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话与历史记忆:寨英滚龙的历史人类学阐释

2018-01-01吴金庭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龙脊舞龙神话

吴金庭

龙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各民族虽然也有自己的神崇拜,但是,由于龙在神话中,能够腾云驾雾、神通广大,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和谐,故而,龙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中。寨英古镇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古镇人绝大半部分是苗族,其余是少量汉族。寨英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梵净山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集苗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之大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寨英滚龙享有盛名,其外形与其他地方的龙相似,编扎工艺繁复,色彩艳丽斑斓,尤其是舞龙动作花哨多变,舞动时就像一条真龙在云中腾挪翻滚,形象逼真,故名“滚龙”。2003年,寨英镇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一、寨英滚龙的神话传说

寨英镇一直流传着有关滚龙的传说:彭家寨有一个叫“磨龙洞”的地方有一条龙,因为涨水,河流上涨,洞里的龙就顺着河道游了出来,游到寨英这个地方后,由于这里景色迷人便多停留了一会,河水退去之后,龙也就游不回去了,所以就留在了“回龙寺”这个地方。由于“他”(龙)从磨龙洞一路下来都没有毁坏周边的庄稼和房屋,寨英人民认为他是一条“祥龙”,便祭拜它,所以就有了每年正月十三的滚龙节。后来,他又游到一个叫鸡嘴岩的地方,被鸡啄了一口,受惊后摆动尾巴,龙身和龙尾扫到山崖上,把山崖都打垮了,所以那里后来便叫“垮龙塘”。至今那个地方的山崖上还留有龙尾和龙身的印迹,最后这条龙死在一个叫“龙岩”的地方。后来寨英人民为了纪念这条龙就在每年春节的时候进行舞龙,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滚龙。

笔者到“磨龙洞”进行了实地调查。磨龙洞距寨英镇有10公里左右,是寨英河的主要源头之一。磨龙洞上面是一座高山,洞口面积有20多个平方,被密密麻麻的灌木树遮的严严实实,没有办法看清洞口,里面有很大一股水流出,水清澈冰凉,水面上还微微冒着一股雾气,阴森森的。水流经的地方比较平坦,形成一条小河,小河两边都是水田。而当河流流过寨英镇后,虽然河面平坦,但是河的两边山势陡峭,山谷嶙峋,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神话是以民间信仰的对象、观念和仪式为基本原型,借助于民间信仰活动而传承的神圣叙事[1]。寨英古镇在明初是政府屯兵之处,明军来到这里之后,把中原的汉文化也带到了这里,影响着当地苗族的土著文化;同时,由于地域和文化原因,古镇发展到清末时,很多汉人已演化成为了苗族。滚龙在寨英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透过滚龙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发现寨英镇把中国传统的龙文化融入到了当地的民间宗教信仰。寨英河的主要源头之一就是从磨龙洞流出来的河水,这条河常年水流大,清澈干净,灌溉着两边的田地,养育着寨英古镇的百姓们,所以他们认为洞里面应该住着一条龙,然后不断演化出来有关这条龙的种种神话传说。神话是关于神的话,但神并不是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力量,而是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人们假想出来的一种能帮助人或者惩罚人的外在力量。人们面对自然威力,深感自己力量不足,希望得到一种外界力量的帮助,这种希望就成为神产生的最初动力[2]。

寨英滚龙的传说,透露出在古代农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映射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影子。在神话传说故事的流传中,我们应该看到一种事实存在,就是在神圣性描述的过程中,讲述者在讲述祖先神的神圣事迹时,总是不断地融入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与情感,这种现象在今天同样广泛存在[3]127。寨英镇人通过舞龙和举行各种舞龙仪式,祈求五谷丰登、社会祥和和保一方平安。同时,通过滚龙的传说,对后辈亦起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

二、滚龙的编扎技艺和特点

(一)繁杂高超的编扎技艺

编扎滚龙的工序是分工进行的,龙头、龙身、龙尾分别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包括制作龙皮也是指定有专门的一些人做。

