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微训练”形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1-01戴园琴
戴园琴
摘 要:有效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采用基于学情的小学生作文“微训练”教学方法,可以摸准学情,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作文指导训练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微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具有耗时少、难度低、反馈快、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可以进行大量的专项训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微训练;作文教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90-2
新接手一个班级,两三篇作文一写,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其一,学生没有作前构思的习惯,抓到篮里就是菜,对材料不加选择,没有剪裁,或偏题或“流水账”。其二,描写不够细腻,文章没有“画面感”。成文时往往采取“告诉式”,三言两语结束,没有感染力,读着索然无味。其三,作为高年级作文,文章语言与主题都如白开水般,一目见底。没有含蓄感,也缺少思辨力,少了一点高年级习作应有的深度。
如何因文制宜,逐个击破,进行有效指导?我想到了“微作文”。微作文,就是字数限定在200字左右,注重单项训练,比如说明训练、描写训练、对话训练、想象训练的作文。要做好微作文,那就要摸准学情,贴近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设计作文指导训练点,进行习作“微训练”,力求一作一得,一课一得。
一、教材为范,一课一得,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朱光潜先生在《作文与运思》一文中写道:“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提笔就写,一直写将下去。他们在写一句之前,自然也得想一番,只是想一句写一句,想一段,写一段;上句未写成时,不知下句是什么,上段未写成时,不知下段是什么;到写得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这种习惯养成时,‘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得不知所云,也是难免的事。”小学生写作文,正如朱先生所描述的。如何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会选择与剪裁材料,谋篇布局。我想,可以课堂为阵地,用教材为例,进行“微训练”。试举一例:
课例链接:思路列提纲,详略有安排
(苏教版上《变色龙》、五下《海伦 凯勒》)
《变色龙》提纲:发现变色龙(略)——端详变色龙(详)——放回变色龙(略)。解读:《变色龙》是一篇状物类文章,因此以外形、捕食、变色为描写重点。
《海伦 凯勒》提纲:重病使小海伦与世隔绝(略)——学会阅读、书写、算术(次详)——学会说话(最详)——海伦考上大学,为残疾人服务(略)
解读:《海伦 凯勒》重在表现人物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两个学习的事例最能表现她的这种品质,尤其是“学会说话”最为艰难,所以描写特别细致。
微训练:
1.预习课文列提纲:按照上述格式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在预习纸上列提纲并进行解读。在反复练习中体会文章的构思行文,并有详略意识。
2.习作之前列提纲:习作前,要求学生先将大概提纲列下来,并简单说明详略安排的理由。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会构思,并能根据主题取舍材料,安排详略。
从《大江保卫战》中,学“点面结合”如何安排;读《青海高原一株柳》《夹竹桃》,学“对比衬托”手法;从《钱学森》中,学“倒叙手法”的运用;读《理想的风筝》,學“写景抒情”“边叙边议”的方法……当学生有了选材构思的意识,习作就不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也不再一味记“流水账”了。他们会在写之前,反复考虑“怎么写”,材料如何呈现才能更吸引人。如此,就有了初步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以写定教,一练一得,训练学生细腻描写的能力
说“小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细节描写”这话,我想不为过。一篇习作,对人、事、景物描写细腻入微,读来就有画面感,富有感染力。反之,则让人觉得空洞无物,索然无味。细节描写可以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入手。人物描写一般分为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可谓是细节训练的参考“宝典”。潜心研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进行微调,随机而练,效果颇佳。
下面笔者以语言描写为例,说说我的一些“微训练”。
在学生作文中,语言描写“哑巴病”(人物不开口说话)、形式呆板(说话的形式只有一种)、提示语缺乏(永远都是“**说”)等现象俯拾皆是。我就设计了几个微训练:让“哑巴”开口说话、说话句的三种形式、提示语不要出现“说”。
几次训练之后,学生心领神会。对话描写及直接引用人物说话多了;说话对象在句前、句中、句后的形式也得心应手了;知道提示语除了用“说”还可以用“喊、吼、嚷、抱怨、叮嘱、责备”等,还知道可以用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代替提示语,使说话人物如在眼前,如闻其声。
关于语言描写的“微训练”还有很多,如“说话符合人物身份”“配角的话要学会精简与选择”“欲言又止,留点空白”等等。
与语言描写类同,其他描写的每一块内容都可以细化。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可分解为“内心独白式”描写,借助神态、动作等写心理,借助景物写心理,“心灵物语”等。人物的动作描写,可细化为让动词丰富起来,连贯性动作,带上“放大镜”写动作,根据人物性格、心情写动作等“微训练”。
教师在研读学生习作后,根据学生习作中的缺点或亮点,进行单一、扎实的“微训练”,耗时少、难度低。又因为来源于学生的习作,学生兴趣浓厚,乐于动笔。如此以学定教,一练一得,小步走,迈得稳。学生的描写渐趋细腻,语言也讲究起来。
三、话题作引,一议一得,培养学生感悟思辨的能力
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谈“思辨力”,似乎有些揠苗助长。这一
般是高中作文的范畴。但比较一下小学与初中习作,你会发现,从小学到初中有一个断层。六年级比较优秀的习作,在初一老师看来,也会被冠以“低幼化”之称。初中更侧重于通过作文训练让儿童逐渐迈向成熟,正确地认识生活、社会、世界,对外界环境和内心丰富的体验更加客观、科学。在学生“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培养一点感悟思辨的能力,让学生更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中习作训练,让作文变得“有深度”一点儿,也未尝不可。
训练学生的感悟思辨能力,单靠教材,不够。小学语文教材,虽然有“理”,那“理”往往一看就明白,不需要大思辨。我的想法是引入社会话题、新闻热点、课外书籍、电影电视等,让学生进行感悟、辩论或“微评”。
培养思辨力,首先要让学生“辩”起来。在“辩”的过程中思考、分辨、分享,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
我参照管建刚老师的做法给学生设置“两难话题”。如:小学生该不该拥有自己的手机;你参加补习班吗?你觉得小学生要不要补习;老人摔倒讹诈事件层出不穷,那你还会去扶摔倒的老人吗;你有弟弟妹妹吗?你赞同生“二胎”嗎……针对话题,全班辩论交流,各自表明看法。然后,从“嘴上谈兵”到“纸上谈兵”,每人写一段“微作文”,总结自己的观点。
培养思辨力,还可以让学生“评”起来。在“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议论、评述的能力,有自己的判断与主见。
我布置学生每周收看、阅读电视或网络上的新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至两则新闻纪录下来,周末时在“微作文”本上写一至两段“微评论”。
经常看新闻,进行“微评论”,学生既学到了新闻报道的理性措辞与评论方式,也在自己进行评论时闪现了思辨之光。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缜密度,甚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微评论”不仅仅限于新闻事件,还可以写“微读后感”“微影评”。看了课外书籍,针对某段文字或某篇文章、某本书,写几句读后感;看了电视剧或电影,写一段“微影评”。
当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思辨能力后,考虑问题自然会全面而深入,笔下的文字也就慢慢有了“深度”。
叶圣陶先生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基于学生学情,指向学生习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微训练”。目标“小而微”,训练“简而实”,一课一得,一练一得,一议一得,得得相连。量的累积,带来了质的转变。两年下来,学生作文进步明显,在谋篇布局、细腻描写、思想见解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切实提升。“微训练”,呈现了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