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新思潮角度
2018-01-01张小敏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22
张小敏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
自从有了建筑,便有了人们对建筑各种各样的认知,从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顺应原始功能的需求创造原始人的建筑开始,一直到今天人们在解决人类原始生态需求的同时去创造更多满足自身多形态欲望建筑的持续动势,建筑的历史发展便充斥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
从根本上说,这种意识形态的抽象表现,汇聚凝结,便是每个发展阶段的建筑思潮的具体体现。看待建筑的不同角度,衍生和创造了建筑的不同纬度表述。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文明进入了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在这种文化认知中,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是满足人类基本的防护需求,巢居、穴居等居住方式,演绎出了人类初始的建筑形式,如石屋、树枝棚、树屋或者土屋。在这个期间,人们看待建筑的角度,就是如何解决好防护问题,不但是保护好自己不受到各种动物的攻击,还能保护好自己不受到大自然恶劣天气的影响。在这个角度中,建筑功能的需求是占据首位的,可以说,也是唯一的位置。有了这个决定性的角度,导致了建筑的维度表达,也仅仅是空间的使用上的展现,功能决定一切,而且,这个功能也仅仅是简单的满足性功能需求。建筑立面的展现,在由此种角度的入手中,便无从谈起了。
即使到了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群居部落开始形成后,建筑的功能也只是多了一种标示性,这种标示性首先运用在部落首领的居住空间,就是在建筑的构筑过程中与其它的建筑物略显不同,有的是增加些明显的构筑构件,如更长或者更粗壮些的树干,或更大的或者颜色略有差异的石头,甚至有些建筑只是在入口处挂上一些鸟类的羽毛,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在建筑功能的需求上,并没有与部落其它建筑物有任何的不同。
这个阶段,建筑的思想凝聚,便是建筑物对待人类社会简单的功能性满足:防护。但是,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孕育了艺术的萌芽。原始人无意识的对居所进行的各类鲜艳颜色的涂抹甚至于雕刻,都揭示了这种对美的事物潜意识思想形态的培育。即使在建筑物的构筑过程,人类还没有真正有意识的去展现这种美的需求,但艺术思想的种子一旦发芽,发展及壮大便不可避免了。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继续进步,各种图腾在人类社会开始一一展现,原始人文化从蒙昧时期、野蛮时期,进入到了图腾时期,这此期间,人类对各种未知事物充满了敬畏,继而进行相应的膜拜,图腾文化开始生根壮大。
图腾时期,建筑物的需求,功能上开始有了分化,居住与图腾的需求使建筑物的形态得到了不同的展现。在这个时期,宗教性与纪念性需求的巨石建筑、单块巨石构筑的祭祀台、树干交叉而成构筑的祭祀架等等相应而生,同时,居住建筑也开始有了简单的等级划分,如用颜色、空间大小甚至于用料不同来进行简单的等级划分,甚至在一些区域,建筑物入口大小的不同,也是等级划分的一个方面。
这个阶段,建筑物对人类社会不再简单的是防护功能的需求,人们开始把自己的各种认知叠加在建筑之上,如宗教性的表象体现、不同功能形式需求的表象体现,都一一得以展现。这个维度上的建筑认知,便有了更深一步的空间拓展。在此时,建筑的艺术色彩,随着图腾这一宗教性表象体现而得以迅猛展现。这个时期,此种建筑入手角度,便开始丰富起来。建筑空间,有了绚丽的初始形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开始瓦解,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制体系。随着奴隶体系社会制度的建立,为了满足社会形态的需求,领袖建筑、宗教建筑、祭祀建筑、祭祀建筑等各类建筑形态纷至沓来。在这个时期,人类对建筑的需求有了极为清晰的认知,可以这么说,人类欲望开始在建筑物上得以相应的体现,但是,因为阶级的划分,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展现,有了绝对不同的表象。统治阶层为了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致使服务于自己的建筑物,从立面展现一直到内部空间展现,都开始在艺术的道路上拓展开来。而被统治阶层的建筑物,则仅仅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艺术的展现,从根本上说已经被统治阶层限定了。这个时候,服务于被统治阶层的建筑物,也有了自己的表象特征:压抑,即使是简单的装饰做法,也是被限定的。从这个时候,艺术,便被打上了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烙印。
