拍惊堂木,底下的恶人倒先告起状来,“青天大老爷,我没说假话,就是他偷的我的东西。”这样的景象,让那“惊叹木”木若呆鸡,不敢再响。
何也?官匪勾结也是不胜枚举。这种借威,借与不借又有多大区别?如此借威倒不如不借。惊堂木本是维护法律权威的工具,却是如此境况,怎不可笑?
戒尺的年头要久远。孔子教导弟子时就曾用过类似的东西。但使用不多,也只零散几次。托鲁迅先生的福,寿镜吾先生的戒尺应该是全中国最著名的一把,可怎样呢?平常也不怎么用,只有当你玩昏了头,老先生才让你把手心露出来,打上三下。
但疼只是疼在手上的,心中却还是放不下許多的事,这样的惩戒也没什么用,鲁迅不也在课上描完了一全套的《水浒传》和半套《山海经》吗?
正如儒家讽法家“以此严刑重典,或叫人胆惊,无使人心顺。”秦不过二世而亡。这些器物的威慑又怎会长久呢?威虽似威,但非顺。若要人顺从、服从,摆威态是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威风这幅好皮囊,风一吹也便走了,留下的不过是满腹草莽。
“惊堂木、戒尺及其他”终究只是外物,一切还得看执者自身斤两。
学校:江苏海安高级中学
导师:马文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