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探索
2018-01-02黄棉
黄棉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校校企”的含义及“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国内外建设情况,总结了“校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的基本办学思路和初步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认为,其成效体现在:初步形成了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引进和利用台湾院校部分优秀教育资源,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了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成功实施顶岗实训;锻炼和培育了华天的师资队伍,促进了华天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真正实现了“五个合一”;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纠正的问题。
【关键词】 工学结合;校校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成效;问题
一、引言
“校校企”的定义:“校”指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校”指台湾职业院校,“企”指企业。“校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仍是“校企合作”。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从事高职教育实践经验的中科院贺贤士院士也指出,“培养技能是一个经验积累问题,技能是在实践中养成的,不是通过学校培养能得到的,需要在学校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在实践当中摸索经验而获得的”。所以要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只能是走“校企合作”的模式。华天学院地处福建,面对台湾,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吸收台湾高职办学理念和先进教学经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台湾在福建地区的企业也非常多,这种客观情况对我们如何实现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实际我们在福建省首次提出了“校校企”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仍是“校企合作”。但是,推行校企合作的四三五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是足够的与之相配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二、该模式国内外建设情况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并且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是本课题组经过市场调研和网上查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不是非常理想,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企业从经济效益考虑缺乏合作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校企合作处于简单的“认知实训、生产认知”,即使是按照我们所要求的顶岗实训,企业在提供的岗位方面,也很少能和专业方向相符,或者说所提供的岗位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同时我们希望企业能适时的派遣企业技术专业人才来学校授课,但是也存在时间不是很统一,或者是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的問题。从而导致了合作程度不高,只是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严重制约着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必备的条件,其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当前制约许多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仍是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创新、就业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办学条件问题。特别是我们这种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校内实训室和实训仪器设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以实训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过分依赖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
三、“校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华天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均由本院和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厦门睿恩五金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制定并进行实践。目前各专业也都按计划正常进行之中。通过实践整合三方的优势,逐步总结出“校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的基本办学思路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四三五一”人才培养模式。
“四三五一”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校校企”订单式培养项目中试点实施,进行了两岸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师相互融通,探寻了校内教学和企业现场教学的交替过程,初显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作为紧密型校校企合作单位,世昌五金和达运精密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开始与学院共建“五位一体”的校外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加之校内9个实训中心的建立,初显五项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实训中心的雏形。
四、实践过程初步取得的成效
1、初步形成了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
华天学院的该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华天学院、台湾院校及台企三方各自的职责越发明确,三方都积极为此项目的良好运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个“校校企”三方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必将为三方进一步的深化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华天学院进一步拓宽与台湾院校和台企合作道路奠定了更好的基础,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等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
2、引进和利用台湾院校部分优秀教育资源,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华天学院的该项目取得的另一个阶段性成果是,经过三方共同研究和商讨,共同制定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方案。方案中吸收了部分台湾高职教育理念、参考和吸纳了部分台湾院校的课程,共同制定了校内岗前培训计划,共同开发了部分岗前培训教程,并由三方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
3、建立了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成功实施顶岗实训
通过实施闽台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学院在原有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校内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使其完全可以基本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在校内实训的需要,可以满足台企顶岗实训的岗前培训需求;通过实施”校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学院与相关台企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学院重要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本院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几个专业的学生,已成功进入台企进行顶岗实训,运行状况良好。endprint
4、锻炼和培育了华天的师资队伍
通过实施“校校企”联合办学项目,锻炼和培育了华天学院自己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聘请了台湾院校的教师来给学生授课。台湾的师资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很强的职业动手能力,同时拥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本院利用台湾师资来华天授课之际,选派相关中青年专业教师下到企业与学生三同(同吃、同住、同顶岗),其职业核心技能迅速提高。在台湾高水平双师教师、企业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的带领帮助下,共同教学、共同顶岗、共同实践,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受到台湾高职教师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这些教师在台企还要承担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
5、“校校企”联合办学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华天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试点为龙头,以点带面,不断扩大参与”校校企”联合办学项目的专业范围,提升华天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目前采用“四三五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们机械制造专业群实施。其他专业也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推进践行“四三五一”模式。
6、“校校企”联合办学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五个合一”
“校校企”联合办学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学生与学徒的合一、车间与教室的合一、师傅与教师的合一、作业与作品的合一、理论与实践的合一”,共建成果显著。
一方面学生在实训阶段,参与了企业实际生产,对加工工艺编制有了更深的了解,机床动手实操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有效合作。在一些产品的工艺编制、产品精度提高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有效的提高机床利用率,节约成本。
7、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式教育,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台企承诺,当学生顶岗实训结束时,将为实训合格的学生颁发“就业承诺书”。待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学生本人的意愿,持“就业承诺书”优先在该企业就业;如果学生不愿意在该企业就业,也可以持“就业承诺书”到其他台企或大陆企业就业。
五、“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实施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1、“校校企”尚未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没有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
具体的问题是:学校是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理实三交替”,每次交替的内容不同,而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他们考虑的是效率和利润及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就是學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运行目标的矛盾,两家各自从自身规律出发,两者没有有机结合。我们设计的三交替的三实践内容是按照教育要求,每次实践均有不同的内容,第一次是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第二次是生产实习,模拟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企业工作,第三次是结合所学知识,从事现场的技术技能工作,但实践起来很难,别说三次实践的内容不同,即使做到专业对口都很难,每次都是操作工,也是单纯的工厂劳动力。
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很难,笔者认为不单是我们学院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一般院校的工科专业到企业顶岗时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因为企业到目前为止,他们没有像学校那样有培养我们学生的义务。要想解决企业生产与高职教育的密切结合,校方也只能在某些方面与企业协商,而不能根本解决专业对口等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重视。面对这样的实际,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也要制定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2、实训条件急需改善
(1)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还有欠缺。华天学院定位是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但在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一些专业实验室设备存在着数量较少、型号陈旧、精度较低、与社会脱节等现象。有些专业甚至都没有专业实验室。
(2)专业软件较少或过于陈旧。在机械设计、数控技术等工科专业方面,模拟仿真软件配置的还比较少,有的即使有也是版本较低。与企业真实的版本相差较远。
(3)实验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整体实践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从事专职实践教学的高级实验人员较少,中级职称也不多。大多数是处于初级职称的实训人员。各二级院常年参与实践教学的高级人才也较少,基本是初级实训人员。这样造成了在实践教学管理及运行中会出现较多问题,解决不了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较难较大问题。
(4)实践教学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不高。目前,专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各二级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管理阶段。人员本身管理能力和水平还很低,对实践教学要求的目标管理、工作流程、质量监管、教学要求、安全措施等等不是很清楚。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由于许多是年轻教师缺乏经验,在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特别突出的表现在对设备操作不熟练、对实际生产工艺流程了解较少,缺乏大胆创新接地气的实验或实训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天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探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
[2] 吴健.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1.
[3] 陈为,范骏,夏先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作者简介】
黄 棉(1982.11-)女,汉族,福建厦门人,硕士,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