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誓做学生的转“情”器

2018-01-02张晶晶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初中学生

张晶晶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面对初中生课堂出现的师生矛盾,分析背后成因之一为初中生阶段心理、生理特点,同时给出教师帮助学生转变情绪感情、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态度;学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37-01

我们的初中课堂上,偶尔会发生一些师生冲突,如:教师劝导学生,学生不听,导致师生对骂;学生上课私自走出教室;学生课堂动手打架;学生回答不出问题,趴桌流泪或站立不语……我们老师在办公室里,聊起这些话题,都会讨论"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我也曾经遇到过,除了对学生的失望和遗憾,还有心里的疑问,这都是学生的错吗?或许有,但是更多是思考,我们教师是不是该做些什么?

1.初中生心理、生理现状分析

其实,我们作为初中教师都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在12-16岁年龄阶段上,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这一时期称为"少年期"。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和矛盾十分突出。做过班主任的我清楚,这一时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期和危险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天不怕、地不怕,总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总要摆脱家长和老师们的束缚,特别是家长。与此同时,愿意与年龄相近的同学们"打成一片",对"朋友般"老师放下戒备。随着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心理却又羞涩与不安,和父母、不和拍的老师有了秘密。心理上容易冲动、兴奋、神经敏感,个别学生有早恋势头……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或学校各项活动中,也不少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自认为教过多年书,带过许多届学生,却有时也会忽略了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

2.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2.1 课堂上"明"转学生态度与心情。我们教师与学生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该有一走进教室就可以感知班级整体学生态度与氛围的能力,学习氛围是积极向上的,还是要"昏昏入睡",是由于上课科目是副科,个别学生不重视所出现补其它课作业、玩手机、传纸条、睡觉等违纪行为的,我们教师就要明确我们上课的态度,用明确的语言转变学生对本节课的态度,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如果教师的态度不够明确,就会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该老师提出的要求大大折扣,对此学科不重视。

在转变学生的态度与心情上,除了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的同时,多使用表情、动作和语调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哪些错误。如,有靠墙或靠窗的学生喜欢侧坐的,我会使用"打圈、还原"的手势,代替教师常用的"怒式"语言给予学生警告与纠正。

2.2 课堂下"暗"疏学生情感和情绪。学生态度与情绪的转变当然不能仅靠课堂上教师的几句话、几个表情或几个动作,还要在课下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疏导。无论是不是班主任,课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都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在课下,找时间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违纪的缘由,才是解决学生学习与情感问题的关键。如有学生不愿意将原由告诉给老师,也不必勉强,适当的语言安慰和鼓励,也会拉近我们师生的距离。常此以往,学生总会视你为友。

2.3 交往中"勤"树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里,都没有象在青少年期这样如此关心价值观问题"。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培养中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公德、强烈的成功意识和奉献精神、明确的拼搏进取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期,着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做到从实际出发,勤宣讲,树典型,立规范,常引领,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实际中见成效。

2.4 工作间,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粘贴棒"。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其实我们老师不仅"授人知识",更是家长与学生之间桥梁,我们老师的做法与想法,可以使学生与家长在此"少年期",更加亲密。现在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不再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传话筒,手机、QQ聊天、微信等都可以加强我们师生、学生与家长、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了解、联系。多与家长沟通,能使我们老师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一个家庭,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与生活。特别是面对问题学生、学生问题状况时,家长与老师可以给予双向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以我们的教育经验关心、关爱学生。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放下身段、架子,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思想,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商量,总结问题结论,多开展课内外活动,使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学习活跃,心理上真正接受"为师为友"。生活中,努力做学生秘密的倾听者、心理的开导人、思想的领路人,用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吸引、鼓舞学生,做学生感情的转化器,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 聂衍刚,郑雪.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J].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4).

[2] 邢强12岁~14岁初中生的人際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品德与心理.2009(1).

[3] 杨丽娜.中学生的性心理分析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2015(2).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初中学生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体育技能评价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初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浅析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驻藏官兵睡眠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