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词“油腻”的来源、演变与发展

2018-01-02孙宝新

孙宝新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油腻”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我们几乎从不关注它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使用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使用到今天其意义有哪些新的发展等类似问题。我们认为对汉语中存在的一些常用词进行相关、类似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尤其是把这些常用词的来龙去脉描写清楚,不仅对汉语词汇的梳理很有帮助,而且对辞书词典的编纂都很有价值。本文现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及人民网的相关语料,借鉴历时与共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常用词“油腻”进行相关考察,以便对这一词的来源、使用及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油腻”意义梳理与发展

通过对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油腻”一词的统计,发现“油腻”在唐代已开始作为一个词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同样存在“油腻”的短语形式,此处暂不分析。作为词的“油腻”有三个义项:①名词,表示油脂。②形容词,表示含油多的。③名词,表示含油多的食物。无论是哪个义项,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油腻”的义域只限于食物。

(1)雄黄雌黄各油煎九日九夜,去油腻。(《千金要方》卷三十九.胆腑方)

(2)间日,一服饮粥如常,小弱者隔三四日,候无虫出,疮渐瘥,特忌油腻一切器物。(《千金要方》卷六十九.痔漏方)

(3)一月内忌毒物、鸡猪肉、鲜鱼、酒果、油腻等。(《四时纂要》卷三)

例(1)中“油腻”是名词作宾语,表示进食到肠胃内的油脂;例(2)中“油腻”是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短语“一切器物”,表示含油多的;例(3)中“油腻”是名词作宾语,指含油多的一类食物。

“油腻”一词在宋代义域开始逐渐扩大,其范围逐渐扩展到其他事物,但大都用于比喻,只能说是一种临时的比喻义,并没有固定下来。

(4)情爱着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苏文忠公全集》东坡续集卷五)

(5)草高一尺,生茅中,叶有毛,如油腻黏人手,子作角,中有小子也。(《证类本草》卷六)

(6)时黄倅未第,倦游太学。善人伦者,多言其油腻天罗,屯滞相也。(《游宦纪闻》卷四)

例(4)中“油腻”的义域已经扩展到表示情爱关系;例(5)中“油腻”的义域已经扩展到表示一种触感,此处指手触摸到茅草叶有一种油腻腻、黏乎乎的感觉;例(6)中“油腻”的义域已经扩展到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此处指神态不清明、精神不振;例(4)、例(5)、例(6)中“油腻”都是根据“油脂”本身所具有的绵密、黏度、浓厚状等特性引申而来。

另外,出现了类似专有名词的“油腻穴”,因查阅相关文献,未搜集到相关资料,因此不能断言“油腻穴”为专有名词。但毋庸置疑的是“油腻”在此处修饰穴位,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

(7)此地是出匣金钗,正立端平,只当下油腻穴也。其贵则在于水木之秀,前沙又有以应之,所以科第贵显,有不可及也。(《玉体真经》卷四下)

“油腻”在元代发展出新义项,表示油污、油垢。新义项的产生以“油”自身的特点为基础,一方面“油”具有黏稠性,这种特性使其容易黏连空气中灰尘或者其他杂质,从而逐渐形成污垢。另一方面“油”渗透性高,而且对水具有不溶性,因此容易形成污渍。这两方面的特性直接促使“油污、油垢”义的产生,而且这一义项的义域多限于锅碗、衣物,有时还指向毛笔或植物,甚至泛指,没有具体所指对象。

(8)丝瓜嫩小者可食,老则成丝,可洗锅碗油腻,种法与种葫芦同。(《树艺篇》蔬部卷一)

(9)服史正人者忌饮热茶,犯之即泻。茶子捣仁洗衣,去油腻。广南一种苦橙,性大寒,胃冷人勿食。(《饮食须知》卷五)

(10)洗笔之法,以器盛热汤,浸一饮久。轻轻摆洗,次却用冷水涤之,若有油腻,则以皂角汤洗,甚佳。(《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戊集)

(11)石菖蒲须用石泉及天雨水,不可用河井水,如无油腻尘垢,不必频易,夜移置露天,旦日,起见,日收入可久也。(《树艺篇》草部卷三)

(12)皂荚一种,小者曰“猪牙”,皂荚主治油腻污秽。(《树艺篇》木部卷二)

