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阅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2018-01-02卢奕婷
卢奕婷
内容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为突破传统小学语文阅读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挖掘学生阅读潜质,有必要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学习 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不仅是学生知识接受的过程,也是学生处理相关信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解读与传递,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思想熏陶、审美感受的双向互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策略地使用探究式学习,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理论综述
“探究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并倡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探究学习为各国教育界、理论界所重视。现阶段国内学界关于“探究学习”的概念还存在诸多分歧,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核心点:教师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或指导;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通过知识的获得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的过程是以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式学习,不局限于学校、教师、教材,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学习能力。
按照以上理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第一,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合格的引导者和指导者;第二,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去解决问题,甚至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第四,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要重视、尊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自我体验、感受;第五,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归纳和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六,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直接间接经验,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总结。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起点,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重点
1.善于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谐又尊重个性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自由、自主、无拘无束地提问机会,这是探究性学习对于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全班同学有序地对所讲内容进行自由提问,然后从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答。这时候教师要善于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其他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知识储备、思维水平,让以后的教学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有的放矢。
2.善于创设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确定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文本阅读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本的不同阶段,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在初读阶段,学生对阅读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感受,这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教给了你什么样的道理?在哪些地方受到启发,还有那些疑惑?复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细节、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语言的风格等方面,并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熟读阶段,教师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的所思、所感、所得进行有意识的反省和交流。
3.善于引導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文本细读也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文本中的细节性问题,要求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回答。也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设计一些与文本相关的细节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能打动你?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哪句话、哪个词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等等。让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4.善于运用文本中的图画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东西更加感兴趣和敏感。而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大多图文并茂,在探究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插图,首先给学生一个直观明确的印象,引发他们追根溯源的探究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让“死的图画”变得生动想象、有血有肉,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把形象的东西抽象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的能力。
(二)探究质疑,合作讨论
探究学习不是要学生“闭门造车”,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既体现在要突破课内、课外的局限,校内、校外的局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局限,还要突破师生之间的局限,学生个体之间的局限,在相互交流中既能够尊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和主张,又能在合作中深入地探究质疑,从而更好地推进问题解决的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现在学术界提出了在学生中组建“知识构建共同体”的主张,“知识构建共同体”即: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不断的探寻研究,从而形成共同思想的学生团体。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同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个问题、某一篇文章、某一个观点组建这种知识构建共同体。教师首先预设问题,让每位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独自探究,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小组同学对每位同学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在一起碰撞,从而对问题的理解得到深入和升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成员之间的平等性,尊重每位成员的意见和劳动成果。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实施,并不意味着给学生“放羊”,仍然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心智发展并不成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教师完全放手,会让小学生在阅读探究过程中盲目、低效、多走弯路。因此,教师既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模式,也不能矫枉过正。学生需要探究式学习,教师需要探究式教学。只有师生以一种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出探究学习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探究性阅读
探究学习是一种自主、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不应给学生设置过多的限制的条件,而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提出问题之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1.利用好课外资源
学生在阅读中的许多问题,仅凭教材、仅凭课堂,很难做出圆满的解答。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到课外,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一切能够找到、利用的资源,去查阅资料、去探究分析,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社会调研等方式搜集第一手资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规律和认知特点,给学生列出一些规定数目或者划出一个合理的阅读范围,对一些经典书目、文章,要求学生精读、细读,而且,要对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归纳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意见的方法进行指导。
2.善于构建完善的探究学习网络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非朝夕之功,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单纯依靠教师和学校的一己之力很难达到目的,因此,要把这项工程做好,需要教师调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探究学习网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的氛围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协调,让父母既能帮助孩子选择一些符合他们年龄与兴趣的图书,又能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教师也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在教室中规划图书角,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四)善于运用恰当的激励评价机制
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阅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探究的方法、材料、步骤有自由支配的权利,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而形成的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情感、情绪的跌荡起伏。学生的情绪、情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是正向的情绪、情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深入探究,进而解决问题的动力;如果是负面的情绪、情感,则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恰当的激励评价机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对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看法也不能粗暴地纠正,而应该恰当地加以引导,对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意见,要不啬表扬,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自尊、自信和乐趣。当然,教师也不应对所有观点都听之任之,毕竟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而应该坚持正确的导向加以恰当的引导。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额资源。之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主动地适应角色的转变,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教学策略,在知识上既要掌握相關地教育理论,还要熟悉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萍.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29(02):70-71
[2]许利华.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210.
[3]曹艳华,左振梅.关于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路[J].新课程(小学),2015,(02):121.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番禺石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