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轴线增长”交通建设在甘肃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2018-01-02陈亮
陈亮
摘要:在甘肃“6873”交通突破行动中,“轴线增长”的省域内交通网络和城际交通建设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消除自身瓶颈制约,改变贫困节点地区的区位劣势,为贫困节点地区脱贫攻坚提供最基本的硬件支撑。
关键词:“轴线增长”交通建设 贫困节点地区 区位劣势 重要作用
一、关于甘肃“轴线增长”交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第一,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促进交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交通要素作为重要的区位因素,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对本区域经济增长起到内生性的杠杆作用,可以扩大市场范围和规模,促进市场竞争力。第二,依据波兰学者萨伦巴和马利士的“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注重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等交通主干线对沿途城市的带动作用:带动当地的人流和物流,降低生产和运输的成本,优化当地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使大量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形成“轴”,形成物质高度集聚、技术相对先进、市场高度集中、人力高度密集、资金高度聚拢的经济带。
(二)现实需求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战略的通道和西南、西北交通枢纽。“一带一路”交通建设对拉动贫困节点地区的工业经济投资、提升商贸旅游水平及改善民生、扶贫攻坚等方面起保障支撑作用;对促进贫困节点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平台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起着引导作用。只有实现交通运输的贯通,交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才能解决,贫困节点地区才可能打赢扶贫攻坚战,和全省、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二、关于甘肃“轴线增长”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综合交通运输运输能力落后
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整体落后。2015年底有33个县区未通高速公路;尚有1.5万公里乡村公路需要硬化,3373个行政村未通沥青(水泥)路;每万平方公里铁路密度为86.6公里,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3%;机场现有8个,有6个市州还没有支线机场。交通直接制约了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率、系统功能的发挥,仍然是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
(二)农村公路基础薄弱,路网通达度不够
甘肃贫困节点地区路网通达度低,国省干线之间以及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之间的衔接不畅,区域间、城乡间交通路网转换不够便捷高效;贫困地区群众们缺乏爱路、护路意识,在路面上倾倒泥土垃圾、堵塞排水沟、排放污水、占道经营、毁坏路面,给公路通畅影响很大。
(三)公路管养工作滞后,“有路难行”问题突出
贫困节点县、乡两级政府的养护主体责任不强,因为财政困难每年列入财政的公路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养护需要;现有农村公路缺乏必要的养护、排水设施,每逢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公路维修和养护成本又翻倍增高造成恶性循环,养护任务十分繁重。
(四)交通干道沿途的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
甘肃对偏远地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和专项规划,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区域内基础设施水平低,水电、交通功能不完善,学校、医院条件简陋,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大“轴线增长”交通建设,改变甘肃贫困地区的区位劣势
脱贫首先要解决的是用高效的交通运输解决区位劣势,从2016年开始,甘肃以“6873”交通突破行动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亿元以上、建成公路铁路7万公里以上、实现“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一)以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带动贫困节点地区的发展
第一,促进贫困地区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大通道的贯通,促进产品信息的畅通、农副产品的流通、外部市场的融通,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改变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增强区域间的生产要素集结和辐射能力,破解阻碍西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运定产”的难题。第二,打通贫困节点地区农产品外运的“最后一公里”,在2017年底实现全省建制村100%的通畅目标,提高现有公路通行能力,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托底性目标。加大对乡级公路的养护力度,修好农村公路这样的“毛细血管”,彻底根治“有路难行”的问题。
(二)优化衔接,提升贫困节点地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第一,优化“交通+特产产业”衔接。完善“交通+旅游休闲”对接,开拓直通旅游航线和铁路旅游专线,加大多需求旅游运输服务供给的融合创新。推进“交通+电商快递”衔接,促进高带宽接入网支持下的交通运输与电子商务产业衔接,鼓励农民尝试多途径、多模式的线上线下、店商电商产运联销。
第二,切实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公共客运服务覆盖水平,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大宗物流集约物流配送体系送“畅通名优土特产”出省、出国,促进贫困地区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绿色生态等产业发展。
第三,优化现代物流建设格局。依托“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物流发展格局抢抓机遇,借助兰州、天水、定西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物流资源的合理共享,加快推进农村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公益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集散地、銷地和产地,流转顺畅、安全高效、调控有力的农产品流通通道。
第四,重点开展“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特色小城镇建设。初步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绿色低碳、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开放包容、机制灵活、示范效应明显的18个特色小镇,包括贫困节点地区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历史文化小镇、定西市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马家窑洮砚小镇、定西市陇西县首阳中药材小镇、天水市麦积区甘泉民俗风情小镇。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德)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3]李赓.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规划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4]沈丽莉.对接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美好新甘肃—《甘肃“十三五”规划纲要》总体解读(二)[N].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2016-05-23.
[5]师向东.《甘肃省“十三五”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征求意见[N].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2015-12-29.
[6]严存义.致力为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交通支持—甘肃省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综述[N].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2015-12-3.
(作者单位:中共兰州市城关区委党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