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商入川记

2018-01-02撰文宗鸣安

厦门航空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三原商号学徒

撰文_宗鸣安

秦商入川记

自17世纪开始,川陕商路间涌现“下川”“陕帮”两个主题,其中以泾阳、三原商人群体为中心。清代雍乾以来淮扬盐业渐衰,蜀中盐业渐盛,泾三原的秦商纷纷“弃淮入川”,先是主要经营盐业,继而兼及川丝、夏布、药材、当铺、铁砂等多个品类。嘉道之后,秦商遍布全川,像通往康定一带的“茶马古道”那样的主体商路,已经悠悠稳固了。

泾三原的底蕴

所谓“泾三原”,这是陕西人对泾阳、三原二县以及周边地区的泛称。泾阳、三原二县地界相连,是关中平原上土地最富饶、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同时,这一带的人们无论从事农业、商业或者其他行业,多多少少都能表现其儒雅的一面。

在关于秦商的文献资料中,只有泾三原地区的商人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学徒从事入川商贸的理论与方法,甚至从他们规定的入川线路、里程站点、住宿起止时间上都能看出,泾三原一带的秦商不是一拥而上或四处漫跑的生意人。他们的目的一样也是要发财致富,但他们的眼光不是抓现钱的自我享受,而是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事业绵延长久,用长久的富足来改变家族,改变个人的命运与人生,并改变地区内的社会风尚。可以这样说,旧时秦商入川经商,不仅学徒、师长要经历艰辛的旅程、劳苦的工作,获得人格上的洗礼、财富上的积蓄。同时,也为乡梓邻里做出榜样,使得一种文化有了传承、发扬的载体与力量。

明清以来,陕西城乡的民间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学、义学和私塾来完成的。社学是地方官办,而义学与私塾则完全是私人捐款兴助的。义学的入学者多为寒门子弟,他们甚至可以享受伙食补助。到了清同治年间的动乱之后,地方教育大受损害。但在这极度困难的时期,泾阳全县仍有社学、义学、私塾十多处。在社学讲学时,因众徒多有从事商贸的志向,为了让这些学生日后入川学习贸易时能恪守规矩,谨慎为人,先生根据当地前辈从商的经验、规矩,会有一本《入川生理备要》让生徒们学习。

川陕道上常能见到精美石砌牌坊,当地人对此也极为崇敬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在这样的地域特点中,泾三原一带的商人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些最基层的生徒,至少也是在私塾里念过几年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读本至少也是读过几遍的。这也许是泾三原一带对从事商贸的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所有秦商入道的基本规定。只有这样,日后无论是做了掌柜还是做了大伙计,儒家的思想、秦人的观念必定会渗进他们的精神深处,在日常生活与经商中会时时表现出来。

从明末至清代再至民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儒雅的秦商与精明的晋商,及敢于开拓的徽商并称于世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教育方法和经商习惯。

入川从商的规矩

秦商真正走出陕西,进行大规模商业贸易活动,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

旧时,要想学习生意贸易,进入秦商的行列,不是件容易事。首先,要由学徒的父兄长辈恳请在商号内的朋友介绍,没有介绍人,没有保人,商号是不会随意收纳学徒的。特别是泾三原一带的商号收徒,不是本地人家的子弟一般是不收的,要知根知底才行。再经过一系列手续,诸如“荐师”(找师傅)、“领东”(拜见东家)、“拜祖”(拜祖师爷)、“领券”(签订学徒合约),履行完毕,小秦商们就要择日登程入川了。

秦商入川是有自己特定路线的。这条路线经过数百年的测量与安排,无论是吃饭还是歇息都非常合理与科学。如从泾阳出发,走礼泉、扶风、岐山到达宝鸡,然后从宝鸡翻越秦岭经留坝、勉县、广元入川。自关中平原到川西雅安山区,全部行程接近三千里,如果到西康则更远。要完成这些路程,顺利了需三十天,稍有变故,拖上十天半个月也是极平常的事。

蜀道之难,路上的规矩就多了,老先生会不断嘱托那些初次入川学徒们,也算是订立规矩。行走在入川的道路上,既是经商的入门课,也是人生的修炼课。

北栈道又称连云栈,是关中通往陕南、四川相对较易行走的翻越秦岭之道,旧时秦商多走此路

这条路线延续了数百年,可称为秦商入川经商的“秦商之路”,它不仅为泾三原地区带来了财富,同时也把沿线不少地区的经济带动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儒雅的秦商把陕西特有的文化素养传播到外地。

