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水墨艺术在传统图案课程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

2018-01-02杨光炜张彩霞折文菁梁巍袁春森

祖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形式语言

杨光炜+++张彩霞+++折文菁+++梁巍+++袁春森

摘要: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语言转化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形式语言,我们从新媒体水墨艺术入手,将传统图案数字化,结合兰州特有的敦煌文化,以民族文化、国画、淡彩、禅意、敦煌壁画元素为基本元素,按水墨风格做深入的研究,应用自然水墨形态元素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本土特色提供系统化、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研究方法,激发设计的创造力,建立真正的“设计中国化”。

关键词:新媒体水墨艺术 敦煌藻井 形式语言 数字化设计

一、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概述

(一)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内容

该项目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图案课程实践与新媒体水墨艺术相结合,应用新媒体技术将图案数字化设计,创作和设计形成电子版。其特点:结合传统图案设计制作特点,实施教学与地域文化接轨、使用新媒体授课,探索和实施一套较为完善的、可推广的、可操作的应用性培养方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和自学课题等几个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形成一套有机的培养应用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真正做到“综合性、数字化”的要求。设计使用形式语言和新媒体实验、结合敦煌元素主题模式,使学生从主题着手,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元素提炼、分析、画面设计、材料安排和最终制作等有序的模式下的传统图案数字化制作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创新点

该项目的研究思路是:从新媒体技术角度,将传统图案数字化,结合兰州特有的敦煌文化,以中国民族文化、国画、淡彩、禅意、敦煌壁画元素为基本元素,按水墨风格做深入的研究,应用自然水墨形态元素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本土特色提供系统化、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研究方法,激发设计的创造力,建立真正的“设计中国化”。传统图案数字化制作教学研究的课程设计计划,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新媒体水墨艺术、以及形式基础图形训练相关联的课程结合,既节省经费和时间,又能让学生以实践的形式深刻感受课程的系统性和交叉学科的理念,实现传统图案的数字化设计。

二、传统图案课程实践中的探索

(一)新媒体水墨制作方法的研究

新媒体水墨艺术是基于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前提,将中国传统水墨的平面形式转化为可重复数码修改的无损数码格式,形成了系列水墨元素的数字化处理。基于水墨的形式语言多样性,造型能力强,可塑型强,有利于独立元素与组合元素的创作,有利于主题作品中元素的多样性。

经过多次的探索与实验,逐步完善了其制作方法。第一步是调制需要的溶剂,根据不同形态的水墨元素要求调制不同材料、温度、密度的溶剂,与此同时加入相匹配的水量;第二步是选取不同型号的针管及工具,布置好玻璃缸的光源,利用有胶质的打印机废墨在一平面内不规则的、重复的向水中滴墨。与此同时,在玻璃缸的正面观察者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水墨的不同形态并建立素材库;第三步是在拍摄完成的水墨素材库中选取形态语言较好的、黑白灰层次分明的、有抽象性联想的素材,利用数码设计软件PS的抠图插件Mask Pro进行素材的去背处理;第四步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利用半抽象的联想思维对素材进行数码拼贴,将做好的素材保存并分类管理;第五步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新媒体的优势,模拟逼真的宣纸特殊纹理。例如:利用代表中国特色的黄颜色,制作带有光照效果层。第六步是综合数码处理,对现有画面进行综合修改与完善,按不同输出要求将最终作品版权输出并分类保存。

(二)设计元素的分析与提炼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图案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图案的思想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体现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发展。例如汉代的忍冬纹和莲花纹、唐代的团花纹和宝相花、宋代的牡丹纹及明代的器物装饰图案、丝织图案正是每个时代的杰出作品,也体现了每个时期不同的社会风貌。

图案从类型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国案、少数民族图案。在图案构图上,已熟练地采用了对称、平衡、分割、连续、等构图方式,所以图案具有传承性、象征性、寓意性。从造型上分析,每个时期的图案都具有不同的传承性、象征性、寓意性。敦煌图案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产物,经历了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至元这四个阶段。

