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蒙》卦看《周易》中教与学的智慧

2018-01-01余亚斐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童蒙尊师重道求教

余亚斐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蒙》卦是《周易》第四卦,继《屯》卦而来。《序卦传》说:“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事物初生之后,表现为蒙昧,要加以启蒙,所以《屯》卦之后是《蒙》卦。《屯》卦讲事物的初生,生存是首要问题;当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要通过学习教育来启蒙,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了,随之就要展开道德与知识的教育,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足,只有这样,个人与社会才能获得进步,这便是《蒙》卦关切的问题。

一、《蒙》卦大义

蒙,是蒙昧的意思,是事物初生时幼稚的表现,正如《序卦传》说:“蒙者蒙也,物之稚也。”人之所以会幼稚蒙昧,并非本性愚钝。按照儒家的一些观点来看,人生来具有灵明觉知,后天被蒙蔽了,于是出现了蒙昧,因此,蒙,还有蒙蔽的意思。从卦象上来解释,《蒙》下卦是《坎》,象征着艰险、水流;上卦是《艮》,象征着阻止、大山。下《坎》上《艮》,既意味着后有艰险,前有阻止;又象征着水流被大山所挡,滞碍难行,两者皆有蒙昧、蒙蔽的意思。正如《蒙·彖传》说:“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意思是:处在《蒙》卦时,就好像一个人遇到了险阻,又阻于山下,进退两难,象征着蒙昧。《蒙·大象传》也说:“山下出泉,蒙。”意思是:泉水流动,被山所挡,象征蒙蔽。因此,蒙,有蒙昧与蒙蔽两层意思。

人受蒙蔽,因而蒙昧;由于蒙昧,所以需要启蒙,启蒙便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而且,蒙昧并非童蒙所独有,大多数人都处在蒙昧之中。正如杨万里所说:“有童稚之蒙,有小民之蒙,有学者之蒙,有圣人之蒙。”[1](P23)既然大多数人都受蒙蔽,也都具有启蒙的内在要求,所以《蒙》卦的意义是普遍的。

启蒙既需要自我的努力,也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只有学生尊师重道,老师教导有方,双方配合得当,才能实现启蒙,这便是《蒙》卦教学智慧的两个层面。正如《蒙》卦卦辞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意思是:事物在蒙昧时,得到合理启发,必致亨通。学生应主动求教于老师,而不是等老师来求学生。学生怀着诚敬的心求问于老师,如果再三滥问,则是对老师与知识的亵渎,老师就不再相告。教学双方只有守正,才能得利。

《蒙》卦的卦辞主要讲了四层意思。第一,蒙昧是进步、亨通的前提,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蒙昧与无知,才能虚心求教向学,并取得进步,所以卦辞讲“蒙,亨”。第二,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求教,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忙,教育也才能成为有益的启迪,所以卦辞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其中的“匪”,意思是“非”,表示否定。第三,学生要尊师重道,以虔诚的态度对待老师,以敬畏的态度对待知识,老师也必须刚明中正,遵循教育规律,如此才能师生相感,配合得当,所以卦辞讲“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其中的“筮”,原指用蓍草演卦占问,这里指学生向老师问疑求决;“渎”指亵渎,“再三渎”,意味着学生随意向老师提问,态度轻慢。卦辞认为,向老师请教问题,就好像向神灵占问一样,内心诚敬,不可渎漫,正如《周易折中》引用俞琰的话说:“盖童蒙之求师,与人之求神,其道一也。”[2](P42)第四,不管是教育,还是求学,其目标都是为了达到正直,其所使用的手段也必须符合正当,所以卦辞说“利贞”。

从卦辞来看,《蒙》卦分别揭示了教与学两方面的智慧,《蒙》卦六爻也分别阐述了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学生的求学态度,各成道理。其中初六讲教育首先要树立规范,自我约束;九二阐明有教无类、学高为师的道理;六三要求学致于道,不为禽犊;六四提出困而学之、自行束修的要求;六五阐明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重要性;上九揭示不责童蒙、不顺本然的教育方法。