负责编扎龙头的是梁寿权老人(74岁,苗族)。编龙头一般出自一人之手,编扎龙头工序十分复杂缓慢,一个人一般要一个星期才能编扎完成一个龙头,包括糊纸装饰和安灯。编扎龙头工序是先把龙把固定好,装上龙颈圈,再编上脑门,之后编上嘴唇和下嘴唇。把大致的形状编扎成型后,要先糊上一层布,再用各种颜色铂金纸剪成各种形状装饰,用红色毛线做龙须,用泡沫做龙舌头、牙齿。用绿色的灯泡做龙眼睛,前后做好整个龙头,编扎、糊布、装饰、安灯要一个星期左右。编扎一个龙头大概要两千多块钱,由于龙头编扎工序复杂,要有非常好的耐心,而且过程非常缓慢,所以一般要上一定年龄的人才能胜任。

龙身由谢心德师傅(65岁,苗族)制作。据谢师傅讲,在编扎龙身的时候首先是选材料,也就是楠竹和山竹,其中楠竹居多,是篾圈(龙肋骨——以下都称篾圈)和龙脊的主要材料,一条龙身要楠竹4—5根(大碗口粗),而山竹的使用相对较少,只是用来锁住龙脊用的,因为龙脊是由7或9根小指粗的竹条组成的,而这些竹条是要合拢在一起的,所以要用山竹锁住,用山竹固定编扎成一把,作为滚龙的背脊,做龙脊的竹条只能是单数,不能是双数,一般是7根、9根、11根或13根,7根和9根居多,这些竹条都要消磨光滑,之所以要用单数,是因为有一根要放在中间,而剩下的围裹在外面,这样用山竹锁起来后比较牢固,不易滑动变形,因为龙脊是整条龙的支撑点。做好龙脊后,再捆篾圈,一条龙要300多接近400个篾圈,每个篾圈之间有10公分的距离,一般雄龙有19节,雌龙17节,雄雌龙之间没有大小之分,只有长短之分。一整条龙长40多米,用胶带捆扎篾圈,把篾圈捆在龙脊上也是用胶带,或用细铁丝,以前是用白皮纸撮成绳子捆绑,现在基本上都用胶带,在把篾圈固定在龙脊上时,也用尼龙绳在左右两侧固定篾圈,像扣九连环一样,这样做主要是篾圈不易变形,左右摇摆。做龙身一般三个人一起做,两三天可以完成。每一节要留一个孔,用来装龙把,龙把用青冈木做成,因其硬度好,舞动起来使得上劲也不易变形,到送龙时可拆下来,循环使用。每一节都要安一颗灯,编扎龙身时专门空有一个灯架子,以前是用油捻子,用白皮纸撮成条抄上桐油做的灯,

龙尾由滕树安(65岁,苗族)完成。龙尾相对龙头要简单的多,也是由一个人完成,两到三天可以做好一个龙尾,制作龙尾的过程是先固定最后一栋的龙把,把龙尾上身子的部分编好,再编龙鳞(当地人叫龙翅,尾巴上摆动的部分)。一般一个龙尾长一米多,扎好之后再糊布,外面用铂金纸装饰。

龙的整个骨架做好后,还要蒙上龙皮,一条滚龙的制作就算完工了。这个工作是由文华仙及其一帮姐妹来完成的。文华仙,女,54岁,苗族,是滚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华仙是寨英镇女子舞龙队的队长,凡是有活动都是文华先召集女子龙队的成员,并召集其成员一起制作龙皮。龙皮的原材料是布绸,文华仙她们根据需要在布上涂染成不同的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形象逼真。

