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师生行为分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8-01-02于贺巾武婧琦
于贺巾+武婧琦
【摘 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天生具有优秀的潜能,改善学习动机、促进有效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等,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本文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主要分析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提出应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有效培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人本主义;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
应用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我国共有6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既有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的重心必须向学生一方倾斜。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应该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育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一、师生角色定位分析与人本主义理论
很多学生都认为教师所教与社会所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最后导致“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60分万岁”的态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师生关系也发生着改变,师生行为互动的影响因素决定师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人本主义理论帮助我们研究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师生之间良性发展,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二、学生行为对教师的影响分析
1、学生水平等级和诉求
在教学中,学生水平的自我判断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其次,学生的內心诉求、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方面也会影响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把握
2、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趣味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用性强的内容普遍接受程度也高,授课的难度也会降低。教师要根据这种需求去准备一些有亮点的教学内容或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也会增加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创作热情并达到高效的师生互动。
3、学生评教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直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常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对于教学难度低、学生人数少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很容易被学生认可,课程自然会受到很好的教学评价,但是这样的课程毕竟数量有限,而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相似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授课质量做出评价,对于大学英语这类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这种评价体系很显然对教师有很大的约束,教师在教学中会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增加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环节,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4、合班课堂教学的掌控
以大学英语为例,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多为合班教学,人数在50~100人不等,在这样人数较多的课堂中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对于课程的愿望诉求一定会有差异,这就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互动会受到影响,教师只能按照传统的常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如果教师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难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而穷于应付的教师会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冷落一些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课堂教学质量的差异性也因此突显出来,这些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违背。
三、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1、教师形象
教师的形象主要包括仪态仪表,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往往通过教师的形象来判断。如外貌、着装风格、亲和力、语音、语调、语速等。良好的形象可以给学生以美好的感觉,让学生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加积极地配合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合作,教师通过自己的形象塑造向学生传递个人风格魅力,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必要基础。
2、教师的学术影响力
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和学术研究,教学引导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直接决定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判断,科研成果多、影响力大的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产生较强的威慑力,科研成果少的教师无疑就会让人将成果和教师个人的努力程度相联系,因此,教师的科研水平是扩大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术成果来源于教学并通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来,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无疑会提升学术能力进而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性。
3、教师的行政职务
行政职务的高低是能力的体现,高校教师除了教学以外,很多教师也同时担任某些行政职务。具有行政职务的教师课堂影响力会更大,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好感,在课堂管理方面优势很大,学生的不良习惯因为顾及到教师的行政权力会有所收敛。
4、师生有效交流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为知情合一,即知识和情感相融合,每一个学习者都天生具有优秀的素质与潜能,良好的师生交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真实和表里如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倾听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愿意主动跟教师交流沟通也会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性格倾向等,从而增加教师对学生移情性的理解。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拉近可以改善学生对于教师的固有印象,增加互动频率,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5、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秩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呈现效果,教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组织好课堂。具有较强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才能最大程度地完成设定目标,把不利于课程进展的事件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6、教师的创新意识
我们都知道不同教师对于同一门课程的认识是不同的,所呈现的课堂效果也千差万别,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感受也有差异,这些都取决于教师的思维方式。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组织结构、知识扩展、教师的亲和力、肢体语言、教学手段等都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而出现巨大的差别。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高等教育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平台,所以高等教育水平对于培养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按照一般的道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目前社会的现状却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侧重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制度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教育为本的教学理念会成为将来教育发展的主流,观念的转变需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为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试考评制度改革,“学”重于“教”,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展负责,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而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者,课程要有灵活性且个性化,在欧洲国家盛行的“行为导向理论”,强调“创造出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采用以学生為中心的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
2、学研产一体化的培养方式
坚持以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支撑、产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安排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将教学延伸到社会,使教学不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全面推进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现教学与产业的良性互动,进而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兴趣浓厚,避免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3、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教育”定义由原来的“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修改为“教育被认为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活动”。按照这一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组织的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从而教师应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重新核准自己的定位。
4、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标准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创造性教学模式得以实践的基础,同时还应该加上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培养,并且将能力考核作为一个硬指标,将考核指标具体化,固化到对教师的考核细则中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 “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因此学习效率的监管也是课堂管理的难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都可能导致学习效率的损失,教师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孟祥林,刘春玲.聚焦高等教育7大热点问题[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2] 吴中江.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3] 赵凌志.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外语人才人文素质培养[J].考试周刊(教师版),2016(52).
【作者简介】
于贺巾(1982.12-)女,汉族,吉林白山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