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大事记(2018 年第一季度)
2018-01-01
一月
1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中国声谷)发展规划(2018—2025年)》正式实施。中国声谷将打造“一核两区多园”的空间布局。“一核”——以科大讯飞公司为主的核心区;“两区”——孵化区和产业区,位于合肥高新区;“多园”——围绕重点应用领域,建设多个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特色鲜明的产业园。规划提出,到2020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达到12亿户,“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40%;到2025年,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互联网产品用户达到15亿户,“中国声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
3日科学岛研发世界最强的强流中子源。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中子输运物理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创新研究成果,他们设计研发了强流氘氚中子源实验装置HINEG,该装置中子源强达到了6.4×1012n/s,为在运行的同类装置世界第一。
8日安徽省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安徽省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主导完成的“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大“聚合物/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火灾安全设计与阻燃机理”与“若干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关系及反应规律性”项目,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安徽省还有5项参与完成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科大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陈耕等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10万个。
10日科技部李萌副部长调研江淮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李萌现场察看了江淮新能源汽车研发实验室、生产线,详细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试驾了江淮新能源汽车,对江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表示赞赏,对江淮与大众及蔚来汽车合作研发新能源汽车取得的进展表示肯定。李萌希望安徽在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上创新思路、创造经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潘建伟获国际激光科学和量子光学兰姆奖。当地时间1月10日,在美国犹他州举行的量子电子物理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被授予国际激光科学和量子光学领域的大奖——兰姆奖,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开创性实验研究。
11日安徽省科技厅与中信银行合肥分行签署 《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进一步在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探索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建立联络“直通车”机制。
20日“墨子号”卫星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首次实现距离达7600千米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该成果标志着“墨子号”已具备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能力,为构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奠定坚实基础。
23日安徽-丹麦智慧水务国际技术研讨暨对接会在合肥成功举行。会议分享了丹麦环境治理、生态建设领域的发展经验和丹麦节水技术等。安徽将进一步加强与丹麦在推进绿色能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项目合作、跨国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等方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30日安徽省地方标准 《科技成果评价规范》正式实施。按照该标准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果,将作为获取投资、许可、转让、合作中对科技成果价值的重要评判依据,有利于获得投资方和合作方的认可,减少技术交易中买卖双方的沟通和谈判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可为科技成果登记和科技计划项目的遴选提供参考。
二月
5日最薄玻璃国家标准蚌埠“出炉”。由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GB/T 20314-2017《液晶显示器用薄浮法玻璃》,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9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1年)》。规划提出,到2021年全省半导体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半导体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300家,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装备和材料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3家。
22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理事会会议暨2018年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量子创新研究院发布其未来五年的重大科技目标,其中包括研制并发射多颗微纳量子卫星,组建量子密码卫星业务网。
23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会议宣布了科技奖励决定和首批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名单并为其授牌。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听取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工作完成情况和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常务副局长邓向阳与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签署安徽省和教育部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和2017年安徽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分析了当前安徽创新发展新形势,明确了科技创新工作新要求,部署了2018年全省科技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26日磁约束聚变安徽省实验室启动建设。磁约束聚变安徽省实验室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建设,将聚焦热核聚变工程及技术研究,积极参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工程设计和聚变堆核心部件的预研,致力于在不远的将来建成世界首个聚变实验电站。
27日强磁场安徽省实验室日前落户“科学岛”。该实验室依托现有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进行组建,未来将冲击稳态磁场强度世界纪录。
28日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升级。国务院批复同意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至此,安徽省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增加到6家。
三月
1日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启动建设。该实验室依托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将面向国家战略性前沿基础研究,在先进光子源、基于先进光子源的测量及诊断方法方面,开展理论创新,打造国际领先的光子源装置,发展原创性研究方法,为相关领域占领国际学术高地以及高端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2日安徽省育出世界首个红色乌菜新品种。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主要蔬菜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及其创新利用”项目支持下,省农科院蔬菜育种团队运用杂交、回交、分子标记等技术,成功选育出全球首个性状稳定的杂交红色乌菜和全国首个杂交紫色芥菜,这是继该院育出世界首个紫色乌菜品种之后又一重大突破。
8日“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发布。“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是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
高端成形机床成套装备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该中心依托合锻智能数控锻压机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将围绕高端成形机床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创新,提升高端成形机床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最终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智能化高端成形机床装备、关键支撑技术、成形机床大数据处理及基础核心部件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和集聚示范效应。
9日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安徽省实验室设立。该实验室依托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将围绕安徽茶产业的区域特色与发展规划,瞄准国内外茶叶科学研究的前沿,聚焦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开展高水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16日压缩机技术安徽省实验室启动建设。该实验室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力量,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和安徽省重大科技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突破一系列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压缩机重大瓶颈技术,力争在高端压缩机设计制造基础、压缩机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压缩机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5日智能分选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该中心在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组建,将助力研发世界一流的智能光电色选机,抢占欧美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