佛教传入中原始于南北朝时期,佛教宣扬修生轮回转世的思想渐渐变成人们的精神支柱。因此,南北朝图案风格受西域影像,图案绘制在中心塔柱顶部,渐渐形成了西域、中原与敦煌本地的多种艺术因素相融合。其特点为纹样多以西域元素为主,组合中各有一定的范围与部位,具有优美的西域风貌和淳朴的汉化神韵。隋朝政治安定,物质生活的充裕,图案绘制在覆斗顶内侧,题材丰富,形象华丽,以三兔莲花纹、缠枝忍冬莲花纹、联珠纹、忍冬纹为代表。唐朝是世界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敦煌图案从成熟到鼎盛的过程。纹样富有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图案造型上丰满,线条上饱满圆润、给人富丽堂皇、繁荣景象的繁荣景象。主要以团花(莲花)藻井、卷草纹边饰为代表,尤其是唐代的宝相花以及象征祥瑞的团花等,纹样由简而繁,色彩富丽,呈现出稳定、严谨的秩序感。从唐到元的这一时期,敦煌的装饰纹样发展、演变的脉络清晰,承袭关系明确,并影响到明清及近代,这是中国装饰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三)敦煌藻井与新媒体的结合

本项目立足于本科生教学与当地特色文化,将敦煌藻井与传统图案相结合。藻井是位于佛教洞窟中最高、最中央的一部分,艺術家们在这一大的面积上绘满图案,来表现“飞天起舞,不鼓自鸣”的意境,是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设计不仅突出了甘肃的地域特色文化—敦煌莫高窟文化,也是敦煌藻井艺术及新媒体技术的亲密结合。从图案的形式语言、造型、形式美法则、构图形式、色彩表现技法等方面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传统图案课程实践的综合性、创新性、数字化、系统化,形成一套从课程教学到实验教学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endprint

从历史层面分析,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也是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受道最早的地方之一。以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连成一线,以敦煌石窟闻名天下。敦煌战乱较少,缘起于魏晋南北朝盛与唐,自汉代丝绸之路以来一直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中西方贸易、文化的中心和中转站,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图案与敦煌藻井的发展历史非常契合,每个时期图案的造型、色彩、形式与敦煌藻井都有相似之处。

从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分析,从敦煌藻井的形制、图案符合变换与统一、条例与反复、动感与静动、对比和调和及整体和局部的法则。按结构与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方井套叠藻井、盘茎莲花藻井、飞天莲花藻井、双龙莲花藻井、大莲花藻井。例如: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特征为井内是一八瓣大莲花,变形茎蔓忍冬纹盘绕于莲花周围,纹样自然形态。飞天莲花藻井的特点:井心较宽大,大莲花周围画若干飞天绕莲花飞翔,此类藻井装饰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间,让人有一种极乐世界的神秘感觉。

从图案的构图则分析,图案分为适形构图、连续构图(包含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综合构图(包含格律体装饰构图、平时体装饰构图、立视体装饰构图、组合体装饰构图)。敦煌藻井属于格律体装饰构图,其特点为集合骨架分割,以九宫格、米字格或是两种格子相结合为骨架,有结构严谨、和谐、稳定的程式化特征,体现出构图变化多样、不拘一格的情趣。敦煌藻井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形藻井,一种是四方形藻井。隋代以前采用中心塔柱洞窟,多采用圆形藻井;唐代采用了覆斗式方形洞窟,四方形藻井开始流行。其色彩结合西域佛教色彩和中国传统色彩,常采用土红色、粉绿色、赭石色、钴蓝色、紫红色、红色、石青色、石绿色等鲜明的色调。特别采用补色的对比调为主,巧妙应用面积比的方法,加上与黑白灰的搭配,体现出含蓄、和谐、中庸的审美习惯。在敦煌图案发展成熟期的唐朝,图案形象秀丽活泼,色彩明朗,富有洒脱俊逸的神韵,变化万千,使观者眼花缭乱。