滚龙的制作看起来只是四个步骤,但是制作起来工艺复杂繁琐,分工明确,要求密切协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里面来。这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劳动劳作都是依靠群体来完成,在编扎滚龙时更需要团队的力量,这不仅在人力上,而且物力上更需要团结合作。调查中得知,现在编扎完成一条滚龙,材料费都在万元以上,而滚龙节上的滚龙至少有十几条,仅靠几个人完成一条滚龙的制作是完全不可能的。寨英滚龙的编扎以往都是镇里百姓自发捐款、捐物,因为滚龙在百姓心里的神圣地位,所以每年的捐献还是能够满足编扎的费用需要。

寨英滚龙长40多米,由19节组成,为什么选择19这个数,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在阴阳文化里崇尚奇数,认为奇数代表着阳,而九是最至尊的数字,正好体现了龙的威武和神圣地位。

据镇上的一些老人说,寨英镇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起初作为一个屯军的地方,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商业码头集转地,有着“小南京”的美称。在这样的环境下,滚龙文化应运而生。正因寨英这个地方码头云集,各地商船往来不断,岸上的纤夫光着膀子拼进全力地拉着纤绳,身上的肋骨隐约可见,一圈一圈的,因此引喻到滚龙的龙身的篾圈,而人体的脊椎即龙脊,也有的说粗壮的纤绳象征着龙脊。

老人们的这个说法,正是神话回归于现实的体现。神话的实质是传统的、古老的, 然而, 其呈现的方式则应该是当下的或说是现代的[4]。把纤夫的肋骨或纤绳化成滚龙的脊骨,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纤夫们的感恩之情,正是因为纤夫们在烈日之下挥洒汗水,才带来了寨英镇的繁荣。寨英人没有忘记纤夫们的功绩,由于见惯了纤夫的黝黑身体在河边晃动,宛如龙在水里嬉戏一般,自然就会展开想象融入到滚龙的编扎和舞龙动作中。

(二)滚龙分为雄龙和雌龙

寨英滚龙分雄、雌两种,编扎程序几乎一样,只是在节数和颜色上有所区别。首先可以看颜色,雌龙的颜色一般以粉色为主,颜色比较炫丽,而雄龙则没有那么花哨。在龙头上,雄龙是角,雌龙是冠,不是内行很难分清。一般情况下,雄龙是19节,而雌龙就比雄龙少两节,是17节,都是单数。

从滚龙的神话传说可知,当初的龙只有一条,且应该是条雄龙。由于在明清时期,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女子难以出门,加之,舞龙需要强壮的体魄,故而明清时期的滚龙应该是雄性的。后来,随着妇女的解放,也是为了增加滚龙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逐渐出现了雌龙。当然,雌龙的舞者必定是妇女。雌龙的出现,正是中国古代阴阳调和理念的阐释,能更好地处理社会矛盾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了不超过雄龙,雌龙减为17节,这多少还是隐含着古代男权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

三、寨英滚龙的各种仪式及历史文化内涵

(一)祭龙仪式

古镇人去砍竹子用来编扎滚龙时要烧纸,向土地神、山神祈求平安。正式的祭龙仪式是在滚龙扎好之后,首先要在灯堂(龙宫),以前的老政府(万寿宫),开光、祭龙神,祈求平安,保护村寨。一般都是用猪头祭拜,如果可以的话,尽量用全猪。祭完龙神,就开始游龙了。请开光的道士必须是要通过迁街仪式(道士出师的仪式),让大家都知道他拥有这个本事开光。

从以上仪式可以看出,寨英镇人具有多神崇拜。他们在崇拜滚龙的时候,还崇拜着土地神、山神。并且在人与神相通之间,必须要通过一种神秘的力量来完成,这种神秘力量的执行者就是道士。

(二)舞龙活动的要求与禁忌

滚龙编扎工序完成后摆放在地面上,是决不允许任何人从龙的身上跨过去,那样是对龙的极不尊重。舞龙时要根据龙的翻滚而不断地变换姿势,远看就像一条龙在云中不停地翻滚、腾云驾雾,煞是好看。

