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经典文化,感悟诗意人生

2018-01-02陈艳君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陈艳君

摘 要: 《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一片赞誉,为满屏都是“真人秀”风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带来了清新之风,在经典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研究对象,从精神内核、节目形态和人物影像三方面探析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元素,以期对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有所启示。

关键词: 经典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 成功元素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后推出的又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和文化的竞赛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先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两季的《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获得了一片赞扬之声,为满屏都是“真人秀”风潮的中国电视节目内容带来了清新之风。在超强口碑的支撑下,《中国诗词大会》从第一季时的周播改为第二季时的日播,且是春节黄金周的晚八点档,以期让更多的观众收看到节目。“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1],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节目的成功。

一、精神内核:站在时代的高度涵养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至今仍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精神动力。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有的形式与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它歌颂了中华民族对祖国家园的无限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中国诗词大会》秉承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理念,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与书写,重拾诗词文化的魅力,让观众站在时代的高度涵养心灵。具体而言,《中国诗词大会》在这方面的特点有二:

其一,既能深挖精神内涵,又能使观众乐于接受,这成为《中国诗词大会》赢得观众收视热情的关键。为了避免出现前期的积累或准备不足,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开掘不够深刻,节目的表现手段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单一层面等缺憾,《中华诗词大会》节目组邀请了古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组建了全部节目所需的诗词题库。从诗词内容的选择看,“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让观众在既熟悉又陌生的题目中仿佛与古人作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对话,领悟到了古诗词深远而优美的意境,见证了中华诗词文化的力量、魅力、温度和精髓。从诗词题面的选择看,节目组放弃走高冷、古癖、艰涩的“偏怪路线”决出选手的胜负,而是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并重的甄选方式,通过品读经典,升华内心。一切的背诵、记忆只是表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阶段,只有真正理解文字、词语、诗句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才是节目组追求的目标。

其二,《中国诗词大会》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文化与当下现实的关联,努力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情趣和知识结构相吻合,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文化效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和生存智慧。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通过阅读古诗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从思想灵魂和种族归属层面解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去何从”等问题,同时也能提升个体层面的文化涵养、审美情趣、认知能力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兼具普及性、观赏性、参与性、获益性等多重特色,观众喜欢看、听得懂、够得着、迈得进,从而得以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增长知识,受益匪浅。

《中国诗词大会》的录制与播出,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以如此高的规格推出的这档诗词节目,体现了央视对中华诗词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普及中华诗词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之所以获得成功,与节目组准确把握时代需求,合理融入时代元素的敏锐嗅觉和创新做法密不可分。《中国诗词大会》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醒大家认知、掌握诗词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解读、传播并指导今天的人们正确使用古诗词,将千百年来吟咏的诗词文化激活,使之再度流动起来,寻找心靈的归乡之旅。因此,《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推出恰逢其时,契合了时下的需求,与时代发展同步,如此方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和认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

二、节目形态: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一直以来,着眼于价值引领和文化积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如何做到“有益”并且兼具“有趣”,始终是中国电视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与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中央电视台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在这些方面做出过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一基础上又进行了审慎而大胆的节目形态创新,运用高超的智慧和技巧及特有的中国气派,使主题与形式呈现出有机的融合,让“寓教于乐“这一基本手法得以较充分实现。

《中国诗词大会》展现的是“诗词”和“大会”两方面内容,采用无固定、有悬念的诗歌知识作为内容,通过“考试、竞赛”的模式展现其过程,其中又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组创造性地采用“以一敌百”和“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每场比赛以五名挑战者分别对抗百人选手团的模式进行。“百人选手团”由来自海内外的100名诗词达人组成,挑战者与百人团选手同时答题,每道题答题时间限定为十秒,以百人选手团中答错的人数即“击败率”为本题积分。每位上台的挑战者最多可回答十道题,其间若出现失误,便停止答题,挑战者分数累计最高者将与台下本场答题最多最快者进行“飞花令”的较量。“‘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4]。晋升为攻擂者,取得与擂主两两对决的争霸机会,在攻擂的过程中谁先取得五分,便成为本期最终的擂主。每场比赛结束时,现场统计百人团中答对最多且用时最快的前五名选手,将成为下一场比赛的挑战者。endprint

由此可见,《中国诗词大会》一改以往一对一、点对点的单线比赛形式,演变成一对多、点对面的多维度竞赛模式,增加了冲突感与不可预知性,使得节目更吸引人。尤其是赛季总冠军的产生,在第一季“爆冷”和“绝杀”的情况出现后,第二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将赛制修改成积分制。比赛一共十场,前九场都是常规赛,最后一场即第十场则是让前九场比赛成绩最优异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战者集中起来同场较量,然后决出整个赛季的冠亚军。果不其然,第二季中的武亦姝早先被百人团突围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难有机会再次登台答题,新的赛制成就了节目的同时也成就了武亦姝。正是这种赛制的不断创新,成为《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进行的各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首先,从出题方式上对古诗词加以“现代化”改造,以便使其更加“接地气”。例如: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诗人会出现在武则天的“朋友圈”中?再如: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与快递员的辛苦生活有关?还有:“掷果盈车”的典故描述的是哪位“帅哥”?这些与诗词会心、与古人会意的题目出得极为巧妙,让人通俗易懂,趣味丛生。其次,节目组邀请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郦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副教授、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等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他们在对诗词的解析中,或有机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或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或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从而引导观众真正感悟中华诗词的精髓。再次,节目组对比赛的录制演播大厅进行了360度全方位的意境营造,百人团按照扇面形状依次坐开,颇具中国气派,再结合舞美、灯光、动画、音乐等众多时下流行的视听技术手段,让古诗词在演播室中“具象地灵动起来,场面十分震撼”。

