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
——对当今儿童节目成人化的反思
2018-01-01胡玉洁
胡玉洁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017年的年末,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晒“十八岁的我”的照片的风潮,最后一批九零后正式成年,而零零后即将登上舞台。在大家还感慨九零后是“颓废的一代”的同时,零零后的教育问题日渐凸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批新世纪后出生的孩子,在面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时,不再有他们父母辈一代的新奇感受,而纵观电视网络上以儿童为主角制作的节目,诸如《爸爸去哪儿》《小戏骨红楼梦》等,面对小朋友们表现出来的乖巧懂事,观众不禁感慨这一代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还是输掉了童年?儿童节目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儿童“开眼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儿童节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一个观点“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笔者以为这一观点用来说明当今儿童电视节目的现状也甚是贴切。
1 “催熟” 的当今儿童电视节目
首先是儿童为接受者的电视节目。上个世纪的儿童电视节目还只是成人电视节目的一个附属品,直到2003年,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才出现了专为儿童服务的电视频道。少儿频道以“引领成长,塑造未来,寓教于乐,成风化人”为宗旨,致力于为儿童描绘一个绿色童年,引领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随着电视节目制作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央视《新闻联播》曾报道称,《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由于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被点名批评。国产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自2005年推出后,风靡一时。然而,剧中的一些暴力画面易被儿童模仿,此前就曾有儿童因模仿剧中情景,烧伤玩伴的事故发生。而《熊出没》播出时也曾引起部分家长的质疑,动画片中出现的“枪”和“电锯”成为小朋友最爱的玩具。儿童是个擅长模仿的群体,当他们看到动画片里面的这些情景时,只会把它当做一种乐趣,而没有好坏之分。出现这种情况观众不能将责任归咎于儿童本身,而应是节目制作人。当一档节目的受众对象定义为儿童时,节目制作人不得不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他们的接收方式和接受程度。
其次是以儿童为主角的电视节目,儿童由无知的接受者变成了节目中的参与者。这类节目以《爸爸去哪儿》为典型代表。而节目的观众不仅包括儿童,还有更多的成人观众。这类节目中表现乖巧的孩子会深得观众喜爱,而那些表现出正常的哭闹的儿童则会引来观众的反感和指责。儿童本身的喜怒哀乐是无意识的,但是儿童的父母则容易受大众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通过父母直接作用在孩子的身上,因此节目中的儿童越来越懂事。著名童星“阿拉蕾”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打造出来的一颗童星,她在节目中的乖巧可爱以及超乎年龄的话语使观众在惊讶的同时也表现出深深的担忧,只有四岁的阿拉蕾是如何离开父母和陌生人在一起录节目的?与其说她是乖巧懂事,不如说是早熟。早熟在新世纪一代人的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当儿童失去儿童该有的一切天性时,作为观众的父母辈该暗自庆幸还是黯然神伤?
2 当今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的原因
2.1 消费文化的利益导引
消费时代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地进入到“消费时代”。消费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们的日常消费已经由生存性消费为主导的传统型日用型消费,开始向以享受性消费为主导的现代享受型消费转移。消费文化使得电视网络媒介得到迅速地发展。面对强大的市场竞争,为了占有更高的收视率,制作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成为迫切的期待。而电视节目尤其是网络节目的受众群体年龄跨度主要在中青年一代。青年一代的欣赏趣味已经不再是对艺术的追求,他们更多地追求“快餐式”的娱乐。这样的消费文化表现在儿童节目中,就演变成儿童节目的成人化。成人在面对生活压力的空闲之余会倾向于从儿童身上获得简单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儿童以成人期待的模样呈现出来为前提。观众的需求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制作,而制片人为了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便有了所谓的“剧本”,那些电视节目中的小朋友不得不按照剧本演出,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节目的成人化是节目制作人与受众双重作用的结果,儿童以牺牲童年为代价以求得消费时代的一席之地。
2.2 家庭教育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点。随着电视网络媒介的发展,大面积出现的专为打造“童星”的电视节目的推出,刚好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父母为了名利纷纷将孩子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以才艺或可爱的外貌博得眼球。但这些儿童中并不都是幸运者,以《我的前半生》中扮演冷佳清的童星王天泽为例。他在剧中扮演着性格孤僻,从小隐忍的冷佳清,这一角色的设定已经超出了观众对儿童的预期,而扮演者作为一个儿童多少会受到剧情的影响,网友的谩骂更是对他生活的一种打扰。因此,儿童电视节目的成人化有家长的推波助澜作用,正是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灌输太多的成人思想,使得儿童在节目中拥有成人般的理性。父母的初衷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但这种添加了“催熟剂”的教育,客观上已经造成了童年的消逝。
2.3 节目制作的错误定位
电视节目的制作活动不只是节目制作人的活动,它还包括观众观看欣赏的活动。电视节目制作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观众群体的定义,即想要吸引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儿童电视节目,理论上的观众群体是儿童,因此当把观众群体定义为儿童时,就不得不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发掘儿童的乐趣,从而制作出儿童喜爱的电视节目。但是,如果把观众群体定义为成年人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些电视节目依然以“儿童”为主体,但是他们已经从接受者位置转移到参与者位置上。儿童成为成人视界中的主角,成为被欣赏者。节目制作人以成人思维来制作节目,同时观众又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与节目制作人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参与到节目制作活动中,观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解给节目组提出意见。电视节目制作人本应该坚持自己对电视节目的理解进行制作,但是舆论的压力和收视率的要求迫使他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意见。在这场导演与观众的博弈中,更多的赢家是观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制作,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与观众的成人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当今儿童电视节目的正位
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过分商业化。作为社会物质生活生产反映的意识形态,文艺的政教功能一直是文艺的生存主题。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说,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大于文艺的娱乐功能。儿童电视节目直接关乎到儿童的成长,电视节目对正能量的传递对于当下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体系中的人民大众来说,也是弘扬社会正气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话恰当地反映出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现代人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享受高度地自由,但是却“迷失了方向,迷惘于价值与人生的意义,不知道未来的归向。”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中国的国产动画也应成为传递真善美的桥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儿童电视节目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染铜臭气。优秀的电视节目,是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成就。
其次,准确定位,树立儿童本位意识。所谓“儿童本位意识”是指节目创作者在创作时存在为特定的群体——儿童作为观赏主体的意识和观念,儿童本位意识,需要儿童节目制作者,以儿童的行为和习惯,去创作儿童节目,并把这种意识贯穿于儿童节目创作之前、创作之中,对节目播出后的效果评价也应该由观众进行。儿童阶段作为人生的特殊阶段,在语言、心理、认知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行为特点,儿童节目想要更好地发展,节目制作人必须降低姿态,站在儿童的视角,去了解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儿童思维、喜好去揣测儿童观众所想、所喜、所忧,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节目制作过程中掺杂的成人化印记,制作出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同时家长应该远离浮躁,回归童真。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攀比炫富,金钱至上等思想使得家长迷失,家长无形中是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的助力者。孩子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在保持正确的三观的前提下,作为家长,应该顺应儿童的成长。
其三,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国家应加强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电视行业制定相关准则,以法律的形式进行约束引导,规范电视节目的制作,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对于制作精良的优秀电视节目予以褒奖和推广,而对于危害公众文化健康发展的电视节目则要予以重责,加大电视台的违规成本,加大对于违反儿童权益行为的惩戒力度,全方位地保障儿童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出品。
4 结 语
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目前儿童电视节目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问题便迫在眉睫。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呵护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儿童节目成人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共同努力下,我们终将会实现“记住童年”这一使命,还儿童电视节目一个童真的未来,以理性开始,以理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