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立德树人之理论与实践
2018-01-01三朗扎西
三朗扎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近年来,教育界不断从立德树人的理论思考、实现机制、完成路径、典型经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如,骆郁廷、郭莉(2013)的《“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1],方晓珍(2013)的《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2],王永明、郑士鹏(2010)的《“立德树人”与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3]。但整体研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从民族高等教育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的研究相对更少。本文将从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实践、措施、成效等方面逐次探讨。
一、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又《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故此,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作“三不朽”,更把“立德”即道德建树置于“三不朽”之首,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判断原则。《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把人的培养视为事业的根本。
事实上,儒家思想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其价值取向与各民族的价值取向拥有共同性。我们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在表现即是 “德”,故而中国传统话语往往是“仁”、“德”连用。而培养人即“树人”当以“立德”为先,故而立德树人就成为历朝历代教育所遵循的共同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立德树人在各少数民族的典籍和民间谚语中同样有大量的体现。 藏族格言说:“笔直的树用处多,心诚的人朋友多。”蒙古族谚语说:“鹰看高飞,人看行为。”维族俗语讲:“语言是花苞,行动是果实,决心是种子,实干是肥料。”壮族俗语说:“饭焦没人吃,人骄没人爱。”彝族民间常讲:“人们要有礼,牲畜要有圈。”哈萨克族谚语说:“英雄在祖国成长,鲜花在大地开放。”达斡尔族民众亦说:“为财而生,不如为众而死。”白族民间流传:“人心要实,火心要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可见,中华各民族文化中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立德树人作为“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且有继承性、融合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教育我们:“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教育方针,突出强调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并将其定位在“全面发展”的最优先的位次上[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道德的力量,没有国民高素质的提高,没有信念的约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永远充满朝气的民族。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它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为高等教育,特别是民族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二、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重点及特色
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髙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边疆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成份多,风俗习惯多样,宗教信仰各异,文化多元并存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关爱不放纵,严格不苛刻,平等不特殊”,坚持针对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6];是指国家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7]。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重点在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教育上。爱国主义是千百年以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和要求[8],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热爱我们的骨肉同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表现为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抗震精神等等。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弱到强,发展壮大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各民族莘莘学子应当树立的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应当突出对各民族学生爱国主义信念的培养。在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模范人才的同时,把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反对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结合起来。民族高校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与实践让学生们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发展中国,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就没有广大少数民族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树立起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成才的共同理想。
(二)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突出特点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9]。建国60多年民族团结弥足珍贵的经验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而这“两个共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没有“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共同繁荣发展”;“共同繁荣发展”又促进了 “共同团结奋斗”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各民族的更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民族高校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历史观,长期坚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举办《爱国、守法、团结》《少数民族学生的祖国观》等讲座;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演讲;坚持“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各项教育活动,从而强化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民族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一大特色。民族团结教育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参与,是一项系统工程。非民族院校也应开设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也应更多地开展和参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否则,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难以形成合力,其社会作用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民族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各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勤奋好学、爱国进步、民主团结的时代特征,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比较容易冲动、比较好酒、讲义气。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创建平安校园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例如,某些少数民族学生有携带刀具的习俗,但上了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管制刀具一律不能携带。还有些学生认为宗教信仰自由,就可以在学校做礼拜。面对这样的难题,教育者首先要讲明道理:宪法规定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不能干预教育和司法。学校里不允许有任何宗教行为。在实践中把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分开,强调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少数民族习惯法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大法和相关法规。因此,通过展板、平安校园报、校园广播、网络、国防教育等方式加大法纪宣传力度,上好人生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使学生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一个合格的学生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不管什么民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族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成为遵纪守法的忠实践行者,走上社会后才会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还可以是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培养情感,使之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立德树人的实践与感悟
立德树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全民族的、全方位的综合系统工程。因为一个人角色是多方面的,并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都可以是教育者。而各类学校的老师更是教育工作的直接从业者,需要坚守职业道德,坚定职业信念,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一)坚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必然对学生成才成长起着催化的作用。《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谓。俄国教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10]115。立德树人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其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最密切的就是教师。教师的点滴行为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只有坚守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坚定职业信念
一名合格的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们掌握着学生们的未来,而学生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只有坚定这一认识,才能更好地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扎实敬业的精神投入工作,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
(三)提高职业技能
在有了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一名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自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涌现,各类信息和思潮传播更加高效快捷,对学生思想动态产生的影响也更加多元和迅速。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准确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正确把握社会各类热点事件的本质,熟练掌握各类现代网络平台信息工具,才能及时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