三、传统图案课程实践中的创新

(一)传统图案的工序创新

传统图案的工序一般为:首先搜集并整理素材,然后使用玻璃纸将其拷贝下来,再将拷贝纸上的形象拓印到白板纸并填图即可。将图案色彩表现技法中的线描发用图层样式中的描边代替,渲染法用水墨形态的数码拍摄、无损修图代替,盖印法用专属印章的数字版权代替,滴流法用系水墨形态的溶剂调制、滴墨位置的研究代替,拼贴法用禅意数码水墨形态的自由组合代替。

本项目的工序依次如下:首先,在搜集并整理完唐代敦煌藻井素材的情况下,分别使用带有白底和咖啡底的禅绕画长砖、方砖、画圆砖绘制唐朝藻井图案。禅绕画长砖绘制边饰,禅绕画方砖和圆砖绘制藻井图案;白色的禅绕画砖绘制藻井结构并上色,咖啡底的禅绕画砖只绘制藻井结构。其次,用扫描仪将绘制好的禅绕画砖依次高精度扫描,分别进行分类入数字库。不同的是,绘制藻井结构的禅绕画砖需1200DPI扫描,在设计软件PS中将藻井结构按层次分层,保存为PSD格式。而绘制藻井结构并上色的白色禅绕画砖扫描后将藻井结构按颜色分层,保存为PSD格式。接着,将拍摄好的水墨形态数码素材归类和建库,用半抽象的联想方式将藻井元素与水墨元素结合,并建立独立的数码库。最后,以绘制好藻井结构并上色禅绕画砖为主,经过数码合成和修图完成最后作品。

(二)传统图案的数字创新

传统图案的绘制是一次性的,改善素材多次拓印成型、素材的数码无损处理、数码的重复编辑和高清打印、建立素材的数码库。旧的基础教育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在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新媒体设计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传统媒体设计基础教育加上软件讲授,这种方式抹煞了新媒体设计自身的各种新的特征,使得学生很难迅速的把握新媒體设计的规律与方法。

本项目的对传统图案的数字创新点很多,不仅是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也是对水墨形态的数字化创新。首先,从水墨形态的处理来看,在滴墨的位置、溶液的调制、水墨形态的数码拍摄、水墨形态的数码无损处理等方面都是没有人尝试和研究的;然后,学习西方设计心理学,借鉴中国传统图案的色彩搭配范例,再设计中巧妙借鉴这些色彩组合,使作品具有特色的文化意义和品位,设计出具有“东方韵味”的色彩风格;其次,无损处理后的水墨形态处理透明状态下,有利于水墨素材与藻井元素的唐代敦煌藻井素材半抽象图形制作,利用蒙版和笔刷可改变水墨的形态,利用调节图层和叠加方式可调节水墨的黑白灰关系。最后,利用设计软件PS强大的数码合成功能和敦煌藻井的形式美法则、构图、色彩表现技法等方面,将水墨形态的飘逸、神秘与敦煌图案的含蓄、和谐、中庸的审美习惯结合,形成传统图案的数字化图像。整个环节的数字创新层层递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数字化的工艺流程。

(三)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的实践意义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环节。文化部发表文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这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离不开实验环节,也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持。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统筹校内外资源,不断深化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管理体制与建设方式方法的改革,为培养创文化科技创新精神与数字化实践能力的人才提供保障,全面推动经济振兴与社会进步。高等院校在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开展“双创”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艺术类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关有惠.敦煌装饰图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邬红芳,赵宏斌.图案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朱丽,黄金龙,江山.传统装饰图案与现代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李洪海,宁兵.新媒体设计基础教育探讨[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7,(02).

(本文系兰州交通大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新媒体水墨艺术在传统图案课程实践中的探索》(项目编号:2017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实验教学改革以及本科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组成员为杨光炜、张彩霞、折文菁、梁巍、袁春森;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式语言
浅析赖特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设计手法
视觉传达设计中综合材料的运用研究
浅析野兽派的艺术影响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论中国当代意象风景油画的形式语言
浅析信息可视化在用户体验研究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