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抗战史料库的建设与教学运用研究
2018-01-02董淑庆张永谦
董淑庆+张永谦
摘 要: 史料是学生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建设和运用抗日战争史料库,既是国家课程的拓展,又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机制的尝试。这一史料库的建设和运用,有利于学生亲近历史,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乡土 抗战史料库建设 教学应用
史料是学生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傅斯年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史料呢?本文以乡土抗战史料库的建设与运用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抗战史料库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争史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2.抗日战争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了五条要求:“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了解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實,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抗日战争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自由、平等、民主、富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充分开发和利用抗日战争史料库,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巨大”、“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从教育、教学观看,教育的首义是人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文化,是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关系文化的统一体。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精神世界。抗日战争史料库的建设与应用就是当下这种教育、教学观的诉求。其理由如下:
一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乡土抗日战争史料库的建设与应用,蕴含上述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健全学生人格。
二是落实课程“实施建议”的诉求。“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又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要统筹规划历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制度、机制,探索运用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促使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乡土抗日战争史料库的建设与运用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体现。
二、抗战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与课堂观察,当下教师在历史课程中都重视抗战史教学,充分彰显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追求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囿于教材和传统教学的限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拘于教材内容,空洞叙述历史。这种现象主要是某些教师基本上以教科书内容为主,只是宏观上教学日本的侵华罪行、国共合作抗战、抗战胜利意义和原因分析等问题,不能生发教材内容,不能充分利用史料的原始性、直观性和“三亲”(亲历、亲见、亲闻)性,重演历史。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只见条条杠杠,不见生动活泼,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是拘于理性分析,缺失感知历史。这种现象主要是把历史教学视作自然科学,注重归因法的理性分析。每每教学一个问题都是原因(背景)、过程、意义(影响)等程序式的归纳要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缺失史料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感染和熏陶,缺失史料研读的“理解之同情”,缺失体验过程中的循环理解与人生感悟。
三是拘于教参资料,不能开发资源。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在课程理念下,能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仅限于教师教学参考书资源、高考相关试题资源或是一些“神剧”影视资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缺失地域性、社区性的“三亲”史料。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不能领悟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缺失中观与微观教学目标意识;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更是缺少身边丰富的乡土抗战资源;忽视学生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感悟的历史过程。
三、乡土抗战史料库的开发与建设意义
史料是史学的载体和证据,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以及教材篇幅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教材的视野。迄今为止,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大多是全国性、具有重大影响的史料。主要类型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对于全国而言,教科书不可能兼顾所有地方性史料。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提高教学效率。
抗日战争历时14年,全国各个地方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适时、有效地使用这些乡土资源,既能让学生亲近历史,又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既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能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在校园网站建构了抗日战争史料库,主要栏目有“日军暴行”、“局部抗战”、“全面抗战”、“中流砥柱”、“浴火重生”和“家乡抗战”等栏目。其中“家乡抗战”主要有“伟人足迹”、“遗迹简介”、 “主要战役”、“草根英雄”、“电子书籍”、“音像视频”等,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家乡的抗战历史。如:
1.伟人足迹: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大树、三师参谋长彭雄、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渠、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等。
2.遗迹简介:“抗日山烈士陵园”、“民族英雄”第一碑、“符竹庭纪念塔”、“符竹庭牺牲”纪念地;“小沙东海战”纪念地、刘少奇纪念室、“青口十八勇士”纪念地、“赣榆战役”纪念地、“杨家岭纪念地”、“爱国县长朱爱周”陵墓;“国际友人汉斯·希泊”纪念塔等。
3.草根英雄:“汪素珍勇救小战士”、“董作良智斗日寇”、“孙允均醉杀五鬼子”、“宋继柳端据点”、“李为长巧计除汉奸”、孟庆兰人前认“夫”、“刘连城赣榆大捷立奇功”等。
4.主要战役:郯城大捷、赣榆战役、小沙东海战、“墩头战役”、“安东保卫战”等。
5.电子书籍:《草根英雄故事汇》、《峥嵘岁月——赣榆人民抗战史》、《抗日山志》、《赣榆文史资料》1995年第4、5、6期;《赣榆简史》、《抗日小学校歌》、《黑林人民斗争史》、《日军在赣榆的暴行》、《抗日山——一个民族魂魄》、《赣榆史话》等。
6.音像视频:央视《红色记忆·抗日战将符竹庭》视频、人民网《有一座山,叫抗日山(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纪录片、“抗日山纪念堂”相关照片、草根英雄书信照片等。
从课程来说,这些史料的建设和运用,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宏观视野下,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通过乡土抗战资源,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在微观视角下理解日本侵略的罪行和本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程,理解家乡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追求自由解放的情怀,从而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珍爱生命、面向未来。
从教学来说,这些史料的建设和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在运用史料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史料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认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碑铭与简牍;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现代科学技术促生了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了解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在再现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乡土抗战史料库的教学应用与价值取向
乡土抗战史料库的开发与建设重在运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如教学《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赣榆高中张娜教师的“课堂导入”是: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9月3日,全世界的人都聚焦北京,随着阅兵的盛典,勾起了七十多年前的回忆。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看完视频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在阅兵仪式11个徒步方阵中,有哪个是我们家乡的抗日事迹?(青口十八勇士是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6团1连2、7班及1排排长赵本源等18位英雄的荣誉称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七十多年前,共同回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又如教学“国共合作抗战”时,海头高中王起义老师出示了“八路军滨海军区司令员指挥赣榆战役”图片、讲述了国民党赣榆县长朱爱周宣传中共统战政策和游击战争思想,1938年4月亲率县保安大队,配合新四军一举歼灭进犯柘汪日军的故事。
这些史料的使用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活灵活现,很好地引领人生价值取向。当然,使用乡土史料教学,不能一味地讲解地方史料,需要在国家课程的大脉络背景下,坚持适时性、真实性、趣味性和育人性。
1.适时性。乡土抗战史料的使用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拓展。课堂教学要在宏观教学中适时使用,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在学生不理解14年抗战线索下,这些史料的使用会让学生历史“碎片化”。
2.真实性。“历史教学的底线是求真”。使用乡土抗战史料要引导学生区分传说、文学与史学的联系和区别,不能把神化的抗战内容运用于课堂,要坚持求真。如出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青口十八勇士”镜头,补充赣榆战役、国民党爱国县长朱爱周的事迹就是成功的应用。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重大事件,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的世界“较远”,理性的归因与陈述,往往导致课堂教条干瘪。使用乡土抗战史料可以丰满历史,让学生从“骨感”走向“肉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如教学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可以补充抗日山上“国际友人汉斯·希泊”的纪念塔,让学生理解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和作用。
4.育人性。“教育的价值在于育人”。当今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乡抗战历史中“草根英雄”的事迹,无不彰显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需要我们提炼和使用。如,朱爱周、刘连城、宋继柳等英雄事迹就是典型事例。
总之,乡土抗战史料库的建设与运用,不但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国家课程的“弹性”,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在选用乡土史料时,必须从历史教学的宏观要求与学习主体的实际出发,保证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实效性,以促进历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2]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東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J].历史研究,2001(3).
[3]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
[4]中共赣榆县委编辑委员会.抗日山志[M].连云港:赣榆县委党史出版社,1983.5.
[5]陈博林.赣榆史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6]徐军.草根英雄故事汇[M].中共赣榆县委宣传部,2015.
本文为连云港市《中学抗日战争教学史料库建设与运用的研究》暨江苏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