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2018-01-02冯雪飞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材数学课堂教学

冯雪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40-01

随着我国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部对小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已在各中学开始贯彻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寻新的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不断地探讨在新课标的框架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下面是我探索后的零星想法,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新教材的"新"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斯塔尔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 从儿童的角度去看数学、学数学,这一点新教材体现特别充分。首先课时编写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了游戏的形式,教材的"儿童化",体现了儿童的需要,把儿童当作了学习的主人。

以往教材过分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数学活动化。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以往教材的不同,是以活动单元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1.问题的提出

透过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可归纳出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时"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时"重知识,轻能力",教学任务上 "重积累,轻理解";教学范围上"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手段上"重贯彻,轻探索"。

针对以上教学病因,那么如何诊治呢?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了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一个人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论有三条最基本原理:(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整体原理。由这三条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反馈来调整知识点的教学深度,来控制整体教学的进度。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本人总结了一个教学流程循环图,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但绝不等同单纯的问题解决教学)。布置问题——帮助分析——指出途径——肯定解法——过渡下一个讨论。问师:生:想办法;示惑;再想解法。整理解答过程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

2.各环节的注意点

2.1 问题的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能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就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2 方法的启迪。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在学生的思路出现受阻时,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解题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題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措,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老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去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他的思维受阻点,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

2.3 过渡的节奏。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我们记为"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

2.4 资源的挖掘。教学过程,正是由于在教材和老师的参与之下,才使得现代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那种完全追求重演数学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没有师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完全强调个性、自我,必然灭杀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我们强调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强调展示探索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良好的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因为课堂教学必须以思想方法为主线。探索、猜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喷发出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火花。

3.我的思考

学生的欲望因素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学习者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他们渴望获取新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即求知欲);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老师)的承认(即归属欲);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即表现欲)。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来"固定"或"类属"榜样(即同化过程--也就是让他们自觉地合并同类项)。教师的驾驭能力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将为新的教学改革而不断地探索。

猜你喜欢

教材数学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