例(8)中“油腻”指锅碗上的油污;例(9)中“油腻”指衣物上的油污;例(10)中“油腻”指毛笔上的油污;例(11)中“油腻”指石菖蒲这种植物上的油污;例(12)中“油腻”泛指一切油污,表示皂荚可以祛除一切物体上的油污,没有具体的所指对象。

另外,“油腻”一词用法逐渐增多,开始发生重叠,形成“油油腻腻”这样AABB式的形容词。形容词的重叠用认知语言学数量象似性原则解释,就是“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1]117-137,即语言单位的数量与表达概念的量成正比。因此“油腻”一词的重叠,使表达语义在程度上又推进了一步,表示满是油污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油腻”一词单独表示沾着油污这一义项的用例在元代及以前还未发现。

(13)劈门面搭两色蛤粉,裹一顶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剌剌塌塌泼戏袄。(《水浒传》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卷之八十二)

“油腻”词义在明代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义域扩大;意义进一步引申;发展出新义项。

(14)迷恋了蛾眉蛾眉玉貌,指望着鸾章鸾章金诰,青镜台前要人说娘行俊俏,何不浣了脂香,销了油腻,将禅关打着,翦了盘龙,闲了舞凤,掷了飞鲛。(《六十种曲》金莲记下)

(15)你道是知契交相垂顾都是些腥膻人物,惹的些油腻满身躯。(《孟母三移》)

(16)小子生来伶俐性情有些狡獪,轻松舌似丝绵,细滑身如油腻,少年场里驰名,歌舞行中得意。(《六十种曲》昙花记上)

例(14)中“油腻”指的是一种脂香的油腻,由最初指食物到指一种情爱关系或对触感的描述,其使用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妆领域;例(15)中“油腻”表示一种污浊丑陋的习气,在“油污、油垢”义的基础上引申而来;例(16)中“油腻”表示说话油滑轻浮,这一新义项在油所具有的平滑触感的特性中发展而来。

清代,“油腻”一词得到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为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意义的引申,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意义越分越细,不单指油脂本身,有时指油脂散发的气味,有时指一种花香,还可以指唇部的光泽度,甚至可以修饰诗文的风格,抑或形容一种植物肌理的细腻。

(17)其润泽机器之油,杂以热水、败絮、煤灰等物,共成油腻,莫质难于尽除,凡此秽物轮船上尤多,极害人身。(《清经世文三编》卷四十八)

(18)每食惟稀粥半盏,闻油腻则作恶,欲呕。(《霆军纪略》卷十三)

(19)春风料峭孤帏冷,郁金油腻鸳鸯枕。(《林下词选》卷十三)

(20)红唇药水,唇不泾不油腻,终日洗不落。(《航海述奇》八述奇卷十七)

(21)曽钞其五言,忻口以徃十余篇,古健清爽无油腻气,风骨词采在鲍谢之间。(《古欢堂集》卷十九)

(22)有胭脂木,高三四丈,叶类波罗,色如胭脂红艳,与秋风木、紫荆性皆耐土不易朽。有余,根叶俱类桃,而肤理轻细油腻,性耐水。(《广东新语》卷二十五)

例(17)中“油腻”指含油脂的一个固态的混合体;例(18)中“油腻”代指“油脂”本身的气味;例(19)中“油腻”则直接表示一种气味,此处指郁金香清幽淡雅、浓郁芬芳的花香;例(20)中“油腻”表示油光、黏腻,此处指红唇药水涂在唇部不油光,显得自然清爽;例(21)中“油腻”表示诗作不清爽;例(20)、例(21)中“油腻”的意义均基于油颜色透明、清淡这一特性发展而来。例(22)中“油腻”表示胭脂木肤理细腻,这一意义基于油润滑这一特性发展而来。

另外,“油腻腻”这样ABB式的重叠形式产生,表示含油脂多的意思。

(23)恰好一个家人在夏作人背后,把他辫子捏了一捏,觉得油腻腻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油腻”发展到现代汉语,其义项有所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词典对“油腻”义项的处理上。

