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探析
2018-01-02李胜红刘志清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 李胜红 刘志清(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探析
□ 李胜红 刘志清(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在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训练相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本文对构建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进行研究,对一体化模式的概念、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采取教学实验对该模式进行实践研究,提出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实施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互促进、融合和发展,提高高校健美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在健美操运动项目方面的综合能力。
健美操 课堂教学 课外训练 一体化
健美操是一项结合音乐、舞蹈及体操为一体的有氧运动项目。健美操运动以其求新、求异、展现青春活力的特点而被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所青睐。很多高校将健美操作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健美操成为学生的首选项目之一,校园内各项健美操相关活动也积极开展。健美操对于学生健身美体、提高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及增进心理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脱节成为一个影响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妥善的措施推进高校健美操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协调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两者的关系,使两者进行最优化的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
1、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概念内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指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将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活动和社会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是以学生的身心条件为依据,在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对学生开展系统性、针对性、层次性的健美操教学及训练活动,并使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在教学内容、目的上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让课堂教学为课外训练服务,课外训练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健美操相关体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重要价值
2.1、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建立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高健美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学到的健美操技能能够在课后继续得到提高。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分开进行,两者相互分离、脱节,缺乏整体性。一体化要求两者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在方式方法上相互补充,在培养目标上保持一致,成为一个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能。
2.2、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健美操具有青春、活力、健康的精神内涵,在高校推进健美操的普及和开展相关的活动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文化看似无形,但是却对人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学生也会自觉向好的方面学习,以保持和群体的协调性。如果校园文化存在问题,则可能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负面的影响。推动健美操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一体化,能够给校园文化增加青春活力健康等元素,促进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营造。
2.3、为专业健美操提供人才储备
大部分高校学生开展健美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然而高校也是竞技运动人才的重要储备基地。在高校推动健美操教训一体化,能够促进具有天赋和基础的大学生健美操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充分在该运动项目的潜力,从而成为竞技健美操的重要后备人才。另外,通过教训一体化能够营造良好学校乃至社会氛围,促进人们对健美操运动的认知,为健美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构建的教学实践
在某高校选取两个健美操专项教学班,一个为实验组进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另一个为对照组,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前对两个班级的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指标进行测试,在经过一学期共18周的教学实验后,对所有学生的相关指标再次进行测量。两组被试均身体健康,自愿参与教学实验。在实验完成后,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3.1、两组被试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结果与分析
根据教学实验前后被试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测试结果可以发现,两组被试在教学实验前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和肺活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被试在教学实验前保持了一致性,从而确保实验的公平。
经过为期18周的健美操专项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实验前后的BMI分别为 17.21±0.23、16.35±0.19,对照组分别为 17.32±0.28、16.64±0.22。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MI均差异不显著,说明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身体形态影响都不大。实验前后实验组的肺活量分别为2328±35.8、2654±50.1,对照组的肺活量分别为 2298±40.6、2587±46.0。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教学实验前后的P值<0.05,差异显著,说明教学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肺活量显著提高。对照组的教学实验前后的肺活量分别为:2298±40.6、2587±46.0,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的肺活量差异显著,实验后对照组肺活量显著大于实验后。因此,结果说明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均对大学生的肺活量起到了显著的提高作用。进一步统计发现,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肺活量与对照组被试的肺活量相比,实验组显著大于对照组,说明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相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肺活量,效果更加显著。
3.2、两组被试运动技能指标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实验前后动作完成质量的技术评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教学实验前,两组被试的技术评分分别为:53.19±5.19、52.01±4.38,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5,说明在实验前两组被试健美操技能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经过了18周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术评分分别为73.91±5.62、67.79±6.77,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技术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健美操技能水平。对两组被试在教学实验后的技术评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其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5,说明在教学实验后,教训一体化相比单一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大学生的健美操水平。
通过教学实验发现,教训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身体部分机能和健美操技能水平相比传统大单一模式教学而言具有显著的优势。
4、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提高健美操的普及程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个项目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它人群数量,也就是普及程度的高低。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中,也需要以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一是通过加大投入,完善高校健美操教学及训练的相关基础合适,为学生进行健美操学习和开展活动提供完备的条件。另外,提高健美操课程的普及程度,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选择健美操专项课。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健美操选修课程、开展健美操相关活动等措施,将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和魅力充分展示给学生,并为学生练习健美操创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健美操教学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在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方法、训练内容等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求高校的健美操教师或教练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以学生为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2、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实施分层评价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评价都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只注重对学生最终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等方面综合维度的评价。另外,在评价的过程中采取的评价标准也是唯一的,对所有人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因此,在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中要对原有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由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此外,建立分层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考核与评价,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3、丰富健美操的教学组织形式
要使高校健美操教学和训练一体化,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作出一些改进,改变以往的单一的专项教学的模式,比如通过健美操运动队或者俱乐部的教学及训练形式。健美操运动队是由有一定基础和潜力并希望在健美操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运动队可以自主参与一些比赛或者是一些健美操相关的活动。俱乐部形式是是学生自愿组成,在教师辅导下自主锻炼、自主开展活动的一种形式。俱乐部形式的教学能够打破原有的班级、专业和上课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俱乐部中通过学习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进行教学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俱乐部的学生成员。俱乐部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运动训练、课外活动及竞赛融为一体,是一种构建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与健美操相关的学生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愿加入,在社团组织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健美操技能水平。
5、总结
本文从对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现实价值进行分析,并采取教学实验对其进行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出一体化模式的构建策略本,以期待促进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的一体化、系统化、规范化,提高我国高校健美操教学质量,促进健美操运动项目在我国更好的发展。
[1]王红妮,樊绪成.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2).
[2]徐志刚.对湖北省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夏昆宣.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01).
[4]刘建敏,魏烨,郑玉光,炼海斌,周永亮.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5]王立红,王建军,张晓莹,孙彦莹.实施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6).
G831
A
1006-8902-(2017)-12-ZQ
李胜红(1986-),女,汉族,山西忻州人,教育学硕士,助教,任职于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刘志清(1963-),女,汉族,山西阳高人,教育学学士,教授,任职于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