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俗而雅:传承、繁荣黄梅戏艺术的学理探索

2018-01-02

关键词:旦角安庆黄梅戏

邵 敏

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2018年夏季,培训班举行集中培训。本着以讲座推动理论界对黄梅戏传承发展的关注,发现黄梅戏艺术传承中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总结其艺术规律,以理论研究助力人才培养和地方戏发展的原则,培训班邀请一批戏曲理论专家、名家和著名表演艺术家讲授专题,与学员一起研讨、交流,圆满实现了培训目标。这些讲座,除专注于黄梅戏旦角行当之外,还涉及黄梅戏表演技巧和艺术特征,黄梅戏形成发展的历史,黄梅戏作品的当代创作,黄梅戏本体生态和美学架构,黄梅戏文化生态衍生发展与未来可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黄梅戏乃至地方戏研究的最新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万曙先生《黄梅戏表演的审美特征》一文,将黄梅戏放在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大历史和总体坐标中加以分析,论述了黄梅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风格,即“真”“圆”“亮”“俗”的表演审美特征。朱万曙先生进一步认为,黄梅戏独特审美特征的形成,与形成发展过程中,既充分吸收了京、昆等剧种以及皖鄂赣交界地区的民歌、时调及佛道音乐、说唱艺术、青阳腔、徽调其他艺术样式的营养,又不离开黄梅戏本体,注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并在与观众的互动之中逐步探索、强化黄梅戏的表演特色密不可分。这是近年来对黄梅戏艺术特点最为贴切、最为新颖、最为完整的提炼,启发颇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在站博士后、安庆师范大学邵敏教授《街场黄梅戏与戏曲生态》一文认为,街场黄梅戏是城市市民依托街场空间而自发创造出的戏曲呈现方式,其主要特征是自发性、非营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街场黄梅戏作为新生事物,其主流是积极的,应予以肯定。在现阶段,街场黄梅戏存在着逐利动机过早介入显现和艺术水准总体偏低偏低等问题,但它表现出的生命力,对于建构健康的城市戏曲生态具有积极作用,应予以重视和引导,激发其内生动力,形成自我提升、自我规范的良性治理机制。该文对安庆市区街场上活跃的黄梅戏观演现象作出了理论概括,在具体分析其艺术偏好和观演特征的基础上,评估了它在构建城市戏曲生态方面的价值,为创新戏曲生态建构的路径、优化戏曲传承工作思路提供了新的视角。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本着一贯支持黄梅戏研究的责任担当,特设专栏刊载这两篇讲座文稿,以传播、扩大和积淀研讨交流成果,进一步彰显国家艺术基金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以此期许更多的黄梅戏研究力作付梓面世。

猜你喜欢

旦角安庆黄梅戏
探究戏曲旦角身段艺术特征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鱼殇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黄梅戏《中国梦》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黄梅戏《祝福》
中秋月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