舞龙路线是很讲究的:先在西门的万寿宫祭龙神,然后经由南门、东门再往北门出去,再前往公安寺参庙,参拜各路菩萨,回来之后就开始玩,直到深夜。期间要游街窜巷,到每一家去送福送平安,扫瘟神,到了每一家都要讲一首福诗。主人家迎接滚龙就需要烧纸接龙神,还要给一点钱,多少都可以,全凭自己的意愿,如要求子、求平安等还要在龙身上挂上红布。还可以在龙须上剪下一根给小孩子绑在手上或是脚上,但是要分男左女右,用来辟邪,瘦弱、胆小的也可以绑上,可以带来阳气。龙须不能随意摘下,必须要等其自然脱落。请龙进屋的人家还会提前知会舞龙队,说明要宝(红布扎的圆形布团),舞龙队就会提前扎好宝带去。请龙人家认为家里有了龙宝,沾有龙气,一年中都会含有福气,全家万事顺利。

必须先走西门有一定的原因。西门那里原来是龙田湾,因为上游有个磨龙洞,龙就是从那里来的。龙一直是人们心里崇拜的神通广大的神,由于寨英滚龙是祥龙,所以人们渴望龙在保寨英风调雨顺的同时,也能保佑大家平安。龙到各家送福,自然是寨英镇人心里期望的,同时,舞龙队伍还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钱财,可以贴补制作滚龙的费用。

送龙亦叫化龙,即把滚龙和从每家每户收来的香纸、五谷杂粮一起烧掉。送龙需要看日子,一般在正月十七之前,多在正月十五晚上,一般男女老少都要去送龙,意味着送走这一年的不吉祥。首先是送龙入海,舞龙的人要站在河里舞一场,龙要到水里打湿,舞完之后,把滚龙放在糊有船引和从每家每户收来的香纸一起烧掉。船引是道士先生写的,也是一种咒语,糊在船里面,道士先生也要念送龙的咒语,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做这些的时候也有人说福誓,针对在场一些人的身份,说一些祝福语,送龙仪式完成后,除了两条主龙外(主龙要摆在灯堂以供外来人参观)其余都烧掉,烧完后顺着河水冲走,送完龙后这一年的滚龙活动便结束。

送龙仪式和其他地方相差不大,送龙同样是通过道士来组织完成的。送龙体现出寨英人对滚龙的膜拜及美好向往,他们在正月玩龙,其实就是供奉龙,让龙到每家每户去享受供品。在正月十五月圆之时送龙,正是让龙归入江海之最好时机。

(三) 滚龙的能量

当然,滚龙的能量也是巨大的,除了送福还可以送子。下面是一段采访寨英镇杨昌顺老人的对话:

问:老人家今年多大了?

杨:今年75岁。

问:您是什么民族?

杨:苗族

问:滚龙可以帮送子吗?

杨:他(滚龙)是一个吉祥物,我们要风调雨顺,求子等都是对其膜拜。我亲自参与了六回(家)送子活动,有些家庭有了三四个姑娘,想要个儿子,有些家庭则是结婚好几年没有获子,就想要“求子”。需要拿着香纸去送子人那里请求,就好像是一种签约仪式一般,过几天就会上门送子,所谓心诚则灵,送了6次,成功送子5家人,失败的那一家是因为是长辈请子,当事人双方都不在,所以没有成功。

诚心求子的,要准备好香纸,上门求子,舞龙队会带着扎好的宝上门送子,烧香纸,唱福誓。求子成功后,宝要回收,如果失败,宝就由那家主人随意处置(次年)。愿望实现之后,必须要上门感谢(感谢物是香纸和钱)。

天人合一思想在这里得到了体现,龙就是天,是自然界,强调以自然为母亲。在传统农业生产时代,人们渴望每年风调雨顺,祈求上苍带来福祉,把祭祀的对象自然放到了神通广大的龙身上。送子活动有六回(家)成功五家人,这概率是相当高的,当然,杨昌顺的话是不能全相信的;但是从其话语间可知,滚龙送子的能量比送子观音犹有过之而不及,龙在民间的崇拜地位是一个万能神,可见滚龙在寨英古镇的至高无上之神圣地位。

