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小学数学“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8-01-02高德楠
高德楠
摘 要:小学数学“生本化”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我们课改的着力点。我们力求实现“五个转变”和“三个重组”。五个转变即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共同探索”,由“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主体”,由“单纯说教”转变为“合作交流”,由“批评指责”转变为“激励表扬”,由“埋头苦学”转变为“自主乐学”。三个重组即学生学习、师生关系重组;学生学习、教学时间重组;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手段、方法、内容重组。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化;实践与研究
“生本化”课堂教学力求构建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堂情景,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的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近几年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一些策略和较为适宜的教学模式。
一、“生本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以教学目标为引导,注重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是引发师生思维共振的“磁石”,传统的教学观片面强调双基教学,注重传统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是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我们则强调一个“双向性教学目标体系”,一是强调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素质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根据“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把开放式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1)基础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整体提高,为学生进一步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3)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例如:分数的的意义的教学在目标定位上,基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写法;弹性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发展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明确分数在生活中运用的作用和必要性。
实践中我们则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組织教学,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基础性的目标,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必要性,同学们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发言积极了,在交流时,同学们不仅对分数的广泛应用和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探究出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这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2.贴近生活,整合教育资源。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托于教材,引进“活水”。在教学中我们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拥有实践活动的机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走出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教学的“大课堂”,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如:在教学分数意义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按照教材中的例题来组织教学,而是让学生分组准备了不同数量的橘子,让学生按照组内人数进行分配,有四人四个橘子的小组,有四人一个橘子的小组,也有四人三个橘子的小组,各小组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快进行了分配,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口述自己分得的数量,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例题改变成了学生感兴趣、又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例题,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真切感到生活中处处、时时有数学。
3.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生本理念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运动变化的,要求教师要把握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的角色,把问题的探索时空还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大胆摒弃了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演生看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尝试、实验、讨论、类比、归纳、验证等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校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把学生带到长方形的小操场上,让学生自由的沿着小操场的边缘走一圈,接着提问:“谁知道自己刚才走了多少米?”学生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没有回答,教师接着又问:“你能想办法弄清楚自己刚才究竞走了多少米吗?”于是先让学生独立考虑了一会儿,再分组由小组长组织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有的说:“用皮尺量”;有的说:“皮尺太短不方便,先用绳量,再用皮尺量绳长比较好”;还有的说:“因为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两条宽也相等,所以只要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后,把长和宽的长度相加,再乘以2就可以了”。就这样让学生亲身实践,从中寻求到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这时教师表扬道:“你们真棒,都找到了如何知道自己走了多少米的方法,那么,你们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量出小操场的长和宽,很快他们就计算出了小操场的周长,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了周长的含义,使学生知道自己刚才的计算,就是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求出小操场的周长的。这样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学生明确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后,教师再把学生带回教室里,让学生用米尺或皮尺量出黑板、门窗、课桌面、教材封面等各自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他们的周长。这样,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把学习当做一件作常愉快的事情去做。
4.写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用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学习经验。有的在日记中记录了在生活中用数学的过程;有的学生记录了发现数学问题或规律;还有的则在日记中记录了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如,五年级一位学生曾写道:“我发现了计算长方体灯笼四个面积的方法。做完作业后,我无意之间,拿着一张纸围在长方体的盒子上,展开一看,咦!怎么是一个长方形?这不说明这四个面是一个长方形吗?心里想着想着,于是,我拿来许多个长方体的盒子,用纸围绕一周,再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然后将其展开,哈!原来是一个长方形哦!我高兴的跳起来,如果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不就是灯笼用纸的面积吗?他不仅知道了测量柱体侧面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掌握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具备了创新意识。
二、构建了小学数学生本理念课堂教学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了“生本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情景→放手或参与探索→肯定结论→扩展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应用实践
具体做法是: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如讲故事,做游戏,看录像,做已经做过的数学题等,通过活动,巧设悬念,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急于找到问题答案的欲望。在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中得出结论,并予以验证,然后教师给予指导,强化结论的正确率,并扩展、提高。比如教学三年级《可能性》时,教师通过掷骰子的游戏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接着教师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得出结论;再次,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事件的发生一般有可能、不可能和不能三种情况,结合具体的事例对结论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巩固、扩展、提高。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做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或合作者,让学生各自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考虑问题,探索知识,不再是沿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实施效果上看,“生本化”数学课堂教学使我校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学习数学的方式得以改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创新意识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