《汉语大词典》对油腻的解释为:①油脂,油膏。②含油多的。③指含油多的食物。④油污,油垢。⑤指沾着油污的。⑥油滑[2]753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油腻的解释为:①形容词(食物)含油过多的。②名词含油多的食物[3]1585。

“油腻”发展到现代汉语,其义项主要有两点变化:

一是“油腻”的义域缩小,只限于食物类。而古代汉语中“油腻”既可以适用于食物,也可以适用于器物类,如锅碗,锅灶,毛笔,衣物,头发,粉香、脂香等等,还可以用以形容抽象的情爱关系及触觉感。

二是“油腻”的义项减少。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油腻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中“油腻”仅保留了古汉语中“含油多的”与“含油多的食物”两个义项,其他义项分别由其他词语去称说,而且这些词语不是现代汉语中新产生的词,而是古代汉语中已有的词。古汉语“油腻”中表示油脂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由“油脂”这个词去承担;古汉语“油腻”中表示油污、油垢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由“油污”“油垢”“油渍”等词去承担;古汉语“油腻”中表示油滑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由“油滑”“油腔滑调”等词语去承担。限于篇幅所限,下面以“油渍”为例:

(24)服史正人者忌饮热茶,犯之即泻。茶子捣仁洗衣,去油腻。广南一种苦橙,性大寒,胃冷人勿食。(《饮食须知》卷五)

(25)新瓦盛新石灰,以油腻渍物挥灰中,烈日曝之,翻渗去油候净,洗之为佳。(《多能鄙事》卷四饮食类服饰类)

(26)大有用处,衣服有油渍,可将此洗去而无痕迹。(《时务通考》卷二十四化学三)

(27)人们再也不用为衣服上沾有各种污渍烦恼了,不论是血渍、汗渍或油渍、食渍,只要使用这种洗涤剂,便可洗得干干净净。(ccL语料库)

清代以前,通常用“油腻”表达衣服上沾染的油污这一概念,如例(24);明代开始用“油渍”的短语形式“油腻渍物”来表达沾染油污的衣物这一概念,如例(25);到了清代沾染油污的衣物这一概念开始用“油渍”这个词来表达,如例(26);到了现代汉语中,这一概念几乎不再使用“油腻”而用“油渍”来表达,如例(27)。

另一方面体现在“油腻”网络义的发展上。随着这一词语的使用,“油腻”逐渐发展出一些新义,虽然其没有固定下来,但是已具有一定的流行趋势。此外,还包括一些看似新义实则旧义的使用。

(28)由冯唐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引发了关于“油腻”的全网热议,一时间发福、秃顶、盘串、穿唐装的中年男人纷纷躺枪,男男自危。尤其是“秃顶”这一油腻界的最低准入门槛。(人民网2017-12-08)

(29)舆论认为,根据《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家委会的主要作用应该是支持和监督,但在实际执行中,家委会却成了“资源互换平台”、“摆设”、“工具”或“联谊会”,如何提高家长的积极性,让家委会发挥真正作用,才是“油腻”的竞选背后,更值得公众思考的。(人民网2017-11-13)

(30)互联网巨头杀入能否逆转互联网保险的“油腻”?从保费收入来看,今年互联网保险市场实际上处于下滑态势。那么,巨头们的深度参与会扭转这一局势吗?(人民网2017-11-10)

(31)从目前播出的情况看,观众的批评意见颇为集中,认为情节注水、节奏拖沓,人物形象、性格与第一部天差地别,部分演员的演技更显油腻。(人民网2017-05-25)

(32)互联网战胜了时间,但它并非没有记忆,一个大众社交工具在互联网史上的地位注定不容小觑。作为一代人青春的承载地,或许在以后的日子,80后、90后会更频繁地去那里寻访尴尬但不油腻的时光。(人民网2017-11-09)

(33)对罗志祥来说,这些选手太“油腻”,他也被网友称为“控油官”。(人民网2017-06-14)

(34)从目前播出的情况看,观众的批评“多肉”情侣“油腻”爱情惹路人惊呼!(人民网2017-08-25)

