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窑瓷器装饰与造型的演变
2018-01-02李娜
李娜
摘 要:寿州窑是唐代七大名窑之一,以其独具一格的黄釉瓷器在当时陶瓷生产“南青北白”的总体走势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唐代陶瓷釉色增添一抹新意。本文主要是从寿州窑瓷器的釉色、装饰纹样、造型的演变情况来解读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寿州窑;黄釉;造型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66-02
提及寿州窑,我们一般会想到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寿州瓷黄,茶色紫”的描述。对于寿州窑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比较被大家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技术的输入。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们大量南迁;一些顺着淮河而下的人们在物产丰富的上窑镇定居下来。这些南迁的侨民带来了一些包括陶瓷工艺在内的北方技术,加之上窑镇拥有瓷土原料、燃料、釉料、漕运等条件,这里的窑火开始燃起,并逐渐形成了寿州窑系。因此,早期的寿州窑产品带有浓厚的北方造型的特点。寿州窑作为唐代七大名窑之一,根据考古出土的资料可以判断,其可能始烧于南北朝时期,隋代是发展期,唐代中期是鼎盛期,唐代晚期则走向没落;而根据近年来出土的新的实物资料,认定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寿州窑仍然在生产瓷器。寿州窑从兴盛到没落的过程,也是它所生产的瓷器逐步演变的过程。
一、釉色:从青到黄
“按时代特点的推断……黄釉瓷晚于青釉瓷。”①寿州窑早期的瓷器一般都为青釉瓷器,图1这件青釉四系细颈盘口瓶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寿州窑产品。施釉至腹下,釉色青中微泛黄,有蜡泪痕,釉面比较薄,并且有细小的开片,这种青中泛黄的釉色在南北朝至隋代时期比较多见。图2是一件隋代的青釉堆雕压印纹四系罐,施釉至腹部,有流釉形成的蜡泪痕,这种釉色更偏向于青色;器物装饰简洁,由两道横弦纹和四道纵弦纹构成,弦纹均被短小的斜线压印纹断开,远远望去好像几条编织的麻绳套在上面,很有特色。这两件都是早期寿州窑的产品,同属于青瓷系。寿州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黄釉是在唐代中期,由之前的还原焰改成氧化焰来烧制。图3这件黄釉注子是黄釉瓷器中的翘楚。釉层很厚,表面有一种玻璃质的光感,釉色饱满,这时也从过去施釉不达底部的传统,改为通体施釉。此时寿州窑还烧出了窑变的茶叶末釉、绛红釉,后期还出现黑釉,由此可以看出寿州窑瓷器是从青釉慢慢过渡到黄釉,从单一的釉色演变为丰富多姿的窑变釉。这种演变可能与唐代的审美变化、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有一定的关系。
二、从繁到简
从目前已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寿州窑自南北朝至隋代,它的装饰纹样多装饰在瓶、罐类器物的肩腹部,多以圈式结构围绕器物一周,并在花纹上下方刻以弦纹,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颇具典雅的韵味。装饰纹样主要有凹弦纹、凸弦纹、篦划纹,另外还有戳印和堆塑等装饰方法。隋代的纹样(如图4)排列的非常有秩序,繁而不乱。唐代的纹样(如图5)在瓷枕上发现的最多,且以单个的对称图案为主,简洁大方,由鸡首壶演变而来的注子上已经很少进行装饰。剪纸贴花和剪纸漏花是唐代寿州窑装饰的一大特色,剪紙贴花是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釉上,入窑烧制,会在釉上形成凹陷或釉色加深的图案。剪纸漏花是在施过化妆土的瓷胎上贴上图案,后施釉,揭去图案入窑烧会留下较深的图案凹槽。这两种装饰方法的大量运用,提高了装饰的效率。其主要图案有松叶纹、菊花文、团花纹、蝴蝶纹、葡萄纹、鹿纹。
隋代的装饰普遍运用弦纹,就像隔离带把器物划分的层次分明(如图6、7、8),又因其多用划花和堆塑的方法,所以其装饰内容可以精巧细致。除此之外,寿州窑还有一项特殊的装饰技巧就是绞胎瓷器的而生产。寿州窑瓷器发展到盛唐时期,装饰就开始变的相对简单,有些器物甚至直接不进行装饰,这可能与唐朝时期寿州窑变成一个地域性的大窑口,市场需求量变大,减少装饰可以扩大生产有一定的关系。就寿州窑整体装饰纹样的发展趋势来看,它是从繁缛向简约的逐渐过渡。
三、从巧到“拙”
造型能体现一件瓷器作品的工艺技巧。动人的造型有时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装饰,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寿州窑早期的陶瓷作品受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较深,多模拟动物的形象,如龙首壶、鸡首罐和各种动物肖形枕等,这些瓷器造型优美,构成非常巧妙。隋代的青釉双龙柄堆塑动物纹连体瓶(图9),是目前隋代寿州窑发现的唯一一件龙柄连体瓶;另一件隋代的标志性产品是龙柄鸡首壶(如图10),这两件都是寿州窑早期的作品,其造型修长俊朗,堆塑的动物形象生动纤巧。唐代寿州窑的造型发生变化,鸡首壶演变称为唐代的注子(如图11),造型开始走向浑圆朴拙,没有华丽的装饰,更偏向与简洁大方,整体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艺术效果。
寿州窑从早期的精巧到唐朝时期的浑圆朴拙,其造型转变可能与当时寿州窑的主要生产方向朝实用、民用的方向发展有关。器物的造型圆润使其实用性增强,也符合当时唐朝以丰硕为美的审美特征。
寿州窑从青到黄、从繁到简、从巧到“拙”的过渡,体现了人们生活背景的不断变化,在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同一个窑口的产品特色也会大有不同。所以我们在寿州窑装饰演变的过程中,可以一窥历史的演变在工艺发展上的表现。总体来说寿州窑的瓷器无论在装饰上还是在造型上演变的过程并不是十分具有跳跃性,而是以一种很温和的演变方式在进行,这样产生的原因与其面对的主要销售对象有很大的关系,寿州窑是民窑,其面对的主题是平民,而平民艺术更注重的是其实用性,因此寿州窑在演变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创新,更多的是一种迎合大众实用性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本文查阅了很多关于寿州窑的资料,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尚未能确定寿州窑起源于何时,只能凭借它初期瓷器的造型推测可能是北方的瓷器造型的影响,再根据当时南北朝时期郡县侨置的社会大背景加以佐证。寿州地处南北方的交接处,发掘的窑址既有北方风格的馒头窑,又有南方风格的龙窑。由此可以看出,寿州窑拥有兼容南北陶瓷烧造的特点,那这种地理环境和这种南北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对寿州窑独具一格的黄釉的产生是否有一定的影响这还需要后续更深入的探析。
指导老师:欧阳世彬
注释:
①胡悦谦.谈寿州瓷窑[J].考古,1988(08).
参考文献:
[1]淮南市博物馆.寿州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胡悦谦.论寿州瓷窑[J].文物,1988(08).
[3]杨河.唐代寿州窑民用瓷器设计艺术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