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看3—4岁幼儿入园的生活适应

2018-01-02杨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入园环境班级

杨洁

3-4岁是幼儿适应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入园适应良好,不论是对幼儿自身、对教师还是对家长都有着重大意义。对于幼儿来说,顺利且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对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班里的幼儿能够实现良好的适应,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对于家长来说,自己的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可以让他们更放心,从而更乐意进行家园共育。

因此,进入幼儿园以后,实现生活适应是幼儿需要克服的第一关,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关。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实现良好的入园适应,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然后有针对地进行干预。

一、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影响因素

(一)幼儿自身因素

1. 幼儿自身的性格

性格开朗的幼儿往往比性格内向的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 幼儿的入园准备

(1)必要的能力准备

幼儿是否能够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幼儿在入园前是否已经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独立进餐、如厕等。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那么幼儿将会需要老师的全面帮助,适应的周期也就相对延长了。

(2)必要的心理准备

除了能力准备以外,良好的心理准备也是幼儿实现入园适应的必备条件,如果幼儿在入园前已经了解了幼儿园的部分情况,那么就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相反的,如果幼儿家长在入园前对幼儿没有进行任何预知,那么幼儿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3.幼儿的生活习惯

一般来说,3岁幼儿在进入幼儿之前,都已经在家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活作息习惯,因此很多幼儿在入园后常常会出现不午睡、不愿意按时吃饭等适应困难,克服了这些困难以后,入园适应也就显得相对轻松了。

(二)家庭因素

1. 家长的动机

由于家长的素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家长送幼儿入园的动机也会表现的大相径庭。有家长认为,幼儿园只是看孩子的地方,能够吃好、喝好、睡好就行了。这样的认识就导致家长无法察觉幼儿在入园适应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幼儿有所表现,家长也不会引起重视,最终导致幼儿的入园适应困难长时间难以缓解。

2. 家长的教育观念

期望价值理论提出,成年人对幼儿的期望和信任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许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教育期望,在生活和学习中过分要求幼儿,适得其反。

如果这些家长能充分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轨迹,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适应,那么,效果可能会理想很多。

3. 家长对待幼儿入园的态度

首先,家长在接送幼儿入园和离园时的表现就会影响到幼儿。很多家长表现出比孩子更为严重的分离焦虑,例如躲在幼儿园的门后默默流泪,或是接孩子的时候不停地询问老师各种情况,这都是对自己孩子不放心和对教师不信任的表现。当幼儿觉察到家长的这种不安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现的焦虑和不安。

(三)幼儿园因素

1. 教师引导

很多教师和家长一样,认为不哭就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这类老师往往更倾向于以“训斥”来帮助幼儿“适应”。实际上,虽然幼儿表面上是不哭了,但是他们的内心对于幼儿却更抵触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幼儿对老师只有服从,而没有接纳。

如果教师能够耐心地引导幼儿,温柔地给予幼儿一定安慰和鼓励,那么就能让幼儿慢慢接纳老师,喜欢老师,最终实现良好的入园适应。

2.班级环境

幼儿园班级的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同样也包括心理环境。

教师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对幼儿来说有引导的作用,例如在教师的各个区域张贴一些步骤指示图,让幼儿在生活活动时按照指示图的步骤慢慢适应,既简便又有效。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正面的、肯定的态度往往可以帮助幼儿环节紧张的情绪,减轻焦虑。教师以亲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和家长时,往往更能赢得信任,使家长愿意主动配合老师,幼儿愿意亲近老师,最后实现良好的入园适应。

二、生态化干预的行动建议

幼儿在入园后产生不适应状况,从本质上来说,是幼儿园、家庭之间的人文、物质环境差距所造成的,幼儿园相对家庭来说,对于幼儿的要求更多,考验更大,而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并不能很快地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应对这些考验,因此就造成了这种“高要求”和“低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此时,就需要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积极沟通和配合,达成教育共识,共同帮助幼儿实现入园后的良好生活适应。

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现对幼儿园与家庭分别提出若干条干预建议:

(一)家庭、幼儿园环境减少差异,实现交叉与相融

幼儿园和家庭同是幼儿发展环境中的微观层,使新、旧环境之间建立聯系,就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是新环境中的一员,家长是旧环境中的一员,两者产生互动和交流,使新、旧环境之间拉近距离,新环境中融入旧环境,旧环境中引入新环境,那么就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实现入园适应。

1. 家园提前了解沟通,促进幼儿认知未知环境

幼儿园可以在入园前组织提前家访,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帮助幼儿一起进行一些必要的入园准备等,同时为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建议,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都可以使幼儿对老师消除陌生感,建立信任。同时,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来园参观,邀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一些简单而快乐的亲子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幼儿园,熟悉幼儿园。

2. 教师及时根据幼儿情况调整环境,使环境实现家庭化

教师可以在幼儿入园前邀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布置班级环境,将活动室、睡眠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调整,使环境家庭化。同时,也有利于让幼儿在布置新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小小主人翁的情感,逐渐在新的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二)引导幼儿主动适应,教师和家长提供支持

根据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中间层是微观层之间的纽带,由此可见,家长和教师就是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中支持者和引导者,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互相支持、互相信任,才能使幼儿去除负面情绪,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

1. 教师根据幼儿需求设计丰富活动,激发幼儿来园欲望

教师在入园初期,可以设计一些新奇而有意思的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忘记想念爸爸妈妈,也可以在班级里设置糖果区或照片墙,当部分幼儿出现不安的情绪时,引导幼儿去挑选他们喜欢的糖果或者欣赏爸爸妈妈的照片,从而达到环节紧张情绪的效果。

2. 教师鼓励幼儿之间同伴互助,促进幼儿更快适应

一个班级里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有的若,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以强带弱,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融入集体生活,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 教师鼓励幼儿布置活动区域,提升幼儿主人翁意识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安排幼儿帮助老师一起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强幼儿在班级中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幼儿在心理上逐渐融入整个班集体,真正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家”。

(三)从入园准备、生活作息及情绪表现三方面努力引导幼儿适应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生态变迁前,如先前环境中的个体如果能为发展中的个体提供新环境的相关信息,就能大大发挥中间层的作用,促进个体未来的发展。这也就是说,在上幼儿园之前,如果家长让幼儿对幼儿园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或在入园时让幼儿携带自己的依恋物品,那么幼儿就能在相对轻松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

1. 家长和幼儿一起进行入园准备,加强幼儿入园意识

家长在入园前可以帮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家长在入园前让幼儿对幼儿园有一定的预知,对上幼儿园后面临的情况有一定了解;物质准备指家长要在入园前为幼儿准备好上幼儿园必需的物品,允许幼儿带着自己的依恋物一起上幼儿园;能力准备则是指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幼儿学会自理,保证幼儿进入幼儿园后能基本独立完成常规。

2. 幼儿园按需调整幼儿作息制度,促进缓慢适应

当部分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现有的作息习惯时,幼儿园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和修改,同时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庭中进行作息时间的调整,逐渐实现家园一致。让幼儿实现缓慢适应。

3. 家長定期与幼儿园沟通,有针对地进行个别化干预

由于班里幼儿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实现与每位家长每天沟通幼儿的具体情况。这时候,往往就会采取家园通讯簿等措施定期进行书面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及时跟进和回复老师所反应的问题,积极在通讯薄中向老师反映幼儿在家中的表现。遇到问题,主动将困难告诉教师,并与教师共同协商个性化的干预对策,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直属机关曙光幼儿园)

猜你喜欢

入园环境班级
班级“无课日”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环境清洁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漫观环境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