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选修专题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8-01-02尹小玲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论语教学实践

尹小玲

摘 要: 《论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深刻的文本与肤浅的阅读,两者间矛盾日益激化;密集的教学与松散的内容,两者间矛盾日益凸显;现代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两者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推行专题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立足于专题化教学实践,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调查学生知识现状,形成专题化的教学资源,实践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尝试专题化的作业设计。

关键词: 《论语》专题化教学 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

自从《论语》被选编进高中教材,社会上就有了争论。有人说作为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有人认为这样的回归,是文明的倒退。但不管怎样,“作为第一本关于《论语》的国学教材,《〈论语〉选读》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章”与“文化”的多重结合,担负着“立言”与“立人”的双重责任。它是中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主要给学生精神垫底。“对语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①。庆幸之余,我们也要看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有《论语》教学存在的矛盾

(一)深刻的文本与肤浅的阅读矛盾日益激化。

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两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因此,《论语》拥有深刻内涵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对它的解读还远远不够。

1.不良的阅读习惯,使《论语》解读娱乐化。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带有愉悦性,这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年轻人没有耐性,《论语》本身就难懂,于是,“听”代替了“读”,成了一条解读“经典”的捷径。于是各种各样的新解、批判蜂拥而至。今天我們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有可能消解阅读的深度和个性。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解读《论语》依然要辅以各种材料。即使是最让人推崇的译注、解读依然是一家之言,难免有不完备的地方。当它们都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其局限。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将造成更加广泛的误读。

2.多样的版本注释,使《论语》解读复杂化。多变的阅读环境使得《论语》问世之后有了不同的评价。经过了时间的洗涤,经过了各家的注解,经过了统治者大的改造,《论语》不仅有了诸多版本,更加有了“权威”版本。这些都使我们偏离了其原有的本色与内涵。虽说不同时代,不同人可以有符合不同实际的解读,但是打着“解读”旗号的误读也不在少数,依赖“权威”的人永远读不出真正本色的《论语》。

另外,考试成了解读唯一的标准。解读是否符合孔子的意愿并不重要,只要符合答案就好。这样造成的误读是时下最不易察觉的。更重要的是,课堂外宽容的阅读环境允许各种另类的解读存在,这让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论语》的正确解读有好几个层面的标准。一是学者层面的标准,比如李泽厚、李零、钱穆、鲍鹏山,他们之所以著书立说,是因为每个人读到的《论语》都有区别,这是一个无法统一的标准;第二个层面是编者的标准,也就是编者要求教师实现的目标,这应该是个可以大致统一的标准;第三个层面是命题者的标准,这个标准有时带有较浓的个人色彩,较难把握;最后一个是教师层面的标准,这与钻研的深浅有关。因为正确解读标准的不统一,所以《〈论语〉选读》的核心目标虽然表述明确,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实在有点大”②。

(二)密集的教学与松散的内容矛盾日益凸显。

1.课程安排与教学时间过于密集,使教师和学生身心俱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指定《论语》为选修课程后,选修实际上变相成为必修。《〈论语〉选读》总计15篇课文,在实际教学安排上,一般只上十篇必修课文。即便是这样,要做到正确理解所选的章节,难度也相当大。因为十篇必修课文共计选入《论语》109章,当命题人随便拿出其中一章或几章考查学生时,我们对上课时是不是教会了学生正确解读很是惶惑,这种情形反映在解答各地的模拟试题时,感觉尤为明显。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设计的创新都需要时间。加上《论语》选修的教学安排比较集中,连续上课对学生来说无疑是疲劳轰炸。

2.教材内容与教辅资料过于松散,使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首先,《论语》结构比较松散。《论语》本来就是语录体,与其他文本相比,它的结构比较松散。《〈论语〉选读》教材又是对《论语》部分篇目的选编,选出来的或许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编者按主题编排,具有了初步的专题化的雏形,但并不系统。

其次,教材、读本、教参的内容搭配不合理。要正确解读《论语》,最主要的途径是钻研注解和译文。“课文解读”没有适当的导读,学生无法完成。“文言练习”题型陈旧,知识点雷同,多是模仿高考题设计。“相关链接”内容深奥,起不到辅助阅读的作用。读本和教参中没有相对稳定的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三)现代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矛盾日益加深。

