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应用下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趋势前瞻

2018-01-01冉恩宇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安徽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建筑

冉恩宇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1 引言

图书馆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产生的产品,它本身不仅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载体与见证者,更是反映时代特色与历史进程脉络的诉说者,是人类生活模式和生活情境的人文写照,需要我们不断继承与发展。如今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生活之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需求。作为新技术应用下受冲击最大的建筑类型,图书馆面临着颠覆性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对当今社会潮流的分析为新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前瞻。

2 当代图书馆所面临的变革

人们的需求与技术的发展是鸡与蛋的关系[1]。需求刺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应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会创造进一步的需求。例如古代人们对知识载体的需求使得造纸技术蓬勃发展,而纸质媒体的产生激发了人文思想的发展。综合图书馆发展史与现在新技术、新时代、新形势下读者们所产生的新需求,分析出以下三点图书馆所面临的变革。

2.1 图书收藏主体的转变

自图书馆诞生以来,原始文献资源便是其所收藏的主体,而数字化技术在馆藏资源方面的应用引发了图书馆收藏的物质主体由原始书籍向数据信息(Date)转变。随着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进程快速展开,传统书籍的木材、空间资源浪费,造纸印刷污染,运输成本高,检索不易等缺陷日益突出,使得文献资料逐渐被数据库所取代。

新需求的产生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信息传递网络技术、信息利用共享技术、信息实体虚拟化技术的融合应用[2]。图书馆的检索空间、藏书空间、编目空间、借阅空间逐步融合成为信息服务中心。密集型自动仓储系统的也应运而生。

2.2 学习空间的重新设计

2017 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指出:随着各种新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学习方式正在逐渐转变,新的需求逐渐产生[3]。人们理想的学习环境将关注各种项目的共享互动,多种设备的支持、灵活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AR、VR技术与物理教学空间的结合使用,让空间的灵活性、虚实结合、多功能高效利用成为变革方向,来满足当代教学空间对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的空间需求。例如,南卡罗莱纳大学在7个地方安放了监控、巨大的投影仪和具有管控设备的互联教室。教师可以在房间中运用虚拟技术,同时在几个班级中工作,而学生可以利用系统跨地点互动,共享文件和笔记。

传统课堂具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而重构空间将比传统空间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开展跨学科的紧密合作。创客空间是学习空间再设计的一种主要形式,图书馆提供前沿的工具,如虚拟现实设备、先进的数字编辑软件和3D打印机,人们能够在里面开展交流和协作,促使项目不断发展。

2.3 混合式学习方式

混合式学习是融合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教学方式[4]。混合式学习的发展说明学生们越来越擅长利用网络技术学习在线内容,并享受它所提供的便利。混合式学习逐步发展,已涵盖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与技术辅助教学模式的任意组合。

翻转课堂是混合式学习形式一种运用形式,即课下自主学习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课上时间用来解决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包括巴西奇异研究所(Singularidades Institute)在内的很多院校发现,这种模式重新分配课堂时间,促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让学生受益良多。

3 图书馆发展趋势

3.1 “数据”成为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

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全部数据文献都能够经由互联网提供,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得满足[5]。每一个读者都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通过图书馆和图书的解绑,“数据”成为图书馆资源的基本类型。资源的数字化给资源的统一管理整合带来了便利,摆脱了纸质媒体的限制,压缩了数据贮藏所需的空间与成本;数字化信息检索系统的开发运用极大地方便了数据资源的储藏与利用。

密集型智能仓储系统的运用缓解了图书资源贮藏空间的结构性问题。文献资料藏用分离,节约出大量的贮藏空间,减少了巨大图书贮藏空间带来的空间结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一系列文献保存条件的压力,使图书馆设计更加灵活多样。

3.2 智慧图书馆成为新的建设目标

通过与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结合,网络的服务途径和数据资源的提供使得智慧型图书馆建设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基于传感技术、可移动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大幅提升。通过信息传感技术收集与识别个人信息并加以追踪;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整合分析得出读者查阅数据资源的方向与最新发展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对读者的需求与研究方向进行针对性推送所需信息;移动设备解放地理位置的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

