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文本中“语用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8-01-01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黄河习作

张 曜

(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 安徽合肥 23008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呢?在文本中寻找合适的语言训练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若是能认真钻研教材,解读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对文本的精准把握,紧抓住“语用点”反复训练,定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精华、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单元导语中寻找语用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它是对这一单元核心内容的概括,通过单元导语,我们可以快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以及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挖掘其中的“语用点”,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是“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在下面有两行学习方法指导: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2.体会习作的乐趣。

纵观这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都是围绕校园生活展开的,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生活。在前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作业中,都可以看到“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渗透。《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练习第一题:“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们交流。”《花的学校》课后练习第二题通过加点的部分,指导学生去感受“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从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及习作1中也可以看出,编者有意让学生先学会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来习作。

根据分析,不难看出单元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确定本单元的“语用点”为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和以读促写。《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我让学生抓住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服装,感受到民族的大团结;《花的学校》中,我让学生抓住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花草树木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中,让学生多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感受作者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腻,感受通过语言传播出来的浓浓情感。让学生边读边想,遇到同样场景,你会怎么描写,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学会习作的方法,达到学习的迁移目的。

二、从遣词造句中寻找语用点

每一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一篇精品文章,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作者在表达上的遣词造句,提炼最有价值的训练点,让学生去咀嚼、去体会,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规范得体、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法为生活服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的机智勇敢。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出羊皮筏子之险和黄河奔腾的气势。因此,我在教学时,把寻找对比作为这节课的“语用点”,引导学生去感悟为什么艄公能成为“黄河的主人”。通过寻找,同学们发现黄河的“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我再通过播放黄河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黄河那种气势磅礴、让人心惊肉跳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并引导学生厘清作者、乘客和艄公的不同表现,感悟艄公的“沉着”“专心致志”“心系乘客安全”“勇敢”“镇静”“智慧”“机敏”等特点,并感悟那一幅羊皮筏子在奔腾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生动画面。

在不断的寻找中,让学生发现黄河磅礴气势与轻而小的羊皮筏子的对比,感受作者“提心吊胆”和艄公“沉着”及乘客“谈笑风生”的对比,真正明白为什么艄公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感受到那种不屈的精神。

三、从篇章结构中寻找语用点

语文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写字、阅读表达,还要教会学生习作。但在批改习作时,我常常发现有的习作有内容、有材料,但是没有骨架,学生对习作的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不懂得合理使用。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我们的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不少文本的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如:《三顾茅庐》一课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实现统一大业。文中极力用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他的虔诚之心。此外,本篇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也是教学的亮点。但我在教学中,决定将这篇文章的“语用点”放在篇章结构上。我带领学生厘清文章的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接着让学生对《祁黄羊》课文进行迁移梳理,厘清文章脉络,并分析出文章是如何把事情讲清楚的,突出人物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关注习作的篇章结构,并完成小练笔:选择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展现出人物的特点。

通过对文本结构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篇章结构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习得这种技巧,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构建起自己的习作蓝图。

四、从人物心理中寻找语用点

在文学创作中,常用人物心理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语用点,挖掘写作时运用人物心理突出人物特点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揣摩,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把人物当时复杂的内心读懂读透。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刻画心情变化的词语为“语用点”来带领学生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一家人如何化险为夷。当德军来到家里时,为了不泄露秘密,一家人的心里充满了波折,他们既不能正面和德军冲突,还需要想方设法化解危险。当带领学生品读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和“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这两句时,我们可以揣摩“急忙”和“轻松”两个词,通过不断品析、换词及想象,重现当时她的内心变化,从而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鲜明和深刻的认识。

结语

“语用点”并不是为语言而语言的纯技术性的语言训练,而是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教师从教材、文本出发,结合单元导语、课后习题等精确定位“语用点”。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自己的语言与文本语言的区别,从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黄河习作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习作展示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