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科研成果的分析
2018-01-01曹莎莎
徐 岚,印 荣,曹莎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前言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及其价值的客观评定。对学院和科研管理部门而言,论文成果发表量和被引情况等是评价教师个人学术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对院、系(部)与科研团队而言,需要对教师、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从内容、时间、课题等多维度进行了解,有效管理、使用、共享这些成果,图书馆、教务处将为学院及各系部学术发展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持,这也有助于学院教师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
这里主要分析科研成果产出中的学术论文,著作及其他成果形式不在分析之列。另外,相对国际化标准程度较高的自然科学评价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更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分析报告中涉及到部分自然科学教师的科研成果,没有单独予以定量和定性分析。
科研成果评价历来争论较多,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根据成果数量或质量的单一评价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尽完善之处。学术评价需要利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和选择合适的评价维度,尤其是在评价指标的选择设计上,需要能真正反映教师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评价成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1]这份报告是首次对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情况加以分析,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信息及说明
全院教师从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申报立项课题总计239项,包括院级课题、省教育厅的人文社科项目、教学研究项目、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和教育部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文化厅、社科联等课题项目不在统计之列)。从2005年的1项到2017年23项、2018年26项可以看出近年来学院整体课研能力在逐年提高,而且其中不乏教育厅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甚至有国家级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通过对学院教师科研成果统计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学术论文发表占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部分,因此,分析报告以学术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产出予以重点分析。因这些学术论文在中文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中均有收录,而其中维普数据库覆盖面最广,收录年限可回溯到1989年。因此,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维普数据库。
(一)学院教师总体期刊收录情况
检索主题一:学院教师总体期刊收录情况
检索工具: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检索式:“机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限定条件:2000年至2017年
检索时间:2018年6月11日
自三校合并建校以来,学院教师发文的总体期刊收录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03篇,北大核心63篇,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27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3篇,社科基金资助期刊10篇。各种核心期刊占比较高,尤其从学院教师学术论文中作为二次文献被转摘和收录的情况来看,教师发文中作为二次文献被转摘和收录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39篇,剑桥科学文摘23篇,化学文摘(网络版)17篇,数学文摘8篇,文摘杂志6篇。由此可见,学院教师学术论文总体学术质量和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二)主要涉及学科领域情况
检索主题二:学院教师学术论文主要涉及学科领域情况
检索工具: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基肥亩施油菜专用肥(15-15-15)或宜施壮缓释肥40公斤,硼肥(10%含量以上)0.5公斤;后期视油菜长势确定是否追肥。
检索式:“机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限定条件:2000年至2017年
检索时间:2018年6月11日
根据统计,学院教师发文中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法律学科有246篇,文化教育科学体育有281,经济管理类144篇,政治类94篇,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63篇,哲学、心理学类41篇,文学类35篇,语言文字类30篇,其他(数学、自然科学等)29篇,这与学院的主体学科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学院教师队伍学科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因发文中有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情况,因此所统计的数量大于总体篇数,在此予以说明。
(三)主要涉及主题情况
检索主题二:学院教师学术论文主要涉及主题情况
检索工具: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检索式:“机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检索时间:2018年6月11日
根据统计发现学院教师的学术论文主要围绕法律、高职教育教学展开研究,涉及主题还包括与各课程相关的理论、教学实践等,这与学院整体发展目标也是一致的。
(四)发文量和被引次数
检索主题四:学院教师2008年至2017年学术研究年发文量和被引次数
检索工具: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检索式:“机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限定条件:2008年至2017年
检索时间:2018年6月11日
统计结果表明,2008年到2017年近十年的每年发文量在50篇左右,被引次数平均高于50次,而且被引次数与发文量在不断接近。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学术成果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学术成果的认可度越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就越高。因此,通过被引用情况,可以对学术成果的内在价值进行判断,此外,一项成果被引用的时间持续越长,越能说明其价值和生命力。[2]由此可见,近十年学院教师发文的质量和水平在逐年提高,内在价值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
