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构建略论
2018-01-01李锦伟
李锦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13。也就是说,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保证。作为高校而言,高校党建当然也是高校各项工作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它主要起着思想引领的作用,指引着高校的发展方向,推动着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其成效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2]。即是说,党建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事业发展的航向标。解决高校党建问题就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保证[3]。只有把高校党建工作搞好了,才能保障高校的发展航向,保证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搞好党建工作,这是摆在诸多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当前,许多高校为此创新出了“党建+”的工作模式,而其中的“党建+科学研究”就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实践之一。为了探索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构建情况,本文拟从当前高校科学研究和党建工作融合的现状出发,分析“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索构建这一工作机制的实践原则和策略,以为当前高校的党建工作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并尽可能地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一、 高校科学研究和党建工作融合现状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主要职能之一,是高校发展的重点业务工作,诚如满学惠所言:科研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4]。从事科学研究是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和中小学的本质特征[5]。因此,科学研究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效,决定着该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党的建设又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是高校发展的航向标。故二者既同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又同是服务于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它们的目的一致。正是因为如此,为了推动学校工作发展,当前许多高校将科学研究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么在科学研究中渗透党建工作,要么在党建工作中植入科学研究。试图通过协调二者的关系来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由此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进步。许多高校的这些努力当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加入或组建一些的党建研究组织,获批一些党建研究课题,产出一批党建研究成果,科研先进人物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等等。但是,纵观当前高校党建和科研相结合的情况,我们发现其中也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业务轻党务。高校科研人员中的党员因其本职工作任务繁重,往往更倾心于自己科研业务能力的提升,而在党建党务工作方面重视不够,甚至有的党员不能按时完成基本的政治理论学习。更有甚者,部分党员将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业务工作割裂开来,存在党建与科研工作脱节的现象,搞党建工作的不渗透科学研究,就党建而抓党建;搞科学研究的不结合党建意识,缺乏政治觉悟。这样,容易导致部分党员的科研服务意识弱,而部分党员科研人员的党建意识不强,党建活动参与度不高,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党建工作,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另外,有些科研人员所在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也较为单一,如在理论学习方面往往采用“就学习而学习”的陈旧办法,缺乏理论和实际的真正结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党建特色欠缺。当前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和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方面大多千遍一律。有些基层党组织除了组织常规学习外,往往较少开展其它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更少有通过将党建和科学研究结合来形成自己的党建工作特色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组织凝聚力不强。有的基层党组织虽然开展了主题活动,但其形式往往也是较为单一,缺乏创造性和感染力,使党组织在党员科研人员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地位有所淡化。也有些基层党组织并未结合科研人员的实际,发挥人才优势,追求自身特色,树立自己品牌。虽然有个别基层党组织的科研成果反响较好,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在其党建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和利用,学校层面也较少对这些先进典型进行树立和宣传,严重影响了品牌效应的发挥。
第三,党员意识淡薄。由于科学研究繁重的任务带来的工作压力,基层党组织内部党建工作吸引力的欠缺,以及个别党员科研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党性修养的不足,使部分党员科研人员自身的党员意识较为淡薄,主要表现为弱化党的宗旨意识,部分党员科研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严重不足,党员荣誉感和责任感不强,难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作用。有的党员科研人员组织纪律涣散,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正常参加党的组织活动,甚至有个别党员科研人员长时间不过组织生活,也有的党员把党的责任和义务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能很好地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诸如这些党员意识淡薄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党建和科学研究的有效融合。
当然,除了存在以上这些主要问题外,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存在如制度不完善、队伍不健全、目标不明确、运行不规范等等不足,这也是我们需要加以充分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存在一定脱节的情况下,为了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和共同发展,一种创新党建工作的新型模式——“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便应运而生。
二、 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是当前我国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种创新。它是指在高校内将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两者紧密结合,通过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一种工作方式或工作模式。当前高校为什么要又为什么能构建这一工作机制?本文拟从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一)必要性
首先,构建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3]。在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当前的高校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效明显,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一定的困境,如党建工作的机制僵化、活力欠缺、创新不够、“供血不足”等问题还多有存在。如果我们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核心工作的党建和作为高校事业发展中心工作的科学研究两者相结合,构建高校“党建+科学研究”的工作机制,围绕科研来促党建,不仅可以丰富高校党建工作运行方式,活化党建工作模式,而且可以培养党建人才,改变高校党建工作“供血不足”的现象;不仅可以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形式上的创新,而且可以促进党建工作内容上的深化。因此,这一新型党建工作机制的构建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本身的发展来讲,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构建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有助于高校科学研究的进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中,科研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状态,部分高校科研人员的行为有所偏差,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可能会有违于中央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不仅会影响到高校科研人员自己的科研之路和学术成就,也会对高校发展和学术界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高校的科学研究需要通过党的建设去规范、去渗透、去影响。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构建,就是将党建引入科学研究,通过抓党建来促科研,以党建工作去影响、渗透、激励科研人员,端正其思想,指引其方向,规范其行为,激发其动力。科研人员在党建工作的指引下不断追求科研上的进步,多出科研成果,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尽可能地在科研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由此,不仅可以促进科研人员本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会推动所在高校科学研究的进步。
