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指津(1)
2018-01-02朱文玉
朱文玉
《萤窗异草》本是《聊斋志异》的“仿制品”之一。虽说是仿作,但其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聊斋志异》众多仿作中的精品。《假鬼》则是其中的精品之一。下面,笔者仅从三个方面略谈《假鬼》的独到之处。
娴熟的叙事技巧。《假鬼》一文不长,仅九百来字,但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章以“余师冯佩琛先生”开头,一下子便抓住了读者的心——这是关于作者老师的故事,肯定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读头。且读下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往日数次“至辄迂道而过之”,今天“复由其处,御夫则扬鞭径过,不再趋避”。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设置了悬念——御夫为什么会有这迥然不同的举止动态?“旧传斯地有女鬼,颇能为祟,故避之。比年嫁去矣,经行固无害。”此句既巧妙地初解刚设的悬念,又自然引出了下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先生亦怪而询之”,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假鬼”和“某者”的故事。紧接着“御夫”便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地展开了故事的讲述。“某者”因为“少润囊橐而返”。故而“顿忘是地有此异”,“比至”后“遂股栗不能前”。怎么办呢?只能“侥幸其不遇,疾驰弗顾”了。能侥幸逃脱吗?“啾啾长啸”“一鬼自墓间”“呜呜然相逼而来”。显然是逃脱不了,这又如何是好呢?看来只好“即欲弃所荷,脱然而走”了。然思之再三,又“终莫割所爱”。“弃所荷”,舍不得;不弃,鬼又紧逼不舍。看来只能“思以老拳尝之”了。可是,万一打不过鬼怎么得了呢?管他去了,“直前搏之”。咦,哪知道竟然是“随手而仆,一若荏弱不胜者”“鬼早娇啼乞命矣”。這鬼怎么这么不经打呢?哦,原来是一弱女子也。就是到了最后,作者还不忘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他们移到哪里了呢?
细腻的描写方法。综合运用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这当中尤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为最。“先生因微叩之”中“微叩”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冯佩琛对御夫的不同往常举动的好奇神态,好奇是好奇,只是程度并不怎么强烈,只觉得有点奇怪而已,这点很符合人在旅途中所显露出的稍微无聊而散懒的情态。“先生益怪而询之”中“益怪”则形象生动地描摹出先生受御夫话语所吸引,好奇更甚并想急于了解事情原委的神态。“微叩”“亦怪”细致地刻画了先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女腼然整衣”中的“腼然”则是鬼女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外在显露。这其中应该既有被某者识破真相后的尴尬,又有对某者表达了爱意后的羞涩,也有女儿身体被某者看破时的羞愧,更有对某者能否接受其为妻时的忐忑和期待等。而“冁然”则又细腻地刻画了女母的另一番心态:既有对女儿不听自己多次告诫的嗔怪,又有女儿从此不需要再装神弄鬼了的轻松,也有对某者个人胆识举止的满意,也有女儿的婚姻大事很可能有了着落的愉悦,更有自己母女二人的未来即将有了依靠时的舒心等。而心理描写“其人即欲弃所荷,脱然而走,转念奔波千里,甫得此蝇头,一旦掷之,殊为扼腕。且鬼不过祟吾身,岂利吾有?”则又细腻地刻画了某者想舍财又舍之不甘的矛盾心理,为下文“宁为鬼死,不甘财亡”冒死搏鬼做了伏笔,使情节跌宕起伏。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列举。至于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读者可以自行赏析。
深刻的思想内涵。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名弱女子假扮女鬼谋生的故事。但是,我们如果把题目“假鬼”和故事内容联系起来仔细思忖一下,我们应当为作者的巧妙的构思所折服。一个柔弱女子和残疾的老母相依为命,穷困不堪,衣食无着,有谁同情过?有谁关注过?有谁救济过?在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凄惨境地,还有什么比扮鬼打劫更能解母女的燃眉之急?万般无奈之中只能藏身于古冢塌陷下去的大坑里装鬼吓唬过路人,以求捡到一些财物养母度日。在笔者看来,与其说是女子扮鬼,倒不如是黑暗的社会“把人逼成了鬼”。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很显然,这是时代的悲剧,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所造成的悲剧。因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假鬼》在对于那些深处社会底层的“假鬼”一类的可怜女子给予深切同情的同时,针砭社会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