严谨、务实的学术内容与轻松、活泼的节目形态相映成趣,成为《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众多观众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主持人董卿曾问七岁的挑战者李尚荣为什么从最初喜欢李白后又更喜欢杜甫时,李尚荣说:“因为他(李白)太调皮,而且又愛喝酒。”瞬间逗乐了荧屏内外的观众。再如,农林工作者王天博和他的女友王泽南便是因为诗词而走到一起,二人经常互赠诗作,这次更是共同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季中备受瞩目的一对情侣。

可见,《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形态煞是生动,它“以文化为核、以综艺为壳,巧妙地植入有赛制、有人物、有情节、有互动、有共鸣、有乐趣的综艺娱乐、真人秀、益智游戏等表现手段,注重节奏的起承转合,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为长期处于表达困境的电视文化节目找到了新的样态和坐标,使以往费解深奥、曲高和寡,与普通大众有一定距离感的‘传统文化具有了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平易性、生动性和亲民化的表达”[5]。

三、人物影像:与展现诗词相得益彰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胜负永远不是最重要的,用诗意的语言抒发感情、描绘生活、纪录人生,才是这档节目的亮点。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人物影像元素的构设方面颇见用心。

首先,主持人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为节目的成功增色不少。在大多观众的印象中,董卿是一位专业的晚会或综艺节目主持人,大方得体,气质高雅,穿着成熟又不失风尚。在节目中,董卿穿针引线、承上启下、见缝插针、见招拆招和各种奇思妙想,把原本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比赛,变得笑声不断、雅俗共赏。她常常以自己的现场反应和随机应变缓解气氛,推动赛程,以吸引和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比如,当四川“无臂学子”彭超出现在擂台上时,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考出603分的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她说:“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再如,一次在说到《游子吟》是孟郊年长后一次看到母亲的背影有感而发写下的时候,董卿在现场便动情了,眼里泛起了泪光。她说:“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他们从来不会计较这份爱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但是,反过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人性,需要道德的修养,而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秉承精神,孝道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可以说,通过主持,董卿展现出了知性和博学的一面,是这次《中国诗词大会》赛程中各环节的结合点和画龙点睛的出彩点,为节目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突出106位参赛选手,以其出色表现和动人故事吸引观众。两季的《中国诗词大会》培养和涌现出一批人气选手,他们的出彩表现成为节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比如,16岁的国学小才女李子琳,沉稳大方,机智聪慧,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她是第一季节目中蝉联擂主次数最多的选手,更是用一组带“花”字的七言绝句,震惊全场,连点评嘉宾王立群教授都称赞其“厉害,厉害”。再如,同样是16岁参赛的上海高中生武亦姝,她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在“飞花令”环节一战成名,之后越战越勇,最终斩获第二季的总冠军。来自河北邢台市乡下的40岁农民白茹云,一生坎坷,唯有诗词是她人生的慰藉。她的出现,诠释了真正的诗意。此外,北大工科女博士陈更、能背诵一万首诗的“牛人”李四维、人民警察王纪波、用歌声诠释诗词的人民教师夏昆、知识渊博的彭敏和65岁只读过四年书的农民大爷王海军等众多选手,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两季106人的百人团是节目组通过海选、笔试、面试等众多环节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唯一的共同点是对诗词的爱好。他们的出色表现,无疑提高了观众对诗词及对节目的兴趣与关注度。

再次,《中国诗词大会》强化嘉宾讲解,以揭示诗词背后的故事及文化。每一轮比赛结束,镜头都会转向郦波、康震、王立群和蒙曼等专家,他们常常面带微笑、认真从容地针对选手答题时涉及的诗词进行深入剖析和点评,让挑战者和广大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加深对诗词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蒙曼老师在讲解“劝君更尽一杯酒”时,结合诗词的背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为观众讲解诗句中为什么要用“尽”而不是“进”,尽快帮助观众和选手进入诗歌创作的意境中,从而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气象和别样的风采。如此,便实现了节目对诗词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完美普及,确保了节目的准确性和权威感。

《中国诗词大会》正是通过一个个“人”的活动才得到鲜活生动的展现。因此,将“人”作为节目表现的重点,通过现场与幕后的采访,展示“人”的精神风貌,讲述“人”的生活故事,凸显“人”的各种情感,成为人物影像构建的成功法宝。

参考文献:

[1]李贞.中国诗词大会缘何广受追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2-9.

[2][3]周思明.《中国诗词大会》:寻找传统文化基因[N].中国艺术报,2016-3-2.

[4]韩英楠.中国诗词大会为何这么火?[N].北京晨报,2017-2-9.

[5]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原创文化类节目:直面“苦旅”,再接再厉,探索创新[J].中国电视,2014(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大热:传统文化传承引关注
《中国诗词大会》我来了
泛娱乐化成灾,《中国诗词大会》以“诗意”注入清流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