(四)滚龙相关福词

滚龙的福词比较多,现就以下四个方面摘录如下

1.西门迎龙词:在西城门边迎灯,打头的两条龙(一雄一雌)要先说一个福誓,如:哎~我们龙脑壳上一点青呢,我们正月十三是玩龙灯啊,各位乡亲是远路来呢,我们三言两语就请进门啊,自从我们龙王相会后呢,我们老老少少得太平啊。

2.新房:龙王头上是一点黄,贺喜主人家得新房,这个华堂立得好,沙木柱头梓木梁,大梁本是沉香处,二梁本是紫檀香,三梁四梁我不讲,不是梭木是沉香。头上盖起琉璃瓦,是一路阴来一路阳,是阳的拿来接大雨,是阴的拿来遮太阳,当门有棵摇钱树,早摇金来晚摇银,初一早晨摇四两,初二早晨摇四金,初三初四不去摇,堆起富到财运来。

3.滚龙到家:龙王头上拜个年,我今晚来到贵府前,承蒙贵府看得起,长沙唐朝是云南烟,一有海水龙洗澡,二有烟草是待我们,三有沙发是我们坐,四有金桌摆佳肴,五有银盘席上摆,六有盘盘都是荤,七有玉石杯子摆四对,八有筷子八八双,九有酒来杯杯入,十全十美是清楚。

4.送龙:老年之人来送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东海深,盘古寿元八百岁,长生不老又长生。跟村之人来送灯,一年四季是把产生,河里鱼子是配好种,每亩达到双千斤。打工之人来送灯,是高兴出门是平安归,空手出门找大钱,抱财归来又迎新春。读书之人来送灯,是学校读书的有名,清华北大去赶考,榜上有了你一名。姑姑姐姐来送灯,你规规矩矩学线针,在家要听父母话,一生幸福享不尽。

滚龙福誓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锤炼,随着时代的变化,词的内容也与时俱进。这些福词并不是那么押韵和对仗工整,但句句都是寨英镇人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滚龙的恭敬和膜拜,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期盼;从另一个方面可以反映出寨英镇人的生活状况。

结语

传统史学就是奠定在探究史实, 去除神话的基础之上的,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就记录了很多神话传说,正如徐复观所言:“从神话中透出来,乃有历史可言,这也是史学得以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5]195。其实,很多神话传说都有其历史背影,是历史记忆的延续。李学功认为:“就传说而言,实际上它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在人们世代相守的口述记忆的传递中,传说本身也在经历着历史的记忆因时代、时空变化的新体验而展开的新的创造性重复与情节选择的互动过程”[6]。神话与历史可以并置观照,在实践中具有相互建构性。神话并不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虚假的建构, 或者可以说, 神话同样也是一种历史的叙事。因此, 无论历史抑或神话都可以看作是集体的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或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的形式[7]。

人们不关心神话是真是假, 而是关心它有用无用, 换句话说, 人们只不过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创造神话罢了[8]202-203。 寨英人也正是如此, 他们都深信这个神话,崇拜着滚龙,期盼着一年一次的滚龙节。神话的产生是由人来完成的,人是先于神话出现,所以神话的内容是以人为中心的。寨英滚龙神话的产生与演化和当时的生活生产是紧密相关的,它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其诞生的原生历史背景。我们认为, 只要承认神话传说是人类活动和思考的产物, 承认它们与人类所视、所感、所作、所为有关, 它们就和经济、政治因素一样也是构建史前史的要件[9]。我们必须透过神话传说去寻找历史的研究价值, 不能老是拿一般的史料标准去衡量这种价值。寨英滚龙神话传说既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理解和向往,又说明了滚龙的传说就是寨英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记忆,这种记忆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增加各种色彩,演绎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猜你喜欢

龙脊舞龙神话
龙脊梯田,迎来华南最早秋色
东方神话
赏龙脊记
舞龙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中秋舞龙
新年到,来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