3.3 图书馆空间价值得到重新定义

网络应用和移动设备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让图书馆职能摆脱了空间的限制,未来图书馆实体的价值趋势,更倾向于创造一个能够消除虚拟与现实之间鸿沟,同时便于人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场所。“创客空间”、“idear store”、“media lab”等新服务与讲座、展览、会议等现有的服务形式融合发展,进一步满足各类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如:方便读者轻松阅读与思考的咖啡馆式休闲空间;注重合作学习与交流的“面对面”共享互动空间;与博物馆、展览馆等多媒体空间相结合的media lab等。从虚拟空间到现实世界都能够让读者在其中共享、交流、合作、创造。

4 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传承与设计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新技术的逐渐应用,人们对图书馆建筑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新建图书馆需要满足图书馆空间的多元化发展,突破传统空间的僵化布置,打破封闭、严肃、灌输的印象,鼓励合作学习、面对面交流、思想交流、科研探索。同时,作为一个象征知识、智慧、文化、历史的公共开放性教育建筑物,不可避免的需要继承与发扬文化精神。

4.1 功能多元化与院落式空间布局形式

戒备森严的封闭式阅览空间由于学习方式的合作化、交流化转变将被逐步淘汰,开放灵活布局的“创客空间”、“idear store”、“media lab”等多元化功能空间逐渐成为图书馆使用空间的主体,图书馆的功能也由单纯的文献资源提供逐渐向多元化的社区中心、书店、计算机实验室、咖啡馆、活动空间、展馆发展,形成学习交流活动中心。多元化的空间变化需要一系列的公共空间进行联系,统一到一个整体之中。路易斯康、F-L-赖特、密斯便通过用墙来围合、用檐来覆盖、用块来堆积等不同的设计方法从而形成均质、悬挑、单元的不同风格。

这种对多种空间不同需求的设计打破了模数式图书馆布局,与古代图书馆建筑庭院式布局形式不谋而合。把空洞开阔的单体大空间打破,形成连续的小空间,不同的小空间满足不同的需求;小空间形体的灵活布局更能够与周边环境产生有机的集合与交流;庭院式的布局形式承继了传统的建筑造型手法与造园艺术,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建筑智慧与特色。

4.2 开放自由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民族特色装饰文化点缀

新技术应用下对图书馆需求的转变也将导致其内部空间、外部形态以及建筑风格整体的变化。随着新技术对人们学习需求的反作用影响,教育学习方法方式由原来的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理念逐步完善应用于教学之中,交流、合作、共享、开放的学习空间自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环境。由此,透明开放的建筑风格、通透的大空间和完善的无障碍设计、丰富有趣的体验式空间、亲切怡人的人体尺度与环境心理感受、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衔接过度、激发鼓励探索精神成为了图书馆建筑风格的新趋势。

独有的建筑构件、抽象的符号、古色古香的妆点以及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是体现传统建筑形制的形式因素。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开放自由、现代感、未来感极其强烈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中,让自由奔放的建筑风格拥有了根基与脉络,不至于太过前卫而显得轻浮。

如扬州钟书阁,以《红楼梦》里“春花秋月,山明水秀,二十四桥,六朝遗风”对二十四桥的描写展开联想,通过拱形结构连接各个区域,形成拱桥空间概念的同时,留出阅读空间。置身其中一个个拱形空间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极具张力的同时展现出传统文化中的“桥”的概念,寓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桥梁。

5 结语

图书馆建筑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其本身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载体与见证者,更是反映时代特色与历史进程脉络的诉说者,是人类生活模式和生活情境的人文写照,需要我们不断的继承与发展。

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新技术的运用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又会刺激使用者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建筑物拥有的大投入、长期使用、难以拆除等性质导致了建筑对技术进步、人文环境等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新技术应用下受冲击最大的建筑类型,面临着颠覆性的变化趋势。因此,通过对图使馆建筑的历史加以分析整理,分析出其文化特征及形制变化,结合图书馆建筑如今面临的变革、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与当代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符合读者需求,继承并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以供图书馆建筑设计时作为参考使用。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图书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