二、树立规范,自我约束

《蒙》卦卦辞说:“利贞”,意思是启蒙要守正,守正才有利。所以,《蒙》卦首先就讲树立规范,按照规范来自我约束,达到正直,这是初六所要阐明的道理。

初六爻辞说:“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意思是:启蒙时,树立典型,按照规范加以约束最为有利;如果一上来就摆脱约束,长此以往必有遗憾。下面对爻辞做一些具体的解释。“发”是“启”的意思,“发蒙”就是“启蒙”。“刑”,通“型”,是典型、法式、标准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指以典型、法式来规范人。一个人在蒙稚时,各种习性尚未形成,此时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而养成习惯就需要有典范作为标准,有榜样作为参照,逐渐让童蒙在视、听、言、动各个方面符合标准,接近榜样,这便是学习的入门功夫。所以,爻辞说:“利用刑人”,用规范加以约束,将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孔子也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意思是:能够自我约束的人,很少犯错。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规矩,失去约束,则会导致“以往吝”的不良后果。“说”,通“脱”,指摆脱;“桎梏”,是古代束缚犯人手脚的刑具,比喻约束与规范。“用说桎梏”,比喻在启蒙时期就摆脱了约束,放任自流,过此以往,一个人就会是非混淆,为所欲为,最终触犯法律,追悔莫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启蒙阶段,应该尽早给受教育者树立行为规范,防微杜渐,不可等到已经铸成大错时,再回头补救。正如《周易折中》引王宗传的话说:“所谓刑人者,正其法以求之,立其防束,晓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惧,欲有所纵而不敢为,然后渐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当是时也,夫苟说其桎梏,而不豫以禁之,则过此以往,不可复制矣。故于发蒙之初,用刑人则以为利,用说桎梏则以为吝也。”[2](P42)这段话的意思是:“刑人”是指树立规范来教育他人,用规范来约束,既让受教育者知道罪恶之所在,而提早预防,又使受教育者明白犯错的后果,即使想犯,也不敢犯,然后,受教育者就会逐渐知道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潜移默化地朝向好的方面发展。当一个人处在启蒙阶段,如果让他摆脱规范,无拘无束,而不去防微杜渐,长此以往,他的缺点就很难被纠正。所以,在启蒙时期,树立规范,自我约束是有利的;抛弃规范,摆脱约束是有害的。

三、有教无类,学高为师

《蒙》卦的九二与上九都是讲师道的,其中九二象征着有教无类的教育境界和学高为师的尊师态度。下面分别从爻辞与爻位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九二爻辞说:“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意思是:九二这个教师能包容众多童蒙,能获吉;以阳刚接纳众阴前来,能获吉;虽然位居下位,但能担当重任。爻辞中的“包蒙”,是指九二被初六、六三、六四和六五这四个阴爻包围。《蒙》卦中阳爻象征着老师,阴爻象征着学生,九二阳刚中正,说明才资良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九二被四个阴爻包围着,就好像一班学生环绕在良师的周围,听取老师教诲,童蒙受到教导,所以称为“吉”。此外,“包”还有包容的意思,九二以阳居阴,处下卦之中,说明这位老师对待学生谦逊包容,能一视同仁。“纳妇”也象征着老师毫无保留地教育学生,“妇”是指初六、六三、六四和六五诸阴爻,“纳妇”与“包蒙”,象征着九二包涵容纳,既能包涵受教育者的幼稚无知,也能容纳其诸多不足。由此可见,九二有教无类,有利于童稚启蒙,因而受到《周易》的赞美。

从爻位来看,九二阳爻,居下卦之中,六五阴爻,居上卦之中,九二与六五为正应。九二虽然处在下卦,却仍然是六五的老师;六五虽然处在上卦,却要放下身份,尊师重道。正如九二爻辞说:“子克家”,“子”与“父”相对,在传统家族中,父为尊,子为卑,“子”在这里象征着处在下卦中的九二。九二虽然处在卑下的位置,却能肩负起管理整个家族的重任,“克”便是肩负重任的意思。正如朱熹所说:“居下位而能任上事,为子克家之象。”[3](P54)由此可见,师道得以尊显,既不离教师自身的学问与德行,还需要全社会对师道的尊重;此外,教师的地位与作为也不能通过年龄、收入和官阶来加以评判和衡量,学高为师,教师虽无官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其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却是非常重大的。

