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基层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思考

2018-01-02李新挪

祖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政绩决策领导

李新挪

科学发展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是贯穿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科学发展,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必须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实质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以高度的政治思维、完善的政治机制、系统的政治措施,引导和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实践。

科学发展视域下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广、环节多、难度大,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裹足不前,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确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政治理念

确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政治理念,认清党在新时期的历史定位,不断强化执政为民的为政宗旨,是科学发展的思想前提。基层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治理念,才能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理念包括:一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要做到得民心、顺民意、量民力、聚民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二是构建和谐理念。既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又要坚持发展经济与增强人民福祉相结合,在发展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珍惜一切永续发展的资源,注重做好打基础、管长远、求实效的工作。

(二)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基石,科学发展要以优良的政治环境为基础、作保障。这就要求:一要有良好的政治领导格局。科学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才能形成有力的战斗堡垒;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使班子之间做到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步调一致、精诚协作,这是科学发展的政治基礎。二是健康和谐的政治氛围。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围绕科学发展,形成共识,确立共同目标,齐心协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三是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要营造风清气正,鼓励先进,传播正能量的良好环境,激励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去干事创业。使我们的干部队伍精神振奋,奋发有为;使广大群众、社会各界活力迸发,热情高涨。

(三)塑造落实科学发展的政治品格

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直接影响执政理念和制度的实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句名言:“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政治品格过硬,就会自觉实践执政理念,自觉遵循各种制度规定,做到依法依规办事。相反,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政治品格软弱,就会导致干部政治行为的变异和扭曲,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变形。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基层干部队伍具有优秀的政治品格。一是要有忠诚的品格。忠于党忠于人民,为群众利益尽心竭力;二是要有坚定的品格。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和坚强的工作意志,在理想目标上始终不渝,在政治立场上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上寸步不让;三是要有公正的品格。以人为本,以民为天,运用政治权力,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是要有自律的品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勇于接受监督,保持政治清白,塑造清廉形象;五是要有务实的品格。注重实际,崇尚实践,勇于探索,做到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

(四)健全保证科学发展的政治机制

科学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做保障,否则,发展就会在实施中变形、扭曲,甚至背离科学发展的良好初衷而走向反面。健全政治机制包括:一是领导机制。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实现各项工作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二是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三是评价机制。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作为评价、选拔、监督干部的重要标准。四是利益协调机制。畅通表达渠道,疏导群众情绪,调节分配关系,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完善推进科学发展的政治措施

有力的政治措施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一要形成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党委要切实能够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党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监督、政协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方法。二是在具体工作手段上。民主、依法、统筹协调、市场调配等应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基层政治文明领域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认识方面

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片面追求GDP,不顾环境和民生。二是虚报浮夸片面的政绩观。一些从政者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弄虚作假、追逐区域的位次和个人的名利。三是浮躁短视的从政心态。有的领导干部出于狭隘的个人政治设计和功利追求,为了抢台阶、争座位,唯我独尊,工作浮躁,重显绩,轻潜绩,不顾干部、群众的承受能力,不惜资源、环境代价,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四是“守旧偷安”的消极心理。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畏难惧变,不思创新,不敢改革,唯求平安。五是形而上学的认知观,就事论事,浮光掠影,不会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懂得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六是官僚主义的封建观念。时时处处以领导自居,漠视人民,不尊重基层、不依靠群众。

(二)制度规范方面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领导机制运行乏力。基层领导班子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够健全,有的坚持不好。二是发展机制尚不健全。基层政府在发展方面权责不明确,财权事权不对称。三是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是靠经验决策、凭主观决策、用权力决策。有的决策随意性大,不顾本地实际,忙于上项目、铺摊子;只讲速度,只抓投入,不计成本、效益与代价。有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不能广泛听取意见,违背群众意愿。四是政绩评价机制不合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区域宏观指标多,民生微观指标少,缺乏比较具体的衡量尺度;听取领导班子和干部意见多,群众作为评价干部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政绩评价方式以定性为主,方式单一,结论笼统,缺乏量的客观比较,存在“一绩多用”、“多绩一用”情况;政绩评价的结果运用不够准确和充分。endprint