例(28)中“油腻”成为一类具有发胖、秃顶、玩手串等特征的中年男子的代名词;例(29)中“油腻”表示竞选的兴起或兴盛;例(30)中“油腻”指一种不好的情况,表示互联网保险市场下滑的趋势;例(31)中“油腻”表示演员演技有些浮夸;例(32)中“油腻”表示80后、90后往昔尴尬却不难堪的青春时光;例(33)中“油腻”表示一些选手在选秀节目中表现得油嘴滑舌;例(34)中“油腻”表示情侣间感情的缠绵。这些义项都是以“油”“腻”或“油腻”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为基础的。例(28)在“油腻”给人的厚重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例(29)在油油的兴盛貌这一语义上发展而来;例(30)在“油”所具有的滑润性中发展而来;例(31)、例(32)在“腻”所具有“过多”这一语义基础上发展而来;例(33)在油滑这一语义上发展而来;例(34)在黏稠,绵密这一语义特征上发展而来。值得注意的是,例(28)至例(32)是“油腻”在具体语境下产生的新义,这些新义没有普遍性,如果脱离语境,这些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例(33)、例(34)中“油腻”是古代汉语中原有的义项,不是新产生的义项,只不过现在再次使用,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总之,“油腻”一词发展到现代,其词义既有继承,也有发展。词义的继承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延续性,使其发展到现代汉语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词义的发展体现了语言自身的一种更新,“油腻”发展到现代汉语,就固定下来的义项来说,其词域范围变小,表意越来越专门化,精细化,迎合了语言自身的发展趋势,符合人们力求语言表达精确化的要求。就其网络义而言,虽然只是一种临时运用,但是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满足了人们对语言多方面的使用需求。

二、“油腻”的词汇化

(一)“油腻”词汇化过渡阶段

唐宋时期是“油腻”由短语成为词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油腻”既可以作短语理解,也可以作词理解,“油”和“腻”之间结合得还不是很紧密,词汇化得还不彻底。

(35)右二味合之微火煎取,伍大升温酒服之,五日令尽,不是小小补益一方,单用枸杞根慎生冷酢滑油腻。(《千金翼方》卷十二)

(36)此药须令小儿吃,忌以油腻煎炒糖甜菓子之类。(《银海精微》卷二)

(37)若烦渴,则徐食粥糜,忌油腻生冷。(《夷坚支志》丁卷五)

例(35)中“慎生冷酢滑油腻”既可以理解为“慎生冷/酢滑/油腻”,也可以理解为“慎生/冷/酢/滑/油/腻”;例(36)中“忌以油腻煎炒糖甜菓子之类”既可以理解为“忌以油腻/煎炒/糖甜/菓子之类”,也可以理解为“忌以油/腻/煎/炒/糖/甜/菓子之类”;例(37)中“忌油腻生冷”既可以理解为“忌油腻/生冷”,也可以理解为“忌油/腻/生/冷”。

(二)“油腻”词汇化初步完成阶段

金元两代是“油腻”词汇化初步完成期,这个时期“油腻”之间结合得相对紧密,而且还出现了“油腻”的重叠形式“油油腻腻”,标志着“油腻”作为一个词已经具有了语法手段。

(38)右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酒下,米饮亦得。忌油腻冷猪鱼臭血等物。(《宣明方论》卷十三诸痛门痔门)

(39)若久喜酸而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也。(《素问元极原病式)》

(40)皂荚一种,小者曰“猪牙”,皂荚主治油腻污秽。(《树艺篇》木部卷二)

(41)劈门面搭两色蛤粉,裹一顶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剌剌塌塌泼戏袄。(《水浒传》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卷之八十二)

例(38)中“油腻”虽然可以作短语理解,也可以作词理解,但这样的例子相比唐宋两代来说已经大大减少;例(39)中“不宜食黏滑油腻者”中“油腻”根据其前“黏滑”一词也可以判断其词的身份;例(40)“皂荚主治油腻污秽”中“油腻”根据其后“污秽”一词也可以判断其词的身份,而且此处“油腻”已演变成表示“油污、油垢”的新义,是其原有意义的进一步引申;例(41)中“油油腻腻”作为“油腻”一词的重叠形式,出现在口语化极强的《水浒传》中,说明这一词已经在人们口头使用,也可证明“油腻”词汇化的初步完成。

(三)“油腻”词汇化的终结阶段

明清两代是“油腻”词汇化的终结时期,这一时期,“油腻”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和其它成分结合在一起去修饰其它事物,而且“油腻”的重叠形式“油腻腻”产生,“油”和“腻”之间进一步融合,其紧密程度已经达到充当构词成分的地步。