再次,构建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有利于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思想保证,关系到党对高校的领导和高校的办学方向,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6]。它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核心、关键、灵魂和命脉[7]。而科学研究则是现代经济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区别于其它学校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5]。这说明,科学研究和党的建设都是现代高校的重点工作。可以说,在我国现代高校发展过程中,党的建设和科学研究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缺乏党的建设,高校发展将失去方向和保障;少了科学研究,高校发展也将失去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不管是党的建设还是科学研究,其工作均有力地影响着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如果构建起有效的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将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两者紧密结合,围绕科学研究搞党建,通过抓党建来促进科学研究,那么将不仅会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而且会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从而实现二者的共赢局面,促进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高校建立“党建+科学研究”的工作机制,协调高校党建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也可以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进步,从而助推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不管是出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还是出于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需要,更或是出于推动高校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均是非常有必要构建这种“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
(二)可行性
首先,高校党建和科学研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建立的基础。高校党建是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的,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为高校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是高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两者的目的均是服务于高校的发展,这是其共性。高校党建和科学研究之间存在的这种共性或统一性说明它们二者为了高校发展这个共同的目标是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建立统一工作机制的。当然,高校党建和科学研究各自也需要得到对方的协调、指引或渗透,二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代高校中,要做好党建工作,需要事先对相关工作进行计划、论证和分析,需要开展相应的研究,更何况党建工作中本身也包含一些科学研究的任务,所以党建工作是需要科学研究作渗透的。而高校中的科学研究要体现其竞争力,肯定不能违背正确的发展航向,科研工作者也不能扭曲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可以通过党建工作加强指引。再者,科学研究中本身也包括党建研究的内容。因此,高校党建和科学研究之间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也是我需要你、你需要我的关系。它们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
其次,领导的重视是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建立的保障。任何工作的推动和制度的执行,都与相关领导的重视密切相连。如果领导对某种工作不重视,那这种工作一般都是难以推动,更是难以做出成效的。所以,领导的重视是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一般而言,身在其位、必谋其政,高校各级领导对所负责的工作必定会尽心尽责、重视有加,尤其是负责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领导对高校党建工作必定非常重视,并会结合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想办法加强党的建设。而“党建+科学研究”的工作机制正是将党建工作和作为高校重点工作的科学研究相结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党建+科学研究”的工作运行方式是一种较好的并能体现高校工作主题的工作模式,它对于高校的跨越式发展肯定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尤其是高校负责党建工作的领导,都会对“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建立加以充分的重视。针对这一工作机制,他们要么从战略上进行认真的规划,要么从战术上采取具体的行动,要么提供政策,要么创造条件,去给这种工作模式的运行尽可能地提供方便。正是有了各级领导对高校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才能保障“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在高校的建立和运行。
再次,高素质党员的大量存在是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建立的基本力量。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其人员基本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者众多,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力量就是其中的党员同志。相对而言,他们因经过了长期的学校教育,知识面较广,各种素质和能力也表现得较强,尤其是他们大多都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实践,积累了许多科学研究经验。具备这些能力的党员同志完全可以将自己科学研究的经验借鉴到党建工作中来,通过构建“党建+科学研究”机制,将党建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开展党建研究,以科研促党建,推动党建工作。所以,正是因为在高校中有大量高素质的党员同志,才使得“党建+科学研究”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了基本的力量,才使这种高校党建创新模式变得可能。
总之,高校党建和科学研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建立的基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则是该机制建立和运行的保障,高素质党员的大量存在又是该机制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力量。也就是说,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建立及运行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可以的。
三、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构建的原则和策略
要推动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党建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协同进步和双赢局面,并最终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努力构建起一套像样的工作机制。至于到底如何来构建它,本文试图在阐述其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原则
构建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要遵循的原则多样,但以下几个方面是要重点考虑的。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也称为整体性原则。要构建“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应当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明确统一的目标,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将“党建+科学研究”作为一项系统的整体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中,系统考核,整体评价,以推动工作的整体发展。
