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战略布局中重庆各区域发展的新定位分析
2018-01-02凌锐
凌锐
摘 要:当前我国内陆自贸区的成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内陆开放水平,使我国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体系得以形成。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作为内陆自贸区之一的重庆自贸区的建设特点、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基于上述认识,指出重庆各区域应从区位和发展现状出发,对自贸区战略格局中区域发展的一些新的、可行的目标进行定位,分析融入自贸区发展的路径、努力方向及切入点,最后笔者提出做好内外联动发展是重庆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内陆自贸区;重庆;定位分析;域内;域外
我国的自贸区是指在国内某区域通过制度性安排,采用较少的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以消除贸易关税及配额等障碍,提升投资、贸易水平的经济区域。它是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先行先试、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目前我国有3批共11个自贸区,其中,在第3批自贸区中的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5个自贸试驗区是内陆自贸区,成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载体,使我国多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体系得以构建和形成,进一步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和经济上的对外关联及影响能力,是对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探索。
一、重庆自贸区建设的特点、机遇和挑战
1.内陆自贸区的共同特征
新近内陆自贸区的成立,引起了专家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当前关于内陆自贸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站在国家层面的高度对内陆自贸区作总体的分析并提出宏观意义上的建设策略;二是在中、微观的角度以具体的某区域自贸区建设为对象探讨一些具体的发展举措。从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内陆自贸区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当前内陆自贸区是从国家全局战略出发而设立的,带有方向性、区域性的高层次开发开放要求和先行先试的使命。比如,重庆自贸区既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建设,又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相关。二是内陆自贸区是以我国内陆传统城市为底蕴成立,同时又与现今城市群的大区域理念相结合进行建设,重庆自贸区和四川自贸区分别以重庆主城核心区、成都市为基础,依托成渝城市群“双核”结构进行建设。三是针对内陆自贸区这一新事物,在新的战略定位梳理和调整中要注意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各内陆自贸区之间、重庆各区域之间,都应从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融入自贸区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实施差异化发展。
2.重庆自贸区的典型特点
在内陆自贸区的三个共同特点之上,重庆自贸区的独特特征是,重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唯一的直辖市,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这是重庆当前一切发展包括自贸区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国家对重庆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连接点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重庆自贸区总面积119.98平方公里,涵盖3个片区,两江片区66.29平方公里,西永片区22.81平方公里,果园港片区30.88平方公里,其中两江片区即两江新区中心区域,是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发力点。重庆作为内陆地区重要的连接城市,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中欧班列、“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建设我国内陆的国际物流中心;发挥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互联互通所带来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布局。
重庆自贸区建设的具体特点,是基于对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独特区位的正确认识,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各方面实际出发而确定的,这可以从重庆自贸区最初申报计划和建设步骤的选择上得到体现:自贸区按功能区分,主要有自由港型、转口集散型、贸工结合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储型、商业零售型、金融自由型及综合型八种。重庆自贸区申报计划首先是以两江新区为中心、结合各处主要口岸,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框架,充分发挥铁、公、水、空联运优势,发挥口岸功能,在对外贸易、加工、物流等方面发力。在自贸区形成了一定规模之后,进一步发展金融期货、保税消费、文化旅游等功能。在借鉴和复制其他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并比对全球主要自贸区的建设情况,不断升级打造,最终将自贸区建成为功能更综合、环境更开放的内陆国际平台。
3.重庆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机遇
目前,重庆已形成“四区叠加”格局,即重庆自贸区与之前中央批准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形成了区域空间上的重合叠加特点。在这种格局下建设自贸区,面临着可以说是各个内陆自贸区中最好的机遇,一是能够使重庆充分发挥重要的战略节点及其功能的优势,不断拓展开发开放大通道、大通关,推进向东、向北和向南三个主要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区间流动速度,构建起内陆国际物流中心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庆枢纽。当前要加快自贸区内各个口岸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做到无缝衔接、方便转换,在“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打造好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在重庆连接的地理坐标和经济坐标,进一步巩固和增强重庆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二是可以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重庆自贸区复制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的成功改革经验,推出120多条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将借此成为政策高地和成本洼地。自贸区成立之前的中新重庆项目的经验做法,如多式联运规则、离岸金融政策等将直接成为自贸区运行制度规则的组成部分;其暂未实现的创新探索,则将在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中得以体现。三是可以提升开发开放平台的价值。通过自贸区建设,加强国际间产业协作,在更高水平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以前内陆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只能等“国外-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顺序依次布局,如今则可以依托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来争先,汇聚全球要素资源,打造外向型产业体系,使传统的内陆城市不断跃升为内陆开放的最前沿平台。endprint
