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2018-01-02段彩新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作用兴趣德育

段彩新

摘要: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关键词:兴趣;作用;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179-01

物理是历来高中学生觉得较难的课程之一,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高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会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能否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并学到攀登这台阶的方法,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有重要的影响。上述是许多普通高中物理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才能接时、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关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打好基础。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为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认真研究物理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教材的体系性、关联性,深入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兴趣点所在。其次教师还要研究学生,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更具科学性,开创有趣的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可以通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乐意参与其中。

2.物理学科的知识讲授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有机渗透

物理学科的知识讲授主要有概念,规律以及物理学史等等。教师在讲授之前要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概念或规律的推导训练,将科学方法合理愉悦地有机渗透入枯燥的物理知识中。

3.貫彻形象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形象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中展现出来的生动的实体形象,理解书本上学到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实现真正的物理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多通过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在物理学中有些知识点和结论很难理解,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当两个力F1和F2能合力一定时,随着F1和F2之间夹角的增大,F1和F2 都将不断增大,F1和F2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0这一知识点。

4.实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物理知识和理论的完整系统学,因此学习物理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物理学习的应用和实践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把丰富多彩的物理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的堆积。比如,学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摇动问题,而对小孩荡秋千问题却一筹莫展;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新课程标准要求把中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增强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和教学实验中收集信息加强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物理学中物理量数不胜数,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方便学生记忆。如屡教不改——惯性;一对红——赫(赫兹);异口同声——共鸣;闹矛盾——摩擦;景德镇的作坊——磁场……这些丰富多彩的对联和谜语,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重视物理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德育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体验过程和领悟方法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如建模的方法,把具体的做功问题通过建立模型转化为物理问题,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使得问题得到简化便于解决。再如等效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把力或位移进行等效分解,把力与位移成一般夹角问题转化为平行和垂直两种特殊情况进行处理。各个分力所做的总功与合力所做的功是等效的,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等效替代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结合功的公式W=FLCOSθ,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No pain,no gain (不劳无获)"既是对功的加深认识,又是影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能心存不劳而获的思想。诚然我们不能做劳而无功的事,因此找准方向很重要。比如学习只有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作用兴趣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