2.渗透性原则
“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既然是党建和科学研究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一个整体,就决定了这两者之间不可能独立开来,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即在党建工作中要渗入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促进党的建设;在科学研究中也要渗入党建,以党建来指引科学研究。只有将两者相互渗透,密切融合,才能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以致推动“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整体运行。
3.服务性原则
党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肯定也要遵循这种服务性原则。我们在党建工作中,要切实服务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各种条件,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我们在科学研究中也要努力服务于党建工作,认真研究党建工作的开展,或者通过科学研究的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党的建设。另外,还要将党建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4.效益性原则
我们之所以要构建“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主要目的还是试图让党建工作能够取得更大效益,发挥更大作用,所以追求效益也是这一工作机制构建中所要遵循的一大原则。通过党建和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相互推动,以党建工作规范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研究社会效益的更大化,同样也以科学研究渗入党建工作,助力党建工作社会效益的更大化,以此最终推动学校事业的更好发展。
(二)策略
为了构建高校“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并使其运行取得更好成效,笔者将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综合保障等方面提出一些策略思考。
1.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首先,要明确责任目标机制。从学校党委到基层党组织,均要科学统筹,分别构建“党建+科学研究”多级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工作责任和目标。其次,要强化队伍建设机制。各基层党组织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的核心团队。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基层党组织,均要配备一名科研能力较强的党员领导干部主抓学校和基层部门的党建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优化已有的党建研究队伍,打破职称、学历的限制,广泛吸纳凡是真心实意有志于从事党建研究的党员到该团队中来,从事不同领域的党建研究工作,提升队伍自身建设水平。再次,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学校党委和各级基层党组织均要加强对“党建+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到人,委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的开展,在落实主抓领导干部主体责任的同时,要向成员提出相应要求和工作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部门考核的主要内容。
2.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第一,要在工作运行过程中创新活动方式。如在学习教育活动中,可以利用学校的党校集中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也可以通过系列学术讲座,尽可能地将党建和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紧跟时代,完善其学习教育机制。还如,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典型选树”等活动,将“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的党员同志的事迹编入《先进典型事迹材料汇编》等书籍,也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媒体平台,强化其宣传功能,充分利用好党建工作QQ群和党建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平台展示“党建+科学研究”的工作实效,以此激励学校党员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发挥党员在“党建+科学研究”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要注重运行成果质量。“党建+科学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成果的数量,更应该注重成果的质量。比如,从党建研究本身来看,我们对党建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研究不仅要体现科学性,而且要有系统升华,不仅要注重实践归纳,也要注重理论阐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使党建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和学术上都上得了台面,在现实中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接得了“地气”。还如,党员在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时,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须要注重成果的质量,争取产出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的同时,也发挥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而示范他人,推动党建工作的进展。第三,要追求特色发展。各基层党组织应该根据部门实际的不同,结合自身工作重点,追求特色发展。这种特色发展可以通过如“一支部一品牌”等活动来实现。以教工支部为例,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依据部门工作实际情况和党员教师的专业背景,构建一个大体的科研方向,由此树立该支部的科研品牌,追求该支部在科研方面的特色发展。第四,要实行激励机制。这方面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完善和补充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基层党组织可以将“党建+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效当做评优评先进的一个硬性指标。
3.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一是思想保障。各级党组织要对“党建+科学研究”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各位党员也要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共识。党委可以利用党课学习、党员会议等不同方式、不同场合向党员教师宣扬这一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增强党员同志对该机制的思想认识。二是组织保障。从校党委到党支部,最好都由科研能力较强的党员干部主抓落实,承担该项工作的主体责任。三是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如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保障制度等规章制度,使该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四是物质保障。学校要尽可能地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以激励党员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评价保障。学校不仅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案,还要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是当前许多基层党组织创新党建工作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在新时代“党建+”背景下,鉴于科学研究在高校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在高校构建“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显然是当前许多高校创新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将高校中的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这两大重要工作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建一个系统的工作机制,不仅会极大地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各自进步,也必然会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因此,“党建+科学研究”工作机制的构建值得当前诸多高校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