4.重庆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是内陆地区各省市间区域竞合的问题。各省市间的竞争压力难以避免,在各自区域发展进程中出于不同的发展考虑,也会出现互相不配合的情况,比如在开放大通道的构建上,可能就需要兄弟般的情谊加上市场规则的共同遵守。还有产业发展目标也常常出现趋同;对于生产要素的竞争和合理流动还有约束和限制。二是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等方面的挑战,要充分发展外向型经济,培育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稳步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对外贸易依存度比例;要增强企业开放意识,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程度;要培养和吸引各类外向型人才,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支撑水平。三是对重庆历史文化的挖掘,涉及到城市品牌的树立、人们文化观念的进步,加强对外文化沟通,从而优化自贸区建设大环境。要加强对外文化、艺术、教育等交流与合作,增进共识、深化合作,全方位展示重庆的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提高重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优质外资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增强重庆发展优势。
二、重慶各区域融入自贸区战略布局中的新定位和思考
基于上面对重庆自贸区建设的认识,重庆各个区域都要从自身区位和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各自融入重庆自贸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要主要研究在自贸区战略格局中区域发展的一些新的、可行的目标定位,弄明白可能发生的产业项目布局上的变化方向和趋势,对融入自贸区经济发展路径、努力方向及切入点作出分析。
1.域内区域要注重发挥好集聚作用
重庆自贸区范围内的近120平方公里区域,会在吸引外资、经济活力与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政策高地和成本洼地。在产业发展上,域内区域以自贸区的吸引效应、与国际相通的产业政策、国内外一流的营商环境等,通过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吸引制造加工、高新技术研发、物资交易平台、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科教文卫领域、总部经济等产业往自贸区集聚。在改革创新上,域内区域一方面将率先推广和实施前两批自贸区的成果,提供国际化服务水平,减少企业成本,释放改革红利;另一方面在重庆自贸区个性化的制度创新上,主要体现在内陆区域间联动发展机制和陆上跨国贸易规则制订两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重庆正在充分利用自身山水城市的空间结构加快打造现代多式联运体系,其中正以渝新欧为重点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对国际铁路行邮、国际铁路外贸综合服务、国际铁路冷链进口等方面新规则的探索。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发展上,重庆自贸区域内会通过集聚各类国际化要素,促进和拉动经济水平、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进步,整个城市不断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发展。
2.域外区域要注重承接好辐射效应
重庆自贸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将沿着“自贸区-母城-经济腹地”的路径外向辐射,它对域外区域,即母城和广大经济腹地主要带来以下三个作用:一是推动域外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域内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的同时,传统产业及配套产业将向自贸区边缘和域外发生产业转移。域外区域要在调整过程中找准自身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专属的区域特色品牌,努力避免同质化发展;要引导核心企业外向型发展升级,更便利和广泛地接受开放政策的辐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分享一流的配套服务,实现以自贸区为跳板近距离走向世界。二是为域外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由于自贸区域内的要素稀缺度的逐步提高,将进一步推动其土地、劳动力、交通等有形要素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各种要素向周边地区溢出,为周边地区承接自贸区的辐射效应提供前提条件。自贸区内的企业特别是制造加工企业,其配套的产品仓储、售后服务、技术研发及后勤供给等将会布局在成本较低而交通条件方便、生态环境优美的域外区域,域外区域应结合当地区位和发展特质,布局高端制造业配套产业、休闲康养产业、商务、文创等产业,借力自贸区,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实现差异化发展。三是促进域外区域的社会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域外区域应强化对自贸区的认识,寻找适合的政策组合,加强与自贸区的对接,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自贸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必然会辐射带动域外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自贸区周边城镇的道路、综合管网等基础工程项目将得以优化规划和加速建设。
3.内外联动发展是重庆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所在
重庆自贸区成立所形成的叠加格局,使重庆各个区域能够直接对接于国家全局战略,为进行高层次开发开放、开展先行先试提供了空前的前提条件,要深入掌握、奋发有为,当前谋划好自贸区域内外的融合联动发展是自贸区进一步建设的重点。自贸区重在体制创新、政策引领和发展示范,虽然保税区、加工区和海关自贸区有严格的地域边界、封闭运行、通道管制,但自贸区的理念、政策等影响力是没有边界的。同时,自贸区通过产业重组形成全区域的产业梯次,推动全区域产业发展,自贸区会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的流动,既给处于域内的区域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又能实现域外区域的产业联动转型发展,从而使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升。不仅是自贸区域内这个电源“总开关”要积极创新,释放经济活力,在自贸区建设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拖出“接线板”,域外区域做文章,尤其是重庆自贸区作为内陆自贸区的独特特征,决定了其不光是要在近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展好,还要更多地引领周边的各大内陆区域,首先就是重庆各个区域要加快对自贸区成果的复制和推广,进而以重庆自贸区的个性化创新规则为整个内陆地区提供参考的蓝本。从亚洲乃至全球的主要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看,自贸区域内好比是一座金字塔的尖端,还需要母城和广大经济腹地这些域外区域作为塔尖下各个层级来对自贸区进行支撑,域外大量要素的参与是自贸区域内不断发展的动力,重庆自贸区的经济腹地越大,说明自贸区的发展越好;同时通过融合联动发展,母城和广大经济腹地将不断加速发展,在转移、承接和配套的过程中,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特质和潜力的基础上,密切跟踪自贸区改革创新,形成错位发展,寻找区域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冲.重庆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机遇[J].对外传播,2015(4):75.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31/con tent_5182300.htm,2017年03月31日.
[3]宾建成.积极借鉴亚洲主要自由贸易园区经验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快又好发展[J].国际贸易,2014(8):54-59.
[4]吴娜,曹晨涛,等.欠发达地区承接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的瓶颈和超越路径-以江苏连云港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5(10):150-151.
[5]石平.融入川渝自贸区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之必然选择[J].当代县域经济,2016(11):17-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