四、学致于道,不为禽犊

《蒙》卦主讲教与学的智慧,六三这一爻是针对学生来说的,认为学习不能只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学习者要不为物欲所动,坚守理想,有致于道。

六三爻辞说:“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意思是:上九不愿迎娶六三,因为六三看见九二,急欲求嫁,不顾礼节,放弃初心,六三这样做,不会得利。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六三的爻辞。六三是阴,象征着女,上九是阳,象征着男,六三本来与上九是正配,但是六三处下卦之极,前途有六四与六五的阻隔,且以阴处阳,体质柔弱,心浮气躁,不愿静心修学,急于求成,于是,见九二在下,有利可图,便意欲嫁之。“金夫”指美貌的郎君,象征九二。正如程颐解释说:“正应在上,不能远从,近见九二为群蒙所归,得时之盛,故舍其正应而从之,是女之见金夫也。”[4](P29)由于六三背离了自己的理想,急功近利,既得不到九二的认可,也最终被上九所弃,自取其辱,所以难以获利。

在《蒙》卦中,六三象征着学生求学时的情状,学生求学,目的很多,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求得功名,收获利禄,有的人学习是为了追寻真理,提升修养。包括《周易》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学习不能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将学习当作交易,当作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与手段,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与迎合某种现实的需要,学问就难得真知,易沦为虚伪,所以这样的学习,是小人之学。《周易》认为,学习应当成为目的本身,为了真理而求学,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而求学,这样的学习,初衷才纯正,志向才崇高,这样的学问,才是心口如一的,才能做得真学问。正如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所以,学习切不可像《蒙》卦六三一样唯利是图。

六三舍上九正应,昵比九二,从内因来看,是因为自身阴柔,不中不正,所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崇高志向,是治疗六三弊病的良药,学子求进,要能抵御物欲的利诱,耐住寂寞,坚守理想。

五、自行束修,困而学之

六三要求学人致力于道,求学不为利益,六四仍然是针对求学者来说的,为求学者提出自行束修,困而学之的要求。六四爻辞说:“困蒙,吝。”意思是:六四困于自己的蒙昧之中,有所遗憾。六四之所以出现“困蒙”的情状,有内因,也有外因。

从外因来看,六四与初六,两阴不能相应,又处在上卦之初,向下遇六三之阴,无阳可乘,向上遇六五之阴,也无阳可承。从六四爻位的分析可以看出,六四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象征着童蒙无师可以求教。正如六四《象》说:“‘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阳为实,阴为虚,“远实”象征着六四远离良师,所以困于蒙昧之中,有所遗憾。

六四之“困”,内因才是根本。六四体质柔弱,呈现蒙昧的状态,这时亟待拜师求学,但是六四以阴处阴,过于谨慎而不前,不愿主动求教于师。所以,六四虽然得位,却不合时宜,反而错失了接受教育的良机,不免遗憾。由此可见,六四“困蒙”,从根本上说,是自绝于师所致。正如蕅益所说:“非实德之师友远我,我自独远于师友耳。师友且奈之何哉!”[5](P35)如果六四主动去拜师求学,又怎么会困于蒙昧而不得启蒙呢?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只要是自己主动求上进,来求教的,我都会教诲他。所以,为学与求仁,重在“自行”,只要自己有充分的决心与毅力,学问与仁德是一定能够成就的;而如果自暴自弃,即便有再好的名师在身边,也是无用。

由此可见,六四处蒙,困而不学,实乃咎由自取。任何人都有处困的时候,都需要启蒙,身处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困而不知学。正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意思是:生来保持觉知的,是最上等的;主动学习而明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境之后再去求学的,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境仍然不学的,是最下等的。所以,六四从反面告诉我们,处《蒙》卦之时,自己应当主动求学,不能等着老师求着自己去学,这样,就会有“困蒙”之境。正如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只有自行束修,困而学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方能摆脱蒙昧的困境,启蒙而明理。