(42)又犯油腻病,作如前而尤重,仍以前方加减或汤或散丸,服至半年而愈。(《石山医案》卷中)

(43)其中有五六塚骨油腻色,赤如血,七八塚骨皆生毛,卒不得盌。(《燕山草堂集》卷三)

(44)油腻子到了天花板上,单手拢绦,脚下绊住,探身将天花板放下安稳,翻身上了后坡,立住脚步,将如意绦收起。安放斜岔儿椽子,抹了油腻子,丝毫不错,搭了望板,盖上锡被,将灰士都一一按拢堆好,挨次儿稳了瓦。(《侠义传》卷十七)

(45)学欧文固佳久之,亦有软热油腻气,须参以柳州筋骨陗蒨严冷方妙。(《絸齐论文》卷六)

(46)近来世道尚男风,奇丑村男赛老翁,油腻嘴头三寸厚,赌钱场里打蓬蓬。(《豆棚闲话》)

(47)芳官便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拣了两块腌鹅就不吃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例(42)中“油腻病”表示食物中油脂过多,使人肠胃不舒服,而导致消化不良、厌食、恶心等一系列症状。在这一词语中“油腻”作为病症的起因,与其后由“油腻”导致、引发的后果“病”结合紧密,形成一个专有术语;例(43)中“油腻色”表示塚骨呈现一种类似古铜的颜色,此处“油腻”作为一个构词成分,用来形容一种颜色;例(44)中“油腻子”是“油腻”一词与词缀“子”结合成一个词语,表示一种处理墙面或天花板的工具;例(45)中“油腻”和类词缀“气”结合在一起,用来形容一种类似欧文的文风;例(46)中“油腻”用来形容“嘴头”,在此处显然是作为一个词,表示一个人油嘴滑舌的意思;例(47)中“油腻腻”在“油腻”一词语义基础上又增进了一层,表示程度的增加。

判断“油腻”词汇化的主要标志有三点:一是结构的凝固与意义的融合。其意义不是双音节意义的简单加合,而是双音节结合后产生的新的意义,这个新意义融合到一定程度,已经不能从表层推出,但都是对原有意义的引申。二是产生某些语法形式,体现在“油腻”一词上就是重叠形式的使用,使“油腻”具有了语法手段。三是“油腻”修饰成分的扩大。唐宋时期主要修饰食物类;金元两代由食物类扩展到其它事物类,而且还可以用于修饰人;明清时期,由以往修饰具体事物类扩展到抽象事物。“油腻”一词修饰范围的扩展,修饰物由具体到抽象的延伸都表明这一双音节成分之间极强的凝固性。

三、“油腻”的演变动因

“油腻”由最初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词汇化为一个高度融合的双音复合词,是由多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距离的象似性

认知语言学“象似性原则”认为: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4]4。换而言之,在客观世界中接近的概念反映在句法结构上也比较接近。“油”和“腻”语义上的象似性为其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也更容易粘合成词。“油”表示“动物的脂肪和由植物或矿物中提炼出来的脂质物”的语义和“腻”表示“肥厚、油腻”的语义在“含油”这一语义层面上相通;“油”表示“被油弄污或弄坏”的语义和“腻”表示“迹印、污垢”的语义在“脏、不干净”这一语义层面上相通;“油”表示“色泽光润貌”的语义和“腻”表示“滑泽、细腻”的语义在“光泽、滑润”这一语义层面上相通,语义的相通性最终使两个表达类似概念的词距离越来越近,结构、语义逐渐凝固,作为一个整体分别表示“油膏、油脂、含油多的食物”,“油污、油垢、沾着油污的”,“油滑”等语义。另外,“油腻”虽然在唐宋时期开始以词的身份出现,但其词汇化的程度并不是很彻底,这时期的“油腻”既可以看作词,也可以看作短语,即使看作短语,由于“油”和“腻”在相邻的线性环境中出现,距离上的相邻及语义上的相关性,很容易使人们在心理上将其组块,即把经常相连出现的两个分立单位组织在一个组块中,这样二者就有可能逐渐变成一个不可再分的单位[5]3。进而作为一个整体去使用,并使“油腻”一词的结构形式、语义内容越来越趋向稳固。

