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指津
2018-01-02胡梅发
胡梅发
赏花本应色香并重,但世俗偏见,往往重外表之色而轻内在之香。百花之中最让人为之鸣不平的要数桂花了,说到桂花,它的外表“暗淡轻黄”,远不如那些“深红浅碧”的名贵花卉受人追捧。如红梅,如红牡丹,如红芍药,如红荷花,皆因其颜色红艳而出名,连那些本应天赋良知的诗人们也不能免俗,他们的诗笔总是尽情赞赏那些浅碧深红、色彩鲜艳的花卉,而忽略冷落了中秋时节那香沁心脾的桂花。所以李清照以其旷世才华饱蘸深情要为桂花唱一首赞美的歌,于是就有了这首《鹧鸪天》。
李清照赞美桂花,不是因为它的美丽,在世俗的审美情趣里,“暗淡轻黄”是要被排斥的。然桂花之美不在外表,而在于它内敛沉静的品质,在于它永存特殊浓烈的芳香。“体性柔”,体质柔弱,性情和顺;“只香留”,芳香浓烈,长留人间。和牡丹月季芍药梅花比,桂花没有绰约妖娆的风姿,不惹人注目,人们对它感情疏淡,踪迹远离,但它并不因为人们的“情疏迹远”而改变自己的品节,仍然把它特殊浓烈的芳香永留人间。在“情疏迹远”的现实境遇中,能做到“只香留”,这太不容易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美德!今天的读者,品味“情疏迹远只香留”,极易联想到马克·吐温的名言“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留在了你的脚底”,一样意思两种表达,真可谓异曲同工。开头两句,正面着墨,直接描写所咏之物桂花,“只香留”三字片言居要,全词抒情说理皆由此生发开去。
接着三四两句,词人就紧扣“只香留”生出疑惑而不禁反问:花的美丽为什么一定要是“浅碧深红”?对“浅碧深红”的花,词人并未否定它的美丽,但对“暗淡轻黄”的桂花,它能把芳香留给人间,也应当是众芳中“第一流”的。显而易见,词人评论花的优劣,不仅注重其外在容颜,更注重其内蕴芳香。
下片依然由“只香留”生发出来,在芳香浓烈这方面,“梅定妒,菊应羞”,也就是说如果与桂花相比,梅花一定会心生嫉妒,菊花也应该会感到羞愧。这里,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所常有的心理情感赋予了梅和菊。嫉妒,本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气量狭小而自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词人这样写显然有其强烈的比兴意味,言外之意是在针砭现实,那些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那些事业上卓然有成的人,难免要招致一些居心叵测之人的嫉妒。因此,梅妒菊羞,一语写尽世态人心,寄托了词人忧愤深广的慨叹。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结尾以议论收束全篇。“骚人”指的就是屈原,“可煞”是一种疑问口气:可是,莫非是。结尾两句意謂,屈原莫非是那种没有情思之人?为什么当年他的诗歌中赞美了许多花,惟独没有写桂花呢?不平甚至是抱怨之情可谓溢于言表,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钟爱与赞美之情。
欣赏李清照这首《鹧鸪天》要特别注意其托物言志的特点,通过咏物来抒发怀抱。桂花,虽然没有浅碧深红的艳丽容颜,然其芳香浓烈,更难得的是它不因世人情疏迹远而减其香,依然要把其特殊浓烈的芳香留存人间。而词人在两宋词坛里“独辟门径,居然可观”(《白雨斋词话》)。可以说词人是以“第一流”“冠中秋”的桂花自喻自勉,那“端庄其品”“清丽其词”的词人自然属于人中“第一流”的女杰了。
其次要欣赏这首词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写桂花。上片“暗淡轻黄”与“浅碧深红”在色彩上作对比,以突出桂花“只香留”的特点,下片借梅妒菊羞从反面衬托出桂花芳香浓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