六、虚心求教,尊师重道

《蒙》卦中的两个阳爻代表着教师,阐述的是师道;四个阴爻代表着童稚,阐发的是学生向老师求教问学的智慧。《蒙》卦六五阴柔,处上卦之中,与九二相应,象征着六五虚心向九二求教,尊师重道。

六五爻辞说:“童蒙,吉。”意思是:六五以童蒙自处,以一颗赤子之心,虚心向九二求教,获吉。六五与九二是正应关系,虽然处在上卦,位于尊位,却以学生自居,向下拜九二为师,既表现了六五虚心求教的态度,又象征尊师重道的精神。正如六五《象》说:“‘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巽”有顺从、谦逊的意思,六五为童蒙,之所以能获吉,正是因为他能顺从九二的教导,不耻下问。从六五的求学精神可以看出,一个人不管地位有多高,都需要不断学习,而学习要有自知之明,保持虚心的态度,尊师重道。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人最崇敬的五个对象。教师是德行的榜样与学识的表率,是扫除人们蒙昧的启迪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列为五者之一。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意思是:古代的礼节,有三大本源: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族群的本源,君王与教师是古代社会治理的本源。没有天地,生命从何而出?没有先祖,族群从何而来?没有君王与教师,古代社会如何治理?三者无论缺少哪一样,人类都将永无宁日。所以,古礼要祭祀天地,祭拜祖先,尊崇君王与教师,这是礼的三大来源。《周易》将《蒙》卦列于六十四卦次序之第四,足见对师道的尊崇与重视。

七、不责童蒙,不顺本然

《蒙》卦讲教学之道,人心本来明澈,因遮蔽而蒙昧。所以,教育既不能顺其本然,任其蒙昧;也不能横加干涉,拔苗助长。教育者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耐心教导,循序渐进,既不责童蒙,也不顺本然,行教育的中庸之道,这正是《蒙》卦上九揭示出来的道理。

上九爻辞说:“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意思是:以猛烈的方式施展教育,视蒙昧为贼寇,是不利的;合理启发才有利。由于上九是阳,又处《蒙》卦之极,所以很容易以严厉的方式对待童蒙,甚至将蒙昧视为贼寇加以攻击。童稚蒙昧,不可顺其本然,理应对之施加正面的教导,这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然而,如果过分严厉,对童蒙失去应有的耐心与包容,则会拔苗助长,违背教育规律,适得其反。正如朱熹所说:“然取必太过,攻治太深,则必反为之害。”[3](P56)所以,教育不能一味蛮干,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达到上九《象》中所说的“上下顺”的效果。

“上下顺”,就是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上下顺畅。老师之“顺”,是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学生之“顺”,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兼顾,不偏废,便可使上下皆顺,达到教育的中庸之道。一方面,老师以教育英才为人生之乐,重视教育的作用。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教育优秀的人才。不过另一方面,既然是启蒙,蒙昧就在所难免,面对学生的蒙昧与错误,教师应当体恤、包容,耐心教导,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猛烈打击,更不能搞一刀切,用划一的方法来教育不同的对象。由于每一位受教育者习性不同,易犯的错误也不同,所以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应不同,这便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其得到合理发展。正如康有为所说:“教者如大医,务在因人相时,审病发药而已,若有一定之义,则为守单方之庸医,必致误杀人矣。”[6](P169)所以,上九“不利为寇;利御寇”,教育者只有顺应规律,耐心教导,合理启发,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蒙》卦六爻各明一理,其中九二与上六讲为师之道,为师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初六、六三、六四和六五讲求学之道,求学要自我规范、志向高远、主动进取、虚心受教。《日讲易经解义》中说:“蒙之能亨,虽蒙者有可亨之道,亦由发蒙者得善教之宜。”[7](P59)意思是:启蒙使人亨通,虽然童蒙主动求学可致亨通,但也要教育者善施教化。只有两者各尽其道,相互配合,才能最终达到启蒙的目标。

猜你喜欢

童蒙尊师重道求教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梦游
魏昭尊师重道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意识
不耻下问
巧布阵拜师
程门立雪
童蒙养正
创业的十个为什么