(二)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

复音词的大量产生是中古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上古汉语的词汇以单音为主,到了中古,复音词变得逐渐占有优势了[6]17。这一双音化的潮流进一步推动了“油腻”的词汇化过程。另外,与“油腻”相关的一系列词词汇化所带来的影响,也间接推动了其词汇化过程,如“油垢”在宋代已经完 成 词 汇化,“油脂 ”“油 膏 ”“油 污 ”“ 油 垢”“ 油滑”等词也正处于词汇化的过程中,相关或相近的同类词之间在语法、语义上存在一定共性,因此当处于这个概念场中的某一个词发生词汇化,会间接带动其它成员发生类似的变化,这种类推作用也成为其词汇化的动因之一。

(三)韵律的推动

双音节在汉语韵律学中作为最小、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具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因为它是最基本、最一般的[7]3。因此在词语形成、使用、发展过程中,受韵律影响,语言自身会优先选择“标准音步”的音节模式,这种音节模式无形中促进了双音节的大量产生,因此“油腻”成词过程中韵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韵律影响下形成的双音词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并且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因此这种双音词语在使用中颇受人们的青睐。“油腻”“油腻腻”和“油油腻腻”这三个词语同表含油多这一概念,它们表义相同,但使用频率却不一样。经检索发现,油腻、油腻腻、油油腻腻在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出现频率分别是84.1%、13.63%、2.27%;其在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出现频率分别是83.37%、16.63%、0%;我们大概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油腻”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油腻腻”和“油油腻腻”的使用频率,甚至超其五倍之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韵律影响人们对词语的使用,即在韵律影响下,人们使用标准音步构成词语的几率要远远大于使用超音步构成的词语。总之,“油腻”成词或使用过程中,韵律都起到一定的推定作用。

(四)高频使用提供了现实基础

使用频率是汉语组合词汇化发生和完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它贯穿整个词汇化过程的始终[6]230。唐代“油腻”连用的形式开始出现,经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发现其用例有103例,到了宋代逐渐增至123例,几乎与唐代持平。元代数量骤减,仅有48例,明代数量迅速增加,经检索竟有511例,到了清代数量下降,发现190例。从使用频次看,可以说唐代、宋代“油腻”已初步成词,但是还未彻底词汇化,元代数量减少,可能由于严重的民族分化波及到语言使用的缘故。明代“油腻”一词高频率的使用,让我们断定此阶段“油腻”已经彻底词汇化。清代“油腻”使用数量减少,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受满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油污”“油垢”“油膏”“油滑”等词分担了“油腻”义项的缘故。尽管清代数量下降,但比起唐、宋,其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多的。总之,明代的高频使用为“油腻”一词的词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成为其词汇化的现实基础。

(五)隐喻引申

隐喻是Lakoff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隐喻让我们把一些抽象概念用具体概念表示出来,实际就是说隐喻是两个认知域的转换,它使抽象事物的认知域映射到具体事物的认知域上。隐喻一旦发生在词语中,就证明词义已经凝固化,不再是两个语素成分的简单加合。“油腻”由最初表示具体的“油脂”义发展到表示亲密、厌烦、润泽、不清爽等抽象义,这些抽象义均是基于油脂黏稠、浓厚、油亮等的特性引申而来。而这些语义显然不是“油”和“腻”语义的相加,而是经过概括、抽象化后形成的深层意义,不是显而易见的表层意义,正是这种抽象化的深层意义通过具象的“油脂”隐喻引申出来,形成了一种新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的形成过程也是“油腻”词汇化的过程。

通过对常用词“油腻”的初步考察,我们大致梳理了其意义发展脉络,初步探究了“油腻”词汇化的整个过程,大体揭示了其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总体清楚了“油腻”一词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古今汉语的继承,同时看到“油腻”自身的发展,尤其是针对“油腻”近段时间产生的新的网络义,体现了“油腻”一词的灵活性与自身意义的丰富性。通过对此个案的简单梳理,通过相关描写与解释,希望可以引起我们对其它常用词产生、演变及发展等问题的注意,以便对汉语常用词发展史的整理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