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
2018-01-02张和荣
张和荣
据说清代才子纪晓岚小时候读书淘气,塾师石先生上课时,他在墙上挖一洞,蓄养了一只小山雀,后被石先生发现,并在墙上书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再去喂鸟,见鸟已死,看见墙上的上联,知是先生所为,心中很是委屈,于是对出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先生大为光火,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下联形式上逐字逐词与上联对仗十分工稳,且平仄也相对,非常符合先生平时教学生课对的要求。但下联中“石先生”乃人称,与上联的“砖后死”这一偏正关系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完全不相干,而又一语双关,歧义明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果,能令人会心一笑。这种似对非对、细品生趣的对联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情对”。
“无情对”又称为“羊角对”“神仙对”,是一种趣味横生的文字游戏。其要求总体说是字面上对仗越工整,内容相距越远越好,即所谓“对而不联”。
“无情对”这一样式是如何产生的呢?據传明代的李东阳居官,几位庶吉士进见,李出句:“庭前花始放。”众人觉得太容易,但久无佳对。李说:“何不对以‘阁下李先生?”众人大笑。从此以后这种文字游戏多了起来。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某客用当时人的诗句出一上联:“树已半寻休纵斧。”张之洞对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有人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众人叹妙。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量词,“休”、“不”、“定”皆虚字(“定”也可理解为动词),“纵”、“相”、“安”是动词也可视为虚字,“斧”、“干”、“刘”皆名词,乃古代兵器。张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得一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一时未得下句,适逢主人前来报账:“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此食单账目巧成下联。
由上诸例我们可以发现“无情对”必须具有以下要点:
一、必须逐字相对,且愈工整愈好。
二、上下联内容必须风马牛不相及,方有极强的歧义效果。一般的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类别不相干,内容离题万里。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这里所说的借对,并非常说的借字(如清字代青字,鸿雁的“鸿”代红字等),而是指借义,从逻辑上讲就是偷换概念。这也是无情对为何会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手法。
四、上下联的词性、结构、节奏等均与一般工对的要求有巨大的改变。
五、上下句要一庄一谐,方可妙趣横生。清末上海有人出联征对:“岑春萱拜陆凤石。”(岑为当时大臣,陆乃同治年间状元)有人对以“川冬菜炒山鸡丝”。二者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因字面对仗十分工整,让人叫绝。
“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又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谱”。
对句一定要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令人乍看是牛头不对马嘴,仔细品之,又回味无穷。“无情对”是一种客观存在,也体现了应对者广博的知识和灵动的智慧。有些联家斥之为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没有什么价值,给予全盘否定,其实大可不必。
附:经典“无情对”集锦
1.三径渐荒鸿印雪,两江总督鹿传霖。(鹿乃人名)。
2.请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3.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杨三,杨鸣玉,昆剧名丑;李二,李鸿章)
4.屋檐水滴三分雨,宰相家人七品官。
5.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
6.园中阵阵催花雨,席上常常撒酒风。
7.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
8.洋人少爷刷卡速递鲜花,海地多哥印度乍得刚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