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8-01-02方宁
摘 要: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困境,本文基于就业需求导向审度该专业课程体系,发现培养目标不切实际、课程结构混乱、实践课程效果差、课程内容滞后的问题凸显,从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就业需求;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014年参与“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共识》指出:“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必须聚焦到更好地服务青年就业上,要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本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反思现有酒店管理本科课程,提出有针对性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提供思路。
一、对就业导向的理解
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是指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很多学者把酒店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作为导向,对专业教育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研究过于局限,对就业导向的理解应该在横向和纵向上有所延伸。
横向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不仅仅局限于高端酒店,还包括旅游、休闲、奢侈品、会展、职业教育等行业,因此在研究行业需求时不仅应关注酒店需求,还要考虑其他相关行业,否则将制约学生的选择和发展。
纵向方面,就业导向下的人才教育不应是谋得一个职业的功利性教育,而应是培育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性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当前需要,更要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酒店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
缺乏核心竞争力是酒店管理本科生就业的最大困境。在对口就业方面,酒店管理本科生没有突出的实践能力或职业技能,一旦到了酒店这种应用性很强的行业,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所以有些酒店反映本科生有眼高手低、职业忠诚度低等问题。在其他行业,酒店管理的本科生也没有核心竞争力,无论从事何种职位都不够专业,缺乏可以代替其他专业学生的能力。另外,就业岗位与心理预期偏差大、缺乏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就业困境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需求产生了错位,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很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以传统学术理念为主导,忽视了本专业的应用性,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行业需求产生了较大差异,因此,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就业需求导向审度本科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包括政治、大英、高数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房务管理、餐饮管理、会展管理、酒店营销、信息管理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和实习、酒店技能训练等课程。
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笔者针对酒店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四方面设置调查问卷,分别向湖南师范大学、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13、14级学生发放了125份问卷进行调查,并结合对其他学校的调研结果,分析本科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不切实际、无特色
很多高校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酒店业或相关行业的高端管理人才,并在专业教育中突出该培养目标,以致学生先入为主产生了毕业后将进入管理岗位工作的错误观念。这与酒店行业的现实不符,应届毕业生因缺乏工作经验,根本无法直接担任管理工作。学生抱着较高的心理期望从事辛苦的基层服务工作,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另外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千篇一律、毫无院校特色的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结果显示,仅7.2%的同学认为本专业有院校特色。宽泛、没有特点的培养目标导致学生没有核心技能,就业竞争力低下。
2.课程结构缺乏逻辑、较混乱
调查问卷中询问“您认为课程设置的问题有哪些?”时,78%的学生选择“课程设置庞杂、混乱”,是本科课程設置最凸显的问题。由于学术积累不足、可行性论证不充分,酒店管理的课程设置依附于旅游管理专业,强调“全才”教育,导致课程结构比较混乱。比如专业课中开设了《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内容重复的课程;而《酒店职业素养》、《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等重要课程则没开设,或者开成了选修课,混乱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对行业和自身知识体系缺乏明确的认知。
3.实践课程比重较小,效果差
在问题“您认为课程设置的问题有哪些?”的选项中53%的学生选择了“实践课程不足”,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本科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课时的比重较小。另外实践课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很多院校的实践课时集中在校外实习,校内实训课时偏少,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实训,动手能力差;二是实践课程受多方因素限制,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本科实践课程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单纯的铺床、摆台等基本的技能训练,应重视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4.课程教学内容滞后、重复多
由于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有明确的学历要求,所以酒店管理的师资队伍都是硕博士毕业生,缺乏酒店实践经验,所以在授课内容上往往依赖于教材。然而酒店管理类的教材的编写至少滞后行业发展十年甚至二十年,导致专业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另外很多课程的授课内容重复很多,比如专业课程中《客房管理》和《酒店市场营销》中都讲客房定价问题;《酒店服务礼仪》中涵盖了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的工作流程,这些内容又将在其他专业课中出现。
四、酒店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1.明确培养目标的落地化和特色化
培养目标应转变观念,定位于为酒店业、旅游业、休闲业等服务性行业培养具有高素质、国际意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具体培养经营、策划、行政等方面的创新者。酒店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应明确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能力”在于语言表达能力(突出英语)、服务能力(精通服务技巧和技能)、社交能力(沟通和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创新与创业能力)。此外为提升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在酒店产业链中选择酒店规划设计、酒店房地产、酒店资本运营、酒店营销、酒店战略管理等方向,进行差异化办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endprint
2.加强课程设置的企业参与度和模块化引导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必须强调行业需求。我国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是以学校为主体,这种课程开发体制存在着很多弊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及时反映到课程中。因此,要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另外为避免课程的混乱,可根据行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将课程模块化,如设置外语能力模块、服务技能模块、战略管理模块、营销能力模块和人文素养模块,根据模块依次递进设计学期课程,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科学化、合理化。
3.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
实践类课程设置是提高酒店管理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径,首先应确保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其次本科层次的实践课程应有别于大专层次,实践课不等同于实训课,应采用实训课、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产品设计、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教师应明确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实训指导,提高考核要求,提升教学效果。
4.强调师资队伍与行业的对接
高素质师资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本专业本科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强烈的职业意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紧密的行业关注度。针对该专业师资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半路转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等特点,学校应制定规范的实岗锻炼制度,提供工作平台,要求专业教师5年内必须到酒店实岗半年以上,以确保师资与行业紧密衔接,避免教师的授课内容脱离行业的发展。
酒店管理专业2012年才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为独立的本科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少、就业时间不长是本文的研究局限,今后笔者将跟进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更科学、全面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徐菱苓,孙艳.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33(02):19-24.
[2]施国新.基于打造“中国服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全产业链办学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5,32(06):98-100.
[3]皮平凡,黄燕,肖璇.基于职业经理人目标导向的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4,33(27):267-269.
[4]张茹慧.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方宁(1982- ),硕士,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和旅游经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