老先生会告诫学徒们说,新人入川学习生理,必须要了解川南、川北生理各不相同。川北以及西康地区的生意规矩整端,业务主要以粮食及土产为主,生意场没有消息、报告之类可提前把握的信息,赶场入市有放出来的粮食就马上收购,全凭具体办事人自己做主。学徒是不准离伙回乡的,若家中确有重要事务,也必须遵守返回期限。不过,川北的规定比起川南商号的细密曲折就差得很远。

新到商号来的学徒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二更前睡觉,五更前起床。打扫卫生、尊师重教,养成良好习惯,是他们的首要任务。新入川者,蒙师长抬爱,会由总号下发到分号任职,比如长沙、汉口等处口岸。这些口岸是南通北达、商贾云集之地,特别讲究服饰外貌,与雅安、成都相比,应酬结交要奢侈得多。如果去上海、湘潭一带运送白蜡、山货,更为奢华。那些才出道的学徒并不会忘本,做到账务清楚、往来结算泾渭分明。

生财之道的秘密

秦商在川设立的商号一般由大掌柜负责,大掌柜要统领全局,想方设法发展业务,以求商号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要时常与各商业口岸通信,及时把握商业信息,以利于安排购进、卖出的货物。川南、川北等各处口岸,经过清同治年间的动荡与战乱,人心也有些变化。生意人遭到坑害之事时有发生,所以秦商在买卖货物交接银钱时十分谨慎。

泾三原的秦商入川,在雅安地区设立口岸,并立足市场,人称“雅帮”。其主营业务以经营布匹生意为主,称为“布卷本庄”。起初办货之时,常常要用背篓背上银子乘船去广汉等地采买,并未设专门的分号,只是委派可靠干练的伙计来回跑货。

川陕道上轿夫、脚夫多为四川籍人,一因其善于行走山路,一因其吃苦耐劳少有怨言

当时买卖布匹的集散地在一个叫“黑牛渡”的地方,这里是川省东西南各路货物的集散地,采办川货极为便利。当时市场资源充足,一入集市就可以把货备齐,然后装船运回雅安总号交差,无须在黑牛渡长时间逗留。掌柜发觉,这些布匹运发到各地不但赚钱而且供不应求,就决定在黑牛渡对面的沙镇设立分号口岸方便办货。这些一来,黑牛渡的货源都涌到了沙镇,而沙镇就成了新的花布经营集散地。沙镇办货可以不用船运而走陆路,避免了运输途中的危险,得利也就更多。秦商“雅帮”各商号生意由此而兴隆。布匹是本庄事业的基础,秦商未曾放弃。其他一些买卖追逐利益,朝更夕改,变化难料,而布匹是生活的基本物质,市场稳定,是商号发展的保证。

在立足本业这一点,秦商与徽商有相同之处。徽商因自然条件多从事笔墨纸张与绸缎布皮业,这些乃消耗品,也是当时生活必需品,不愁销路,因此徽商从未放弃其主业特点。而且清代两湖总督张之洞在南方提倡文史之学,江南人文荟萃,刻书业、文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名牌产品,如胡开文、曹素功的墨,汪六吉的纸等。在重视主业和重视文化方面,秦商与徽商不分轩轾,但在创造名牌产品方面,由于自然条件或人们文化观念的局限,秦商在许多地方无法与徽商抗衡。

秦商入川大发其财的人很多,他们喜用现银,挣了钱换成银圆银锭之类用骡马运回家乡,泾三原一带,尽是见到考究的房舍,或雕梁画栋,或石刻砖雕,无不展现主人的品位与自得。有些建筑风格并非北方所固有,时时透露出巴蜀的灵巧与江南的俊秀。秦、晋、徽商的共同点全在于世俗的光宗耀祖观念与传统文化追求的汇集。

秦商把钱赚下了,有些人的脾气也就大了,事事都要讲究排场。成都城内的陕西会馆是明清以来成都最大的外省会馆,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商号店堂,这些秦商们每年接待各地来的戏班演出恐怕不下数百场。

旧时大车可以直接进到车马客栈的院子。马匹先卸下,涮洗饮遛全川陕道上多此景,脚夫俱是巴蜀人。由店家负责。随行人员则自由自在地睡在大炕上,如有掌柜的同行,那单间住房是少不了的。此图为清末日本画家福田眉仙所绘

明清以来,影响陕西人心性的思想流派是“关学”,在这种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导之下,秦商的生财之道,得益于仁义之心和天理之道,懂得了生理,不仅懂得了商业运行的规律,更懂得了人在商业贸易中生存的法则。

猜你喜欢

三原商号学徒
基于商号权保护之法律问题研究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浅谈我国驰名商号的保护问题
马克思主义“三原”问题的诠释学探析
论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马克思主义“三原”问题的诠释学探析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
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三原”原则的改革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