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素质教育说“学而”
2018-01-02段强
段强
内容摘要:教育是为人的发展需求服务的。素质教育即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打好基础的教育,其本真是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原始儒教的创始人,也是素质教育的极力倡导者。是他,第一个把古代的贵族教育变成了全民教育,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从此揭开了中国教育的历史新纪元。要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由孔门弟子及其门人编写的《论语》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大家所熟知的“学而”是《论语》里第一编的第一章。虽然只有那么三句话,但却高度概括了孔子的全部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原始儒教的教学大纲,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之精髓。
关键词:素质教育 历史根源 儒学 《论语》 “学而”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重新讨论素质教育这个大课题。我的话题是“立足素质教育说‘学而”。一提到素质教育,我就想探讨一下这个理念的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中国正宗的传统教育是儒教,也称儒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原始儒教的创始人。是他,第一个把古代的贵族教育变成了全民教育,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从此揭开了中国教育的历史新纪元。要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笔者认为,由孔门弟子及其门人编写的《论语》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而大家所熟知的“学而”是《论语》里第一编的第一章。虽然只有那么三句话,但高度概括了孔子的全部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原始儒教的教学大纲,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之精髓。真的不简单啦!这是老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是一节目标课。那么夫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讨论这几句话吧: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我们把这里的“学”字理解为“学习”,我觉得不太贴切。我们知道,古人十分崇尚简洁,但言简而意丰,往往是一个字儿背后隐含了许多深刻用意,这种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微言大意”。那么这个“学”字,事实上不是今天普通意义上的“学习”之意,而指的是“作学问”。“学”是“学问”,名词动用,就是“作学问”。那么什么叫做学问?在古人看来做学问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学会做人;一个是学会生活。做人靠道德,做事靠才能。用古人的话讲就叫修德进业。这里顺便提一提:学问不同于学术,儒家的教育重在学问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术教育。学问教育重在品德修养,就是首先学会做人;学术教育重在技能训练,就是学会生活本领。所以这里的“学”实际上是学做人、作学问的复合义。瞧,这就是夫子制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就叫它“学问目标”吧。那么怎么达标呢?回答是:“时习之”。“时”这个字我们平时给大家解释得也太单薄了些。一般解释为“按时”等,其实这个“时”指的是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的全部生命段,是人一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是做学问的高效率的时间保证啊。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时时刻刻、自始至终”之类倒还贴切些。而“习”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学习”这个词的意思。他的本意是鸟儿在空中反复盘旋飞翔。当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越翔越高,我们平时只要把它当“复习”或“练习”一义理解也稍嫌片面,实在难以揭示学习的内部规律。这个“习”一词而多义,包括“见习、实习、练习、复习”等学习的全过程,反映从无知到有知,由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规律。今天“学习”一词的来源恐怕正在这里。但是,大家都明白,学习是一件苦差,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这就需要深入理解这个“悦”字了。你看:“悦”从“心”从“兑”,是个形声字,说明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学习虽苦,如果真的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那么从学习中获得的趣味是一种精神深层的喜悦。这种大欢喜心,不同于生活中其它平常快意,所以这里用“悦”而不用“乐”。举个例子来说:有一道几何题,你苦苦证明了一个晚自习,总不得解。但你没有放弃,终于在最后一分钟证得了结果,那一刻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还是苦吗?不是,你会说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这是没有经历学习之苦的人所不能体会的无尚喜悦,它和我们渴了喝一杯矿泉水,馋了吃一颗泡泡糖所产生的快感根本不同。再如:我們在倾听了一个见义勇为或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之后,往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难道我们是内心悲恸吗?不是。我们是被英雄的伟大人格所震撼,我们的灵魂深处突然省悟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精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愉悦啊!瞧这个“悦”能用一般的“乐”代替吗?现在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一句的含金量该有多大!我们当前大讲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理念,我看在夫子这一句话中囊括无遗!所以我们说这是儒学素质教育的大纲不过分吧?同时借鉴孔子的这些关于学习的内容、方法、态度、目的等来推进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再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说的是“乐”而不是“悦”了。“乐”是情感不是志趣。是感情共鸣所撞出的火花。跟谁感情共鸣了?跟同学、跟老师。“朋”就是一帮人,一个团体,包括老师和同学整个教学团体。朋是朋,友是友,志同道合为“朋”,心意相通为“友”。大家都为做学问走到一起来了,不管天南海北,有老师和同学形成了一个学习团体,这就是朋的含义。而“友”才是我们今天说的“朋友”一词。朋友可以是同学或老师,但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不一定是朋友,所以这里用“朋”不用“友”。比如说虽然大家都是同学,我和你感情上合得来,就和你交朋友,合不来呢,就“同学”好了。当时是春秋时代,有许多诸侯国,来孔门求学的齐鲁燕赵、宋卫楚蔡,远远近近,不一而足,盛况空前,实在是天下最大乐事。设若月下赏花,只是一人之乐;棋友对弈,不过二人之乐,佳节团聚,仅为一家之乐……那如天南地北,张王李赵同窗读书之乐更盛呢?夫子这一句讲的是什么目标呢?他的意思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体的共同业绩,所以需要结朋纳友,互勉共进。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家团结协作,兄弟般友爱,共同成长,这岂不是人间最快乐的事?你看:现在我们讲全民教育、讲和谐、讲协作、讲团队精神,这些也都不包含在此句之中了?所以,我们就把这一句看作夫子的“协作目标”吧。就像我们今天有缘走到一起来学习,很了不起,大家要珍惜这个机缘啊!因此我们要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要尽力搞好团结协作,与同学建立兄弟般的友爱关系,和老师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善关系。为了学习和做人我们要互帮共勉,共同发展。
最后看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也是夫子的第三个目标了,是什么目标?人才目标!儒家的育人标准是什么呢?夫子曾经把人按德才的高下划了五个档:一是庸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般人平常人。二是士人,就是有一定才学的人。三是君子,就是德才俱佳者,好比我们现在说品学兼优的人。四是贤人,这个要求就更高些,不但德才兼备,还能担当重任,属栋梁之才。第五是圣人,这是理想中最完美的人。所以儒家的教育按人才标准也分层,高层教育是圣贤教育;中层教育是君子教育;基层教育是士和庸人的教育。儒家讲中庸。因为君子居中,所以在定标时把君子就定为基本的人才标准。那么怎样的人才够上君子的资格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重德不重名,重行不重言,就是不看他有多大名望,要看他有何实德;不看他说什么,要看他怎么做。用孔子的弟子子贡的话说就是“贫而不谄,富而不骄”;用夫子的话说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用后世人的总结就是“安贫乐道”、“达则兼治天下,穷则自善其身”;总的来说就是德才兼备。‘人不知指的就是不追求虚名。没有名声不要紧,人不理解也不要紧,要紧的是看有没有真才实学,名实相副。“不愠”就是不怨天尤人,不发牢骚。不抱怨世事对我不公平,不叹息别人对我不理解。这就是把自己培养成君子的根本态度和方法。这种修学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借鉴价值,我们不是常说理解万岁吗?不也常说宽容是一种美德吗?处世为人,始终保持宽容中和的心态,是把我们砺炼成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第一要不得的是名利心,第二要不得的是嫉妒心。名利心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嫉妒心会使我们人格下降。那么“人不知而不愠”这种道德境界我们能达到吗?我们说:能。只要我们不图虚名薄利,注重实德实业,只要我们宽容大度,体贴和理解别人,我们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德综合素质。我们即使不能超凡入圣,起码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省级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040]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土门岘镇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