1.课堂教学模式陈旧,阻碍了思维的提升。新课程推行以来,多种多样的尝试使《论语》教学有了课改的新鲜气息。但是现行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热闹之余却让人担忧:完全抛弃讲授,变得华而不实。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很粗浅,整体的阅读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教师的指导也没有体现。教师说得越来越少,学生说得越来越多。课堂完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式化的表演使课堂虚假繁荣,学生阅读能力没有提升。限于教师自身的水平、开课的条件,倡导的六种课型大多没有实现。其实,在现有的40分钟课堂上,仍然以传统课型设计占主导。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阻碍了能力的培养。现有的评价方式相对单一。高考作为现有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很多时候教学就是围绕高考展开的。浙江高考的《论语》试题限于目前4分的分值,很难在题型上有很大的突破。学生为考试所迫,阅读变得极为被动和功利。读了文本,脑子里剩下高考的考点,根本不会关注创作的价值、作家的风格等隐性的东西。作业的设计大都模仿高考的出题模式。所有答案都是一样的,所有理解都是雷同的。至于课程评价中提到的“评价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中的表现”更是一句空话。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已经很少,更别说参加各种活动讲座、报告了。endprint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推行专题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二“专题化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所谓“专题化教学”,指的是一种凌驾于教材之上,将其他相关内容与教材相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组合,整理并形成《论语》选修的校本教材,之后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优化,进而推动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实效的一种创新教学。

(一)利用资源重组,推动课型变革。

重组相关教学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为课型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使《论语》选修课程成为前后连贯的整体,而非一课一节地零敲碎打。由教师或学生对教材和其他辅助阅读材料进行有序排列,通过各种情境的变换,让学生以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观察、整理、归纳,从而发现新结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整合。同时,对实施策略、评价指标和方法手段等评价体系做了研究和实践,由此形成了具有浓厚探究性的“整合”形式。如图1所示:

(二)通过阅读探究,提升教学实效。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经典文本的阅读与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脱节。那些光耀千古的名篇佳作在新的时代里仅仅成了文化的象征和对外炫耀文明的资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感叹中华文明曾经的灿烂之余,时时感叹传统文化的没落。再加上现在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标、人生动力不足而感到困惑,这里就存在“价值重建,信仰重建”的问题。本课题着重对《论语》内涵的把握,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用专题化教学加深文本解读,使学生的思维有梯度地提升,而非一字一句地枯燥解读。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选本”和“摘句”“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而“可惜的是(选者)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场‘文人浩劫”。要想不陷入这样的浩劫之中,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重新认识《论语》的价值所在。如何使这传承千年的文化拥有历久弥新的恒久魅力呢?我们要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文化作品。用专题化的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而非闭门造车。

(三)开展活动体验,创新教学理念。

用专题化的活动设计激活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在质疑中提升。用活动改变教学,由苦教苦学变为乐教乐学。让学生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富有体验与探究的过程,让老师和学生在活动中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雖然有些《学科指导意见》提出来六种课型,但在目前选修课教学中很难完全做到,这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包容、有选择、有创造。六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这六种课型。教师和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都以丰富的体验作为课程开发、开设的努力方向。

三、“专题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论语》选修,重新整合教材资源,形成专题化的知识体系,将它编写成校本教材。立足于整合之后的教材,创新《论语》选修课堂设计,形成几种值得推广的课型。进一步优化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形成一套“阅读+体验”的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探究的实效性,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专题化作业。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全面和深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在质疑中提升。最终,把苦教苦学变为乐教乐学。如图2所示:

(一)调查现状,落实目标。

对学生学习现状做一个调查,以便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针对《论语》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学生目前接触到的《论语》材料首先来源于历史教材和语文教材,其次来源于网络和影视媒体。绝大部分学生只接触过教材中零星的几章,没有人读过整部《论语》。除了教材的注释和解读处,学生不了解其他译本和解读。几乎所有学生都以仰视的眼光看待孔子和《论语》,但是对孔子及《论语》的了解却极为粗略甚至存在错误。对时下流行的读解学生也有一些了解,却只会一味推崇追捧。因此,重读《论语》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二)教材重组“专题化”。

首先,制订专题化的教学计划。按照《论语》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专题:《论语》概说、黑夜中的星辰、桃李满天下、何谓仁、为政之道、贫富观、交友之道、为学之道、教育之方、修身之法、哲理思考。其次,运用多种手段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按照专题和学生人数进行分组,布置任务。包括不同版本的译注、各式解读、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评论等。借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络与媒体搜集整理各种文字、音频、视频材料,按照专题内容进行整理。再次,重整知识体系,建立资料库。分析归纳各个小专题,建立多样化的资料库。每周依托集体备课,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将教师上课用的教案、课件、视频、优秀作业等上传至学校ftp相关文件夹。学期结束将各项课程评价、学生模块成绩输入电子学籍档案。

(三)教学设计“专题化”。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找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论语》课堂教学模式,分别针对文本研读、写作训练和课外拓展而设计的。

1.“阅读——反思——实践”模式。

简要教学流程:

环节一:筛选《论语》中相关章节。

环节二:研读相关章节中“孝”的内涵。

环节三:联系实际,反思我的“孝道”。

环节四:课堂交流分享。

环节五:作业设计——我的实践

2.“阅读——设计——简评”模式。

简要教学流程:

环节一:阅读《论语》,比较名家解读。

环节二:设计与《论语》相关的新题。

环节三: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环节四:设计答案。(或完成简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论语教学实践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