(三)道德建设方面

突出表现为:一是独断霸道。少数干部想问题、做决策不讲民主,不重民意;二是弄虚作假。少数领导干部玩政治、办虚事、说假话、溜须拍马、拉帮结派、表里不同、言行不一;三是作风粗俗。少数干部素质不高,形象欠佳,吃拿卡要、骚扰基层,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政治期权化,权力寻租化,公私易位,是非颠倒。

(四)职能定位方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异化问题引人注目。有的部门和个人热衷于“政绩”,用行政手段虚报GDP总量和人均指标;有的政府部门乱收费、乱摊派,利用职权从事变相的经营活动;一些部门对行政决定、政策文件不公开,暗箱操作,不广泛征求意见,有些部门和领导重权利、轻责任,重审批、轻服务,出现了“权力集团化、商品化、私利化”现象。二是“三位现象”比较突出。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越位”表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突破边界承担了若干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错位”表现在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政府部门之间职能重复设置、交叉重叠、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缺位”表现在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不到位。三是职能履行效率不尽人意。有些部门办事程序繁琐,有些职能环节没有形成完善的协商办事机制,形成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的现象。

加强科学发展视域下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党委领导,优化政治生态

1.完善政治领导格局。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改进基层党委的领导方式。基层党委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性、全局性、预见性问题上,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对地方工作的领导;同时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加强和改进对重大政治事务的综合协调,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完善和理顺“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发挥整体工作合力。

2.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建设干部队伍。实现科学发展对干部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程。当前,要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促进干部队伍素质成长。通过解放思想,促使干部队伍转变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开阔视野、提高行政能力、振奋精神状态,造就一支善于领导和实施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扩大社会民主。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基层党委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委会、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机制和办法,增强党的领导活力;同时,积极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群众在科学发展中的智慧和能量。

(二)确立正确的政治理念,发扬科学精神

通过科学发展观和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政绩观的教育和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使广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落实“两观”的重要意义,使我们的每一个干部都能修正认识,转变思想,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是第一追求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统筹兼顾和人本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的观念。

(三)完善体制机制,注重制度落实

1.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一要建立决策前的调研、咨询、协商制度。坚持重大问题调查于决策之前,未经调研的不列入决策议题;咨询于决策之前,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重大决策请专家“把脉”;协商于决策之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群众意见。二是建立决策中的集体拍板制度。合理安排议题,提前送达预案,充分酝酿讨论,集体拍板决定,确保决策科学、及时、正确。三是建立決策后的跟踪落实制度。建立反馈体系,使群众对决策的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做到舆论反映的制度化、经常化。

2.建立科学的发展指标体系。改变过去主要以GDP的总量指标、效益指标和结构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等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制定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整套制度,使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快速、和谐发展。在引进项目上,建立并落实好《项目入驻评价体系》,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环保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机制。重点解决评价什么、谁来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等突出问题。在评价内容上,应包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党的建设四类指标,既看经济建设成果,又看社会进步;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变化;既看硬环境的加强,又看软环境的改善;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今后的永续发展;既看经济增长的总量,又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看党的建设、政权巩固的真实成效。在评价主体上,严格落实群众对干部评价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证干部政绩评价符合民意。在评价结果运用上,把政绩评价结果与领导班子的奖惩、调整和领导干部的升迁、任免联系起来,做到有褒有贬,有章有据,以事实为依据,凭实绩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四)规范政治道德,提升队伍形象

1.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明晰角色定位,端正从政心态,提升公仆意识,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团结、清廉,重品行、求实绩、做表率。

2.实施道德跟踪。建立全方位、强有力的领导干部道德跟踪评价体系。发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作用,对领导干部实施定期测评、民意测验,掌握领导干部的道德状况和为政实效。开辟和规范群众监督渠道,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领导干部道德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使领导干部形成相应的自律动力和他律压力,促使其为民从政、务实从政、科学从政。

3.提高违规成本。坚决杜绝小错不纠、大错小纠的现象,铲除不良政治品行存在的土壤和环境。加大对不良道德品行惩戒力度,提高从政人员的违规成本和代价,以严格的惩戒来规范和塑造从政人员的政治道德。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绩决策领导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策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