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8-01-02张博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本文以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为实例,做如下研究:
一、预习型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实践研究
预习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似乎有为学生课后增加额外负担的嫌疑。确实,在小学阶段,哪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信息技术都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几乎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都是在翻来覆去的讲打字,office办公软件,flash等等。尽管是老生常谈,但是只要讲到office,老师常用的讲法是:准备一篇未编辑的Word文档,给学生一张到若干张提前下载好的图片,然后开始讲Word或者PPT。尽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排版,但是由于文字和图片的限制,可创新的地方实在是有限。所以由于以上的种种限制和不理想的教学,我引用一种微课式的预习方式。以春节为例,我先给学生一个主题,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文字和图片环绕方式。这就需要同学们事先到网上收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素材。回家之后要怎么做呢?这又需要一个微课来教学生做法。首先,需要讲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何搜索、下载、复制文字和图片。然后,怎么保存这些文字和图片,又用什么工具才能带到学校来,还需要保证能够成功的复制到学校电脑上。这个过程其实不难,但是特别繁琐,对于有过上网经验的同学,一说就明白,微课视频看一遍就可以。但是没有过上网经验的同学可能就需要反复看,所以把这种预习型的微课发放给学生,而不是在课上讲,可以有效的规避孩子们知识掌握起点不同所带来的问题。避免在课上让早已学会上网搜索的同学浪费课堂学习时间。这类预习型微课的使用,由于学生课前的参与,在正式上课时,学习热情尤其高涨,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创作出了更多的内容迥异的课堂作品,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型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实践研究
把本课的重难点提炼出来做成一个微课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对本课重难知识点的掌握。比如讲到文件夹一课,如何让学生理解文件夹与其下一级文件夹及文件的关系是一个重难点。如果直接操作演示,学生可以学会操作方法,但不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所以这里如果借用一个事先做好的微课小视频,在新课讲授环节中将会事半功倍。这个视频中可以将一级文件夹比喻成学校,学校下设多个管理部门,比如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教师办公室等等。这里每一个部门也就是下一级文件夹,在二级文件夹中的学生处又可下设各学年,如一年级、二年级到六年级,这就是三级文件夹。再往下,学生很顺利的可以猜出,在下一级文件夹就是对应各年级下的各班。通过这个简单易懂的微课视频,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看过视频后,马上就可以明白。练习时,说到哪一级文件夹,学生就会迅速联想到学校的结构组成,从而融会贯通。再比如讲到文字排版编辑一课时,文字的对齐方式和页面布局有多种方式,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解,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练习时有快有慢,难免会耽误整体的学习进度。一次性讲完,让学生自己练习又会由于一次性输出过多,学生对讲解的知识记忆不全导致一部分知识由于遗忘而最终没有学会。所以这里采用一个讲解操作的微课视频,视频中将即将要学到的的操作方式全部讲到,这样学生既可以边看边操作,也可以反复观看,加强理解。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会后可布置一道进阶习题,巩固提高。自学能力较差的同学可多用一些时间,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因地制宜的巩固基础知识,这种因人而异的学习方式得益于微课的应用和普及。
三、进阶习题型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实践研究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讲的内容都会引起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好奇,这个软件还有哪些老师没讲到的操作?这个软件还可以做出哪些有趣的作品?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哪些设计是由这个软件做成的,等等不设枚举的问题。针对这些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我研究设计了多种课后提升型微课,从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引导学生不拘泥与课上所学到的浅显的,简单易操作的“通用型”知识,并为学生量身打造提供了多种自学的途径。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发现这类课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产生更多好的作品,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以上是我对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些实践性研究。我发现,不论是课前准备,课上重难点讲解或者是课后提高训练,都离不开微客的影子。微课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上孩子们学习时所用的素材,而且为学生理解当堂课的重难知识点提供了便利。同时,还为学生的课后提高提供了学习的途径。总之,微课确实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程度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作者簡介:张博,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