二、学术成果产出分析
学院教师的学术成果产出主要以学术论文发表为主,因此分析数据来源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发文教师为第一作者,时间范围自三校合并(2000年)到2017年底。
(一)主要发文人物分析
检索主题五:2000年至2017年学院前20位教师总发文量、核心刊发文量(北大版)、被引次数以及H值
检索工具: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检索式:(高级检索)“机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与“第一作者=某某”
限定条件:2000年至2017年
检索时间:2018年6月11日
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至2017年以第一作者发文的前20位教师学术论文的发文数、被引量及H值统计。从发文数来看,发文在20篇以上的有1位,发文数在10篇以上的有14位。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年发文数达到7篇的教师有15位之多,因此只选取了发文数在8篇以上的前20位。从被引量来看,达到50次的有1位教师,40-49次的1位,30-39次的1位,20-29次的4位,10-19次的8位,1-9次的5位,被引次数居中较多,说明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H指数(H 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是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出,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3]发文H值>1的教师情况(选取的是2000年至2017年以第一作者发文7篇以上的教师),从H指数来看,最高值为6,依次为4、3、2、1,其中主要集中在3和2,这同样表明教师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还有提升空间。
从关于核心刊的发文量统计来看,主要集中在1-2篇 (在2000年至2017年以第一作者发文7篇以上的教师中选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核心刊上发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应该说学院教师在这方面付出了艰辛劳动,在高职院校中是名列前茅的。
随着学院对教学科研的不断重视,以及时间的推移,新生代的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会越发突出,其成果也将呈现高产期,相信5至10年后的统计分析必然会出现新特点、新趋势。
在上述统计的基础上,对这20位教师的年龄特征、所属部门等进一步予以分析发现,因科研成果产出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从年龄层次来看,主要集中在45-54岁,有10位,占比50%;从所属部门来看,五系三部和教辅部门均有,法律一系4位、法律二系2位、警察系3位、信管系5位、公管系1位、政治理论部2位、基础部1位、警体部1位、图书馆1位。覆盖面大,涉及部门和范围比较广泛,说明学院所属各部门均有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科研人员分布比较均匀。
(二)科研成果主要研究主题分析
主要研究主题分析选取了前20位教师论文成果涉及的主题予以展开,前20位教师论文成果涉及的主题与所授专业紧密相关,主要涉及主题包括诉讼制度、损害赔偿、行政复议、调解制度、社区矫正、税收制度、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微课、云存储、数据加密、英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普通话水平测试、体育、警体技能等,反映了教师对本领域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熟悉程度,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改革联系密切,教科研一体。
(三)科研成果涉及主要学科领域分析
学院教师科研成果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法律、教育、经济、政治、计算机、心理学、文学、语言文字和社会学等;涉及的学科领域与研究方向一致,与所教授的课程相关度也高,包括刑法、民法、婚姻法、诉讼法、行政法、高校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网络安全、英语学习、汉语学习、图书馆学、体育等,也就是说教师的课研专向性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注重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和应用研究。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学院对教学科研的不断重视,各系部及教辅部门都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质量,都表明教师整体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生代教师虽然在成果产出报告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但从各类课题申报立项中还是能初见端倪。当然报告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分析报告中没有涉及课题项目与科研成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情况的分析研究;分析报告也没有涉及同行专家评议、学术成果的转化、替代计量方法等,这些都将是今后相关分析报告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此报告所作的粗浅分析,意在抛砖引玉。
科研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身具有决策、激励、导向、规范作用,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制度、规范评价办法、构建评价体系,无疑是个系统工程。[4]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对科研成果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要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不能有过多的行政干预,要杜绝在学术评价中徇私舞弊,逐步提高学术成果评价的透明度,确保科研评价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倡导学术争鸣。科研管理也是学院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何提高学院教师的学术成果质量和创新能力,推动学院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和科学健康发展?图书馆如何积极掌握分析、甄别、筛选工具,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成为开放的知识服务创新平台,为教师科研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持?这也是分析过程中引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