奴隶社会,建筑思想汇集于如何服务于统治阶层上,即如何满足各类领导阶层的统治需求以及各类欲望需求。简单的举例:金字塔、各类神庙、各类古文明柱式甚至于方尖碑、角斗场,都是这类思想的具体展现。这个时候,建筑维度的进入角度,被统治阶层无从着眼,建筑的大门,开始变得半遮半闭起来,服务角度的独特性,让底层民众貌似被隔离起来。服务于底层民众的,也仅仅是简单的最基本的居住型建筑,服务于统治阶层这类的建筑,对于底层民众都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建筑艺术的需求,还是一丝丝开始扎根于底层民众的脑海中,居所处门头的简单变化,蕴含着建筑艺术开始有了两极性的发展:一个是目前正在壮大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而另外一个,则是孕育中服务于底层普通民众的。
即使是这样,建筑各类维度的综合表达,依然是建立在功能上的。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建筑物每个构件,即使是再华丽的展现,也没有脱离其实际功能使用。
文明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秩序的不断推倒及再建立,不断地盘旋向上前行。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有了螺旋而立的两个分支:一个,是兴盛于欧洲由宗教阶层、统治阶层并行主导的;而另外一个,则是兴盛于亚洲由统治阶级自我主导宗教阶层辅助主导的。
但无论哪个分支,形色不同的建筑物所服务的对象都是始终如一的,即服务于领导阶层,即使是普通民众所使用的建筑物,也是被领导阶层所限定、引导、制约的。与奴隶社会体系不同的是,这个时期,艺术的两极化,开始有了真正的两极性体现。服务于领导阶层建筑物的艺术体现绚丽多姿,穷极各种可能来展现统计阶层的独特性与优越性,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装饰风格、皇家建筑的威严与独特艺术展现,都是这一极淋漓尽致的建筑维度表征;而另外一极的发展,在自身空间、艺术展现等被限定的条件下,利用多维度的空间叠落、门头及窗台的细腻变化,甚至建筑物形态的微弱调整,开始用另外一种极致来展现自己的风采。
两极性艺术的螺旋相拥,互为促进,建筑思想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建筑维度的入手,不再是单极的服务于某个阶层,而是多重的空间并列前行。我国明清建筑多阶层多区域风格绚丽迥异的各类表征展现,充分的展示了这一维度发展。即使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物质基础的奠定,巴洛克、洛可可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运用,也不再简单的遵从于传统,不再单单运用在皇家建筑或宗教建筑上去,普通的民宅,也开始集约的与之交融、互生。
但此时,统计阶层的这一极,炫耀色彩变得愈加浓郁起来,各类建筑物构件开始为了美而突破自己的功能极致。如我国明清建筑,斗拱这一功能型构件,绚丽的展现自己的各种极致,以至于到了最后,部分斗拱开始失去了自己的受力作用,而仅仅是为了展现其线条的美。具有强烈浪漫主义特色和浓郁的炫耀色彩,开始置现实主义而不顾,依然已经成为了封建社会体系后期建筑维度的一大特色。但为了达到这种欲望的需求,需要社会具有极强的物质基础奠定。
随着工业化革命的继续深入,封建体系多空间、多区域的开始崩溃瓦解,社会的动荡甚至向其它社会体系的转变,社会的经济基础开始从新奠定,实用的理性主义色彩再次风行起来。开始关注社会型的建筑思想,也开始风行,并最终成为城市体系的扎实所在。
总的来说,自18世纪开始,浪漫主义的炫耀色彩,立脚之本便已瓦解。实用性,无论在统治阶层,还是在被统治阶层,都开始被接受、相融。欧洲的新古典主义,中国的民国建筑风,都在一板一眼的展现自己到底是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表征。皇室建筑开始仅仅是屹立在时代的铭刻石,更多的服务型建筑开始拓展、普及。这个时期,“田园型城市”“人居环境”开始推广、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得以不断进步,多种建筑思潮的创始者开始更迭不断,柯布西埃等建筑大师的历史展现,预示着此时建筑的服务对象变得互用互通起来。每个建筑物不再是一个简单功能的服务体,更不再是简单的只服务于某一类对象,更多的开始是具有综合性服务色彩的多功能维度体现。
在这个时期,以及直至现在,无论是表皮主义还是解剖主义,更多的开始是一种建筑思潮的探讨与维护。建筑开始具有了自己的社会语言。建筑思潮,开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这个时候,建筑,更具有了多维度展示的表象特征。第五立面甚至于空间立面、时间立面、维度立面等也被大量提及和运用。建筑的展现开始具有生态性特色起来。
或许,每个时期,甚至将来,建筑的维度展现都有其片面性与局限性,但是,每种限定,都让建筑物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即使这样,建筑物的维度展现依旧脱离不了其本质:服务于人。建筑思潮的